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密不可分,互聯網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介,而這也引發系列問題,并成為學界研究的焦點。本文通過系統梳理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研究,以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挑戰和發展措施為角度,剖析了當前的學術進展。在認識論和辯證法的指引下,本文認識到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關系不是靜態的,認識雙方的正確關系需要從多角度、主客體等方面著手。在各研究的分析與對比中,本文擬對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供重要啟示。
關鍵詞 互聯網 高校 思想政治
作者簡介:潘晨杰,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12
互聯網的發展對人類經濟社會和生活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信息技術能夠將各類咨詢第一時間送達受眾,這極大改變了社會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與其他教育內容一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也跟隨傳播方式和載體的改變而出現了新的教育路徑。具體來看,微信、微博、視頻社區APP等依靠互聯網開展社交、咨詢、娛樂業務的新媒體平臺近些年已逐步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者構建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戰線。這一轉向正是因互聯網發展的特點和影響所致,在互聯網媒介傳播活動日常化和平民化的過程中,廣大高校學生的使用率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與互聯網技術、產品、途徑進行有機集合,而這樣的結合和創新也被視作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代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受社會現實環境啟發和引導,學界對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逐漸形成多層次、多板塊共筑的重要方向和領域。筆者期望對相關論述作一系統梳理,特別是對近五年的研究進行剖析與歸納,以探視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交易的當前熱點傾向和未來發展走向。
一、 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利好與機遇
如前所述,互聯網發展特點和影響改變了訊息的傳播方式,從而引發了教育途徑的改變。而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人才戰略和文化戰略實施的重要關注對象,同時,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思想建設的一環,互聯網理應成為高校科學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互聯網支撐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利用技術和媒介創新手段,將豐富、正確、生動的信息傳遞給廣大高校師生,從而使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受到改變。之所以要利用互聯網來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因為互聯網從渠道、成效等方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利好與機遇。
萬霞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熱點問題研究》中指出,網絡的感染力要勝于其他傳統媒體,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時,她認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存在一種不平等的地位,這產生了師生的距離感,妨礙了雙方的溝通。從另一側面,萬霞闡釋了網絡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等的師生對話平臺,使學生主動接受而不是被動灌輸。 也就是說,網絡主要從教學環節中的主客體或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平等性提供幫助,使學生在和諧范圍中愉悅接受教育。而段艷蘭認為,網絡將思想政治教育老師的絕對權威進行了移位,使雙方之間都具有平等甚至角色互換的地位。 王榮發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網絡社會的出現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巨大沖擊,引領了教育過程的變革,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單一的“課堂灌輸”向多維的“網絡互動”發展。通過利用網絡優勢,建設一套整合機制,以發展為“課堂教學-生活指導-網絡互動”這樣的新模式。
互聯網追求時效性,同樣,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利好就是提高效率。陳筱倩認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編排和印制較遲緩,難以與當下的生活同步,降低了師生接受訊息的效率。 而季海菊認為,互聯網能將信息源立體化,并能提供教育效率,教育者或者接受教育者只需使用一部移動終端,即可方便快捷地獲取和傳播大量的即時信息。 郝文麗認為網絡打破了思想政治教學的時空界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課題更加開放,可隨時與老師進行交流。徐紹華也認為高校網絡傳播可不受時間、空間、地位等控制,可及時傳遞信息,解答學生普遍關心和關注的問題。 除了時效性外,還有學者從內容和形式諸側面認識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黃學模認為,以說教、板報、社會實踐的宣傳為主要手段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學生很多時候是被動地在固定環境下接受教育,難以達到預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過網絡卻能利用各類軟件和圖文并茂的資料,穿插生動健康的娛樂內容,使學生能積極接受。
二、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與困境
誠然,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郝文麗認為,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具體為教學內容面臨的挑戰、教學方法面臨的挑戰、教學效果面臨的挑戰。互聯網的內容相對復雜,除了能傳播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也容易產生誤區。 王鷹也認為,大學生獲取網絡信息的同時,由于辨識能力、自控能力較弱,受網上不良信息的誘導,易導致錯誤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形成。與此同時,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易造成大學生道德淪喪,甚至對其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候靜指出,網絡在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增加了教育者對輿論控制的難度,當違反主流價值的信息涌向大學生時,容易使他們被錯誤觀點和輿論引導,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譚仁杰則從互聯網控制權角度闡釋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可通過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滲透,分化和利用。特別是在此過程中,西方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道德觀、價值觀會被大學生無意識模仿。關于西方文化滲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一直是近年來持續關注的問題,互聯網成為西方文化侵略的重要渠道。馬艷春認為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大學生會在這種文化侵蝕中逐漸喪失民族和國家觀念,成為境外勢力的策反對象。
另外,互聯網會降低教育者個人魅力及影響力。在萬霞看來,部分教師由于經歷和年齡原因難以使用網絡獲取更多最新信息,可能因此喪失學生對他們的崇拜和景仰,從而使得他們對學生的感召力下降,最終造成教育效果欠佳。 陳雯婕研究發現,大學生是好奇心和探索欲極強的群體,可以說是對網絡接觸最多的群體,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信息,并多學習新媒體技術。 此外,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還需進一步加強,袁鳳燕認為馬恩經典著作、各項時政方針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都可通過信息技術在平臺上開展宣傳和學習,但仍然有一部分內容無法呈現,而這也形成了互聯網廣泛推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三、正確引導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發展的相關措施
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具有不可割裂的關系,若致力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渠道,就必須將新媒體與傳統教育方法緊密結合起來。在網絡環境中,高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需要依托網絡為載體,利用信息技術獎文本、圖像、書品等元素緊密結合,從而來提高教學效果。鄧暉認為,發揮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優勢,可以依托高校服務器,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庫。通過篩選符合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相關信息,在進行分類歸納后,可依托信息技術建立信息資源庫。對教育者而言,可以利用資源庫記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及思想動態,然后具體根據各人現狀進行針對性、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信息庫外,還應該建立系統性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鏈”。筆者認為,例如某些高校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收集工作,著手建立大數據教育研究中心,將學校的各信息職能部門進行整合,例如通過圖書館、學工部、教務處、后勤中心、心理咨詢中心等部門收集相關數據,然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和輔導員組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來采集信息。當數據整合之后,平臺就可相應建立起來,然后根據算法以可視化呈現相應問題,最后,制定科學對策。而這樣的數據庫也是為了控制信息源頭和記錄信息使用者的身份,既能對信息進行篩選,也能監督學生的使用過程。
另外,培養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加強隊伍能力建設也是促進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必要措施。在傳統教育中,一些高校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比較偏頗,把講授知識理解為純粹的說教。楊志清認為,假如沒有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發生的具體問題進行連接,就不能很好的體現教育的現實功能。所以,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進行整改。 袁鳳燕認為,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在復雜的國情與世情之中,培養一支政治覺悟高、業務能力搶的師資隊伍極其重要。同時,與以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新的師資隊伍應該具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培養過程中,要提升教育工作者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和引導能力,把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法律素養作為能力提升的基礎條件。在優秀師資隊伍的引導下,網絡則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發展的助推器。
當然,制度是規范人們行為的尺度和標準。學校要建立規范網絡使用的相關制度,從制度上保障人員的配備和設施經費的投入,確保載體建設有效進行。在社會層面,國家應加強網絡立法步伐,并資助系列優秀網站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
四、結語
縱觀近五年的相關研究,多是圍繞機遇、挑戰與解決措施諸方面探討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可謂是成果豐碩。在機遇研究方面,多數學者注重分析互聯網對于信息傳遞所產生的優勢,以此切入,努力構建信息傳遞優勢與思想政治教育優勢之間的聯系。而關于挑戰方面,不少研究對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和滲透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就是主要探討境外文化如何通過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破壞。由于機遇與挑戰并存已成為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共識,所以在對策研究方面,學者主要結合機遇和挑戰相關分析而建言獻策。筆者認為,正確處理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的首要條件是二者應真正融合,同時更應保留傳統政治教育的系列優勢。唯有如此,互聯網才能極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而研究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止于一時,要將動態的社會現實納入學術研究當中。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系在發生變化的同時,新的論題和研究也該隨之出現。
注釋:
萬霞、劉樹良、梁嵐編著.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熱點問題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142頁,第143頁.
段艷蘭.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66頁.
王榮發、朱建婷.發展性德育——高校德育發展性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45頁.
陳筱倩.手機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中國培訓.2017(6).
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南京社會科學.2015(5).
徐紹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頁.
黃學模主編.科學化視野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5年版.第138頁.
郝文麗.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現代交際.2017 (5).
王鷹.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戰及對策.中國教育學刊.2015(2).
候靜.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5(2).
馬艷春.網絡時代下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法制與社會.2018(5).
陳雯婕、丁莎、伊莉、董超.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及其對策.高教學刊.2017(12).
袁鳳燕.“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
鄧暉.試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中國教育學刊.2015(1).
楊志清.新媒體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困境與解決路徑.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袁鳳燕.“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