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完善為公民行使言論自由權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而新媒體的出現,成為了信息傳播的新媒介,這使得公民都可以做信息的傳播者,人人都可對其內容享有投票權。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如何處理好法律對公民言論的保障和監管與公民言論對司法審判的干預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意在探究兩者的平衡,以更好的增強司法審判的效率和公信力,并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權。
關鍵詞 新媒體 公民 言論自由 法律保障 司法審判
作者簡介:陳園梓,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34
新媒體是指當前的一切都可以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的一種環境。新媒體一詞最早源于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 mark 1967年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此后,1969年羅斯托在向美國總統的提議中第二次表明。自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普遍盛行。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新媒體的傳播者除了媒介組織還有個人,這與新媒體之后產生的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以個人作為單一的傳播者也不同。以此,新媒體也可以被定義為:媒體組織或個人通過基于互聯網的新媒介將那些符合監管要求的任何信息,發給所有人并引起受眾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變化。新媒體的實質是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做信息的媒介。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公民發表言論的渠道更具多元化,成本也更低。
一、 新媒體時代對公民行使言論自由的影響
作為最早提出的區別于傳統媒體的一種環境,新媒體的發展在為公民提供更多的信息傳遞渠道的同時,也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參與度和政治參與水平。新媒體的日益推廣對公民的言論自由有著深刻影響。
新媒體對公民行使言論自由有很多積極的影響:
第一,新媒體的發展使公民行使言論的方式更具多樣化。新媒體一改傳統媒體的單一性,將信息的獲取不止局限于報紙、電視、廣播,更多的公眾號,網絡平臺都為公民了解信息發表言論提供渠道。
第二,新媒體的發展提高了民眾的政治參與度。在新媒體提供的信息交流渠道上,公民可行使輿論監督權,媒體可行使媒體監督權,以此來行使監督權。而新媒體的發展,也為公民參與和了解政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和便利。
新媒體的發展在促進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同時,也有許多負面影響。
第一,媒介的傳播過快,方式具有多樣化,而網絡安全的監管具有滯后性,也正是基于此種原因,網絡的信息詐騙,盜用個人信息做非法行為的事件頻發。網絡安全的監管卻幾乎只停留在彌補這種信息傳播的漏洞的基礎上,而未做出有效的預防。
第二,公民在行使言論自由時,由于受教育水平、理解差異、和對法律的認知度等原因可能造成網絡侵權。發表不實言論,人肉搜索等侵害人身權益的事例層出不窮。
二、新媒體時代法律對于公民言論自由的保障
“自由”是近代以來人們普遍追求的權利,而“言論自由”的權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受媒介、時代背景的限制,這種權利或多或少的被抑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四大自由”理論,正式的提出要言論自由。在現代社會中表達權更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在國際社會中,《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的國際公約》第19條對于公民的表達權也給予了肯定,即每個人都有表達權,而不應受到限制。而我國為了保障這種權利更是將其列入了《憲法》中,《憲法》第35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言論自由。公民言論自由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輿論監督,以更好的對政府、司法等工作進行監督。而為了促進這種監督關系,媒體就成了兩者之間接觸了解的最好媒介,因此一個自由的媒體也是現代社會中所必不可少的。但在現代社會中,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媒體的報道途徑方式更加多元化,影響范圍也更廣更深遠,而媒體報道所帶有的導向性,對于司法的審判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不少法院為了防止媒體干預司法審判而禁止其進行任何有關的報道。媒體報道和司法審判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對于媒體與司法的關系上,國際社會中最有名的國際準則是《媒體與司法關系的馬德里準則》,其在導言部分就做了明確的規定,即媒體的言論自由也是公民行使表達權的一部分,法律的意義就在于限制和保障自由的實現。因而,法官對此應給予認可。但《準則》同樣也對媒體的報道做了一定的限制,其報道內容必須是《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的國際公約》授權范圍內的事項且不應影響無罪推定。但總體來說,《準則》對于媒體的自由表達權是肯定的,并努力促進媒體通過報道提高司法審判的效率和公正性。由此也可見國際社會在媒體與司法的沖突關系問題上,也對媒體自由進行了保障。
在明知媒體與司法具有沖突關系后,國際社會仍然規定了這樣一個對媒體自由保障的準則,可見這種保障的必要性。對媒體自由保障的必要性有二:
第一,媒體自由也是公民行使言論自由權的體現,而《憲法》的規定又使這種權利成為法治社會的體現。媒體的報道權利和普通公民一樣,都應享有相同的權利,受相同的對待。這種自由表達權不應受到報道形式的歧視,不應受群眾的影響而受到干預。
第二,媒體的自由表達,對于司法、政治活動的公開,有助于增強司法公信力、政府工作的廉潔性和有效性。而媒體作為溝通普通公民和司法政府之間的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人人參與政治生活的一大重要渠道就是媒體,媒體的報道、評論,使得公民對平時難以接觸、分析透徹的時政、司法審判等,有所了解。與此同時,媒體的力量也是建設法治社會不可缺少的,媒體通過公開司法審判的過程、裁判文書等,讓公民對法律有所了解,是降低社會的犯罪率、進行全民普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方式。
可見,在新媒體時代對公民和媒體言論自由的權利進行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在保障的同時,近期國內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以保障媒體和公民言論的質量,使得公民的言論自由更加有效率的實現。例如,對于各大視頻播放平臺和微博等社交軟件均出臺了相關政策,用以規范網絡言行。
三、新媒體時代公民言論自由與司法審判間的沖突
新媒體時代,網絡用戶的承載量是巨大的,據統計,僅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的下載量就已突破了十億,而大小門戶網站、公眾號等還未列入統計范圍之內。在這種數量下,一但言論引發一個爆點,煽動了公民的激情,力量實在是不容小覷。在這種背景下,就有必要分析公民言論自由和司法審判間的沖突原因,以更好的解決沖突,正確利用這種媒介,促進司法的公正審判而非對其產生抑制。我認為造成這種沖突的原因有二:
第一,媒體是傳播信息的一種媒介,但其運營仍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這讓我們也不得不重視起由于權利的濫用和對其缺乏有效的管制而產生的嚴重后果——可能出現媒體被收買而后肆意報道,或者媒體人缺乏法律常識只為煽動民眾情緒制造賣點,而影響司法審判的情形。2017年的劉鑫江歌案中各個媒體的肆意報道,看似是為當事人考慮,保護當事人的權益,但在審判中這種來自國內鋪天蓋地的輿論壓力很可能會成為當事人逃脫公正審判的借口——國內的輿論壓力讓審判時不公正等。與這相類似的還有輿論一邊倒的藥家鑫一案,這種“民要你死,你不得不死”的輿論走向,使得相關的司法工作人員在處理案件時不得不傾向于社會輿論。在這些案件中,媒體煽動民眾情緒,制造賣點博人眼球,爭先恐后的宣揚唯恐錯過熱點。而這種將法律道德化、政治化,背離法律本身意義,影響公正審判和司法獨立的事件層出不窮。
第二,公民的法律意識淡薄,司法和政府的公信力不足。在我國,網絡侵權事件頻發,公民不合道德規范的作為被上傳至網絡,媒體報道加溫,就成了賣點,人肉搜索、辱罵等后續行為跟進,而后產生受害者起訴、網絡侵權等一系列后果。媒體利用并放大公民的這種道德觀念,再加上公民對法律認知的淡薄,很容易就會造成惡性網絡暴力事件。新媒體的產生本來應有助于普及法律,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偏離了軌道,全民普法得不到實施,公民對于違法和犯罪的認知也不明確,而法律規定本身也具有滯后性,這就很容易造成惡性事件得不到解決。更重要的是,司法公信力的下降,使得“法律沒法幫我解決問題”的思想傾向蔓延,公民自己尋找解決渠道,在網絡上曝光、人肉等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進行申訴,而不選擇司法途徑進行解決。
基于以上國內出現的這些司法審判與公民的基本權利之間的復雜關系,在其發生沖突時,司法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保障其自身司法獨立,對媒體和公民自由言論的范圍應做何種限制,當民眾激情和司法審判的結果相沖突時以該如何處理,這些關系都仍值得思考。
四、正確處理自媒體時代公民言論自由與司法間的關系
正確對待新媒體時代下公民自由言論和司法審判間的關系需要多方的努力,要從完善法律體制到提高公民的自覺性,從司法避免媒體的影響到司法盡可能的向媒體公開。
從司法角度出發,有利于解決新媒體時代下公民自由和司法審判的沖突的措施有二:
第一,堅持公開審判,嚴厲懲治司法腐敗問題。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審判程序已經公開,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更是直播,以便大家了解,裁判文書也會上傳,以便查閱。這是我國公開審判的進步,但這種公開仍然是不全面的,仍有待于提高。對于司法的廉潔性的保障,應從司法區別于道德化政治化的角度出發,司法審判不應過分受制于政治因素的影響。
第二,司法應避免媒體的影響。盡管國際社會中對于媒體自由都沒有明確的法律限制,但這并不等于司法審判要一味的傾向于社會輿論的引導,社會輿論雖然具有指向性,但這種指向不是絕對的,其會受到信息的接收渠道、個人主觀思想等差異的制約。因此,這種輿論很可能是片面的。在英美法系,甚至做出了一定的隔離程序來防止社會輿論的導向干擾司法審判結果。在我國雖然沒有這種隔離程序,但仍應通過自身程序的不斷完善來避免媒體和公眾輿論對其的影響。
從公眾言論的角度出發,解決這種沖突的措施有二:
第一,公民和媒體自覺,提高自身發聲的水平和言論的質量。對于媒體而言,其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對公眾言論做正確引導。對于專家學者言論,不應過分具有引導性,在發表自身意見的同時,也應肯定其相反思想的和理性。而對于司法從業人員,立場應更具理性化、專業性。司法會受到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引導,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就要求媒體的引導方向,要是正確的,能積極促進司法的公正。在新媒體時代,作為信息的生產者,從自身上提高所生產的信息的水平,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所在。
第二,善用公眾言論,建立更加有效便捷的互動機制,讓公民能更有效的利用法律,完善法律。公民是法律的主體,是法律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其對法律制度的完善缺陷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動機制,可以使得法律更為完善,彌補因法律的滯后性而造成的不足。
五、結語
法律是用來限制和保障自由的,公民自身應當具有一個獨立的人格來保障自身權利的實施。言論自由和司法從來都不應該是沖突的,法律本身就是言論自由的保障。在新媒體時代,媒體通過報道評論以促進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審判獨立,司法主動盡可能的向媒體公開。只有這樣通過雙方有效的溝通,這種新媒體時代下言論自由和公正司法的沖突才能盡可能的避免。
參考文獻:
[1]宋麗艷.言論自由與公正審判的關系研究——以司法對言論的應對為視角.齊齊哈爾大學報.2012.
[2]高一飛.論媒體與司法關系規則的三種模式.傳媒與法.2011.
[3]言論自由與司法審判關系研究課題組.自媒體時代言論自由權利與司法審判權力的沖突與監管.法制與社會.2016.
[4]高一飛.司法與媒體:復雜而簡單的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