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贊瑋
摘 要: 在智慧校園建設中,做好頂層設計,構建通用架構模型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國內大部分職業院校現有的規模和基本條件,本文提出智慧校園規劃和建設中應當重點關注的基礎平臺、基礎數據、業務經辦、公共服務、監管決策五個一體化的頂層設計,為職業院校智慧校園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智慧校園 云計算 物聯網 大數據
智慧校園主要是通過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社交網絡、大數據等關鍵技術支持,集成校園的分布式信息系統資源,為廣大師生提供全面、協同的智能化感知環境,為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智能化、個性化、便捷化的信息服務。目前全國各職業院校正在大力建設智慧校園,在分步實施之前,應該在頂層設計時就做好五個“一體化”規劃,確保建設順利進行。
一、基礎平臺一體化:集成強化基礎平臺,提高應用支撐能力
利用超融合技術整合建設統一的基礎支撐平臺,形成統一的資源部署、統一的生產(測試)環境、統一的災備體系和全網安全監控體系;通過統一認證、門戶等系統提供對應用系統的基礎能力支撐,提升應用系統之間的協同交互。
(一)基礎平臺建設
1.云計算平臺:建設統一的云計算平臺,通過超融合的虛擬化技術,使基礎設施得以靈活擴展,為學院信息系統提供基礎的計算服務和數據庫集群系統服務。
2.網絡平臺:實現校園有線、網線網絡全覆蓋,建設電信、移動網絡雙出口,為互聯網+、物聯網運用提供保障。
3.校園環境智能感知與控制平臺:通過物聯網軟硬件產品體系,采用各種感應器及控制器,實現學校的照明、空調、教學電腦、投影儀等基礎設施的智能控制和集中管理,降低設備損耗和能耗,有效支撐“節約型校園”。
4.設備識別與定位平臺:通過物聯網軟硬件產品體系,實現設備設施的定位及跟蹤,實現物賬相一致,提高資產盤查效益、設備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設備丟失率。
5.校內人員身份識別及定位平臺:通過在校園進行地標和感應閱讀器的覆蓋,實現人員身份識別及定位,最終形成校園人員軌跡在電子地圖上進行直觀化的展示,維護校園安全,同時為后續各項管理與服務提供基礎。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在合適的時候引入全球定位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等新型身份識別方式,不斷實現技術迭代。
(二)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建設
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系統主要完成對用戶接入系統的各信息服務系統前,進行統一的身份確認處理過程,同時滿足學校業務系統的多元化特點,提供跨服務器及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服務及代理,確保跨業務系統身份認證識別。
(三)統一信息門戶平臺建設
統一信息門戶平臺是一個信息的集成環境,它可以是將分散、異構的應用和信息資源進行聚合,通過統一的訪問入口,實現結構化數據資源、非結構化文檔和互聯網資源、各種應用系統跨數據庫、跨系統平臺的無縫接入和集成,提供一個支持信息訪問、傳遞、協作的集成化環境。
(四)校園地理信息可視化應用平臺(電子地圖)建設
經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采集和樓棟信息、樓層信息、地下管網等信息的加載和分析整合,形成學院電子地圖資料中心。通過校園地理信息系統云平臺發布進行人員信息、設施設備信息、應用數據的展示,可實現多層級的數據展示,為今后的各子系統建設奠定基礎。
(五)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按照國家信息安全等保要求,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災難備份中心,提高重要業務系統數據安全性和業務服務連續性;建立運維管理制度、應急響應預案和災難恢復預案并定期培訓和演練;建立數據庫審計、APP加固、數據指紋等系統改進信息系統的安全體系。
二、基礎數據一體化:規范整合基礎數據,加強全局數據共享
建立學院統一信息標準體系,并以此為指導對學院各業務系統現有數據資源進行合理規劃,整合各業務系統數據資源,形成集中共享的數據資源中心,提供具有唯一性和標準性的基礎數據源,提高各業務系統之間數據的共享能力和實時交換能力,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為大數據的分析應用打好基礎。
(一)學院信息化數據標準體系建設
建設信息化數據標準體系,包括統一數據指標體系、數據配置管理、數據安全管理、各業務數據庫劃分原則等。保障數據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規范數據操作和管理行為,合理部署各種業務各種類型的數據庫,為數據資源的集成和共享提供良好的基礎,為信息系統的數據庫建設提供統一標準和指導。
(二)數據中心建設
安裝部署網絡數據庫管理系統并根據學院信息標準體系,建設統一的數據平臺、統一的數據接口、統一的數據通道、統一的數據管理,統一的數據交換的數據中心,為各種數據的訪問、交換、后繼開發使用提供統一的支撐環境。
標準化數據交換中心滿足學院各信息系統間數據交換的需要,通過建設數據格式標準化、數據安全性高、接口穩定性好、接口拓展性強的四大方面,為各系統的數據共享、集中式管理打下基礎。
集中化數據共享中心能為學院各信息系統的數據提供共享、查詢分析等功能,為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提供基礎保障。
三、業務經辦一體化:梳理改造業務經辦,推進業務協同辦理
在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單點登錄平臺、數據中心基礎上,將學院業務系統進行梳理和整合及改造,在統一門戶平臺上抽取辦公、教務管理、學生管理、人事管理、資產管理、監控管理平臺、設備運維管理等業務系統和管理系統相關數據,形成數據流與業務流整合、以數據驅動業務、業務協同辦理等新型的辦公及業務經辦一體化系統。
四、公共服務一體化:融合創新公共服務,提升師生服務水平
通過建設學院公共服務平臺、掌上校園及自助服務終端,整合學院現有的、分散的服務渠道,擴展新渠道,統一線上服務入口,實現服務渠道的統一管理,保證服務的一致性,實現全業務、多渠道的便捷服務。
在學院掌上校園上整合統一的網上辦事大廳,為學院公共服務應用系統提供統一的移動接口,包括統一認證、統一接入、統一消息推送、統一服務管理、統一的用戶行為分析。通過整合學院教務、學生、后勤、校企、財務等業務部門提出的管理、服務需求,提供學生、教師、家長、企業、社會五個不同的服務對象的綜合信息查詢、信息消息推送、基礎業務辦理、工作輕應用、碎片化學習、互聯網+生活應用、企業精準招聘等服務,實現線上“一站式”服務。
五、監管決策一體化:深化提升監管決策,實現智慧精準管理
整合現有學院各數據資源,引入社會機構、互聯網的數據資源,基于各領域各類數據資源,構建多領域集成融合的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的洞察力和感知力,結合內部和外部多源的數據的綜合分析,對部門業務運行、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進行更為準確的監測、分析、預警,完善基金監督、預警預測、決策支持等基于大數據的監管決策體系,實現監管決策一體化。
(一)整合數據資源
學院各部門業務數據是學院大數據戰略的重要部分,通過積極拓展各部門業務數據采集范圍,逐步實現各領域的數據集成和共享。利用內外部數據交換平臺,通過歸集、整合、比對、分析學院各種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資源,實現學院大數據的集成融合。
(二)挖掘數據價值
積極推進精準識別、身份認證等方面的創新應用,通過巨量的數據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根據學生消費、生活、學習、閱讀等軌跡和數據,為學生進行畫像,提供建議或預警信息供學生、家長、班主任進行改進與提升;根據能源、設施、設備使用、消耗等數據分析情況,學院后勤部分可以在基建、設備采購、后勤管理等方面進行有效管理;系部、校區合作辦、招生辦等部門均可以根據學生入學、在校、就業等信息進行專業建設、招就工作的調整。
(三)完善學院決策體系
實現數據整合后的大數據應用,同時在精準管理方面提供各種深化的應用,將學院業務由傳統管理向智慧管理轉變。
依托云計算平臺的基礎架構資源,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決策支持體系,根據數據歷史發展及成長情況做出相應的趨勢預測分析和風險分析,為現有的宏觀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決策體系的建設上,規劃建設事中事后監管系統,不斷利用大數據的積累,提升學院整體的宏觀決策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燕.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模型及典型應用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