何斌 賈志勇
【基金項目】本成果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2013年重點課題“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學技術課程體系的校本實踐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DHA13027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211-01
當今時代,培養創新人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核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進一步強調,“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
一、學生素養距離創新人才指標的差距
我校學生的素養與創新人才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強:求知欲、探索欲較弱。
2.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足:理解力、分析力、敏銳性等指標的得分較低。
3.學生的創新人格亟待完善:學生不敢于質疑,不會獨立思考,不會創新、遇到困難容易退縮,不知道與他人如何合作等。
4.學生的創新行為及成果較少:只會做題、不會研究、動手實踐能力較差。
二、中學技術校本課程體系的目標和內容
1.課程目標明確細化,在認真實施國家課標和北京市技術學科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注重課程的選擇性、綜合性、個性化和信息化,提升創新思維能力、完善創新人格,激發創新行為。
2.課程結構多元化
我們構建并實施了覆蓋“必修+選修+競賽+活動”的“四位一體”可選擇性強的多元課程結構,它的特點是縱向延伸、橫向交叉,是多層次、系統化、開放式、個性化的,不同學習興趣和不同創新能力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課程。
3.課程內容注重初高中與大學系統化、現代化和多學科整合化
在教學內容上,我們注重初高中不同年級技術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連續性。如:初高中都講工程制圖,初中傾向于空間思維培養,而高中傾向于工程思維培養。
此外,注重中學技術課程與大學工科課程內容的銜接。如我們開設的《信息安全》、《電路仿真基礎》等特色課程。讓學生們了解前沿科技,開設了《3D打印》、《激光切割》等課程,有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多學科整合解決綜合現實問題是提高創新人才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開發了一系列應用多學科知識的技術設計項目,既深化了學生對科學課程、節能環保的理解,還能手腦并用,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中學技術校本課程體系的實施與評價
(一)課堂教學項目式
項目式的基本特點是以制作項目為載體,以“創設情境-學習構建-實踐體驗-評價延伸”為基本模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經歷設計制作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學生在“做”中學習掌握教學內容,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實踐環境開放式
我們建立了開放實驗室制度,每天中午都安排教師在實驗室為學生自發前來進行創新制作提供幫助,從時間和空間上保障學生有良好的創新實踐環境,有利于引導學生的創新行為。
培養創新人才需要多種開放的實踐環境來拓寬學生的技術視野,而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我們成立了學生技術創新社團——“愛迪生”學社,聘請專家在課外進行高端輔導。我們面向全校組織發明創新月活動,掀起在課外“愛技術、學創新”的高潮。
(三)靈活學習在線式
我們運用360老師網平臺在6個班級的必修、選修和研學課中實施了在線學習,教師錄制微課程100余節,實現了簡單知識概念課前學習,課上進行高層次的設計討論和制作,提高思維力度,實現翻轉課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雙導師制
培養早期創新人才必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盡早參與科研和接觸社會。所謂雙導師,即由校內老師和校外專家組成,校內老師負責學生日常跟蹤培養,校外專家負責帶領學生利用休息日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實踐基地等進行專題學習,學生享受在科學家工程師身邊成長的樂趣,學習他們“質疑、靈活、敏銳、合作”等創新精神。
(五)學習評價過程制
技術課程的特點是實踐和創新,單一的筆試并不能全面地考查學生。課程更需要考察學生在發現問題、方案設計、程序編寫、繪制圖紙、模型制作中所體現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行為。
(六)“突出人文”是將以王選精神為代表的人文精神融入技術課程,摒棄在技術課只教技術的狹隘觀念,深入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通過項目實踐、主題班會、雙導師式學習、參觀王選精神陳列館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學習、發揚、繼承王選院士“愛國敬業、勇于承擔、敢于創新、甘于奉獻、執著鉆研、不怕困難、謙虛合作”的人格。
四、中學技術校本課程體系的應用效果
通過實施該課程體系,我們發現,學生的后測中在“強烈的求知欲”、“強烈的探索欲”兩個指標上提升了39%。在“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勇于創新”、“與他人合作”三個指標上提升了41%。在“想象力”、“分析力”、“敏銳性”、“變通性”等指標上提升了27%。2014年以來,學生形成了小發明200余項,獲得專利14人次,獲省級以上獎項94人次,獲得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3枚銀牌,被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免試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