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任媛媛
摘要:目的探討穴位埋線醫治脾腎陽虛型中老年功能性便秘的臨床效果。方法將納入的60例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同時以便秘癥狀嚴重程度評分、主要中醫癥狀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為觀察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排便情況,并進行療效評定。結果觀察組的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的有效率僅為4333%,表明在中老年便秘的治療上,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在便秘癥狀嚴重程度評分、中醫癥狀積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等方面,觀察組的臨床效果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脾腎陽虛型中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治療上,穴位埋線療法取得了相對滿意的治療成果,可以廣泛的運用于臨床。
關鍵詞:穴位埋線;功能性便秘;脾腎陽虛型;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635?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6-0056-03
功能性便秘是以大便排出困難、便質干燥為主癥,伴排便不盡感和偶有肛門阻塞感的一種病癥[1],據有關資料表明:在我國,該病發病率占1/6左右,而其中中老年人的發病率則達到1/5[2]。曾報道,中老年患者如果存在長期的便秘問題,會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老年性癡呆、肛門直腸病變等各種疾病的風險[3]。此病常常反復發作,不但會使人們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而且也會增加經濟上的重擔。筆者在研究生期間有幸跟隨導師任媛媛主任醫師,觀察她在臨床上應用穴位埋線的方法醫治功能性便秘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60例患者均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間西安市中醫醫院門診,觀察組:其中女17例,男13例,年齡在47-83歲之間,平均(5942±963)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20 a,平均(852±424)a。對照組:其中女20例,男10例,年齡在45-85歲之間,平均(5887±1044)歲;病程最短2 a,最長25 a,平均(998±612)a。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按照2006年頒發的“羅馬Ⅲ”中對于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準[4]。中醫診斷標準:參照 2012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便秘中脾腎陽虛型的臨床表現:主癥:大便排出困難,但大便不干,脈沉遲。次癥:四肢欠溫,面色晄白,腹感冷痛,得溫則減,小便清長,舌淡苔白。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西醫和中醫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45-85歲之間,加入本課題且能堅持者;③簽訂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①排除因器質性病變、藥物等其他原因導致的便秘;②排除存在嚴重心、肝、腎等功能不全和有精神心理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③近期內使用過與治療此病有關的干預措施。④ 對蛋白線、酒精、金屬等過敏者。
1.5.治療方法觀察組:取穴:關元、天樞、腎俞、大腸俞、命門、上巨虛、足三里、支溝、照海。操作:讓患者平臥于治療床,暴露選用的穴位處皮膚,先用安爾碘進行皮膚消毒,醫生雙手消毒后,帶無菌口罩、手套。按所選穴位處組織的厚度選取不同長度的醫用可吸收蛋白線,將其穿入一次性注射針頭,三分之二穿入針芯,三分之一留置于針外后接針芯。采用舒張進針的手法,迅速刺入到一定深度,待有針感后,即可快速出針,查看針孔處無線體暴露后,在用干棉簽或棉球進行按壓。每2周一次,4周為1療程,共計3療程(12周)。對照組:取穴:觀察組穴位旁開20 mm處[6],操作:采用假埋線、穴位旁開的方法,操作方法同觀察組(注射針頭內不裝入醫用可吸收縫合線)。
1.6.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有關標準[7]。痊愈;2天內排便1次,便質尚可,排便暢通,無排不盡感;有效:3天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排便欠暢;好轉:癥狀較前有所改善,但不明顯;無效:仍需借助刺激性瀉劑或排便次數及便質均無改善。
2 治療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2.2.2組治療前后便秘癥狀嚴重程度評分的比較見表2。
3.4.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的比較見表3。
3.5.2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的比較見表4。
4 討論
本病病位在大腸,與脾、腎兩臟有著親密的聯系。中醫認為,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的源頭,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脾氣漸衰,氣虛則致使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表現為無力,血虛則以致大腸中津液減少不足以潤養大腸。脾虛久而久之則會引起腎虛,腎乃先天之本,分主一身之陽氣,對全身臟腑起著溫煦的作用,人到中年,天癸漸衰、腎陽虧虛,溫煦功能失職,陰寒內生;且腎主水,開竅于二陰,直接作用于大腸,以上這些因素的發生則共同引起便秘。因此,以益氣溫陽、潤腸通便為原則,取天樞穴為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集之處,大腸俞則為大腸的背俞穴,兩穴相配可以起到滋陰養血、潤腸通便之功效;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可通調大腸的腹氣;關元命門分別位于任督二脈上,兩穴相配為補益陽氣之常用穴,可補下焦元氣,以助大便之傳導;腎俞為腎之背俞穴,可起到溫補腎陽之功;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具有補氣益血、益氣健脾的功用;支溝疏通三焦之氣機,照海能滋陰,兩穴相用可增液行舟,是治療便秘的經驗要穴,以上諸穴合用,共同起到升清降濁、通利腑氣,潤腸通便之功效。同時在此研究中,筆者也觀察到,對于中老年功能性便秘,女性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筆者考慮是由于女性情緒等不同因素所引起的,女子以肝為先天,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在心理因素的影響下可進一步加重便秘。
綜述所述,本研究中應用穴位埋線治療脾腎陽虛型中老年功能性便秘有顯著的療效,且我們采用國際認可的假刺激、假穴位這一科學的對照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范藝繽,吳至久中醫藥治療結腸慢傳輸型便秘臨床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8):266-268
[2]向雪蓮,侯曉華《2013 年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重點解讀[S].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11):940-942
[3]陳秀良老年人便秘的危害分析及護理[J].中國民間療法,2011,19(9):71
[4]羅馬委員會,功能性胃腸病羅馬面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1(12):761-765
[5]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13,武漢)[J].胃腸病學,2013,18(10):605-612
[6]劉志順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Urinary Leakage Among Women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2017,317(24):2493-2501
[7]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