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學困生不愛學數學,那么應該分析造成學困生的原因,先培養學困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引導學困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通過改進教學形式,因材施教,因人而宜等方法,打開學困生的心扉,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縮小成績差異的目的實現素質教育的真正意義。
【關鍵詞】學困生 數學 興趣 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128-01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因此提高學困生對數學的興趣對學困生轉化是非常必要的。所謂學困生是指學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的學生。
一、學困的原因
1.就內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對學科沒有興趣。沒有興趣有可能是老師的教學模式沒能激發其學習興趣,由于老師不重視所以不愛學;也可能由于學困生原認知結構存在缺陷,不能聽懂數學課,因此知識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最后失去興趣。
(2)學生的自我評價差,缺少學好的信心,視學習為負擔,因而投入較少。不相信自己能學會能學好,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
2.就外在因素而言,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家長自身素質的影響: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關心甚至幾乎不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致使學生產生心理壓力;方法失當,或過于苛刻,不問過程只在乎考試結果,或過于嬌寵,尤其是單親家庭;自身文化太低,子女的學習行為無法監控。
(2)老師素質的影響:專業水平較差,經常出現差錯,降低對老師的信任;教學沒有利用先進的教學設施或得當的教學方法,上課刻板無趣,無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教師違反師德,經常歧視學困生,甚至諷刺體罰學生,致使學生厭惡數學課;教師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來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良情緒帶進課堂,引起學生的反感;過度渲染數學的難度,導致學生產生對數學的畏懼感。
這些都是導致學困生對數學無趣,加速學困的原因。那么如何提高學困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分析學困原因后因材施教
1.用老師的親和力感染學困生,讓其喜歡老師再喜歡上數學學科。在課堂導入時找一些學生喜歡的情境,小學生可以選擇講故事,談話導入。讓學生喜歡聽慢慢融入到課堂。
2.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把目光總是集中在優等生,而也應該耐心指導學困生。學困生哪怕回答不上課堂的難題,也要耐心指導思考問題思路,數學重要的是思想和方法的指導。幫助學困生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放寬對學困生的要求,選擇適合學困生的教學方法幫助其學會,讓學困生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及時用用合適的評價語言讓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4.課堂上多舉一些生活中用到數學知識的相關例子,讓學困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數學被稱為是科學的皇后,科學的研究離不開數學,要想學好其他科目也一定要先學好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小到買菜用數學,大到飛機安全降落需要數學計算準確的數據。
5.讓學生知道學好數學要不斷的鉆研,數學家的成就不僅是靠有著聰明的大腦,同樣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那么學困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不要急于學成,數學注重的不光是結果,更重要的是思考探究過程。教師給學困生提出適合的問題后,讓生獨立思考,自己鉆研數學中的奧妙,如果能獨立找出問題答案,學困生會對學好數學更加自信,打破對數學的恐懼。
6.布置作業分層次,由易到難,不能急于求成。先是簡單的,能自己完成,而不是抄襲同學的作業,讓其體會到獨立完成作業的輕松感覺,再做稍微難的作業,讓其體會到解決難題的快樂。課后作業的布置是對學習效果的反饋,在作業中學困生找出自己數學知識中的盲點,從而發現問題再解決。對學會的知識進行鞏固,使數學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7.家長多多給予關心和鼓勵,不要讓學困生產生自卑的不良情緒。教師多和學困生家長溝通,讓家長也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對學習習慣進行監督。老師和家長同時要關注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對不良的心理及時疏導。家長和老師配合,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父母和老師的愛,認識到學好數學和其他知識的重要性。
總之,我們要抓住學困生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努力挖掘起內在潛力,引導學困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通過改進教學形式,加強學法輔導并輔之以個別輔導,因材施教,因人而宜等方法,打開學困生的心扉,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縮小成績差異的目的實現素質教育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