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璐娜
摘 要: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發生與脾有密切的關系。慢性疲勞綜合征與中醫對眩暈、臟躁癥、虛損等的辨證治療相似,其病因可歸納為外感時邪、飲食失常、勞累過度,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所以,臨床從脾主運化,脾胃升清降濁等機理方面研究,把慢性疲勞綜合癥辨證為脾虛氣陷、肝脾不調、脾虛濕阻,并分別進行論治。
關鍵詞:慢性疲勞綜合征;脾腎陽虛;中醫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20.045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20-0148-02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leen.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s similar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zziness,viscera,and deficiency.The etiology can be summarized as exogenous sin,eating disorders,overwork,leading to dysfunction of viscera,yin and yang.Therefore,the clinical study from the spleen operation,spleen and stomach ascending clear down turbid and other mechanisms,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spleen deficiency qi,liver and spleen,spleen dampness obstruction,respectively.
Key word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Spleen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TCM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以長期極度疲勞后休息不能緩解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患者多伴有低熱、頭痛、淋巴結腫大等流感癥狀,表現有記憶力下降、抑郁等精神癥狀[1]。西醫關于CFS的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也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學在改善臨床癥狀、消除疲勞、提高機體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中醫學中“癆病”、“臟躁”范疇與CFS相近,臨床在中醫學理論基礎上,從多角度論治,認為CFS的發病機制為氣血兩虛、肝郁脾虛、肝腎不足及臟腑虧損。在臨床中筆者用溫補脾腎法為主,治療CFS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分析如下。
1 慢性疲勞綜合征
1.1臨床表現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組以長期極度疲勞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綜合征,常伴有頭痛、咽喉痛、淋巴結腫大和壓痛、肌肉關節疼痛以及多種神經精神癥狀。主要表現為持續性或反復發作的虛弱性疲勞,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經休息不能緩解,各項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沒有明顯的異常表現[2]。
1.2診治現狀 由于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西醫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以減輕癥狀,如心理治療、補充維生素及口服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學根據臨床表現結合中醫相關內容,對該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2 驗案
2.1病例1 患者女性,35歲,銀行干部。2018年4月10日初診。主訴:工作勞累,頻繁出差又照顧家務,工作生活壓力大,乏力、疲勞半年有余。現病史:患者半年來乏力、四肢無力、頭暈腦脹、心悸、懶言少語,面色蒼白,大便2~3 d一行,性欲低下,齒痕舌,脈濡弱。治法:健脾溫陽補腎。處方:附子10 g、桂枝20 g、白芍20 g、茯苓30 g、炒白術30 g、黨參10 g、山萸肉20 g、炙甘草20 g、10劑口服。2診:患者睡眠好,頭暈減輕,心悸好轉,大便調,但仍有乏力,腰膝酸軟。前方去桂枝20 g,山萸肉加至30 g,黨參加至20 g。并囑患者調暢情志,合理飲食,調節起居等。10劑后復診,自訴疲勞減輕,精力好轉,腰酸減輕,繼守前法加減服用10劑,疲勞緩解,其他癥狀都得緩解或消失。
按:患者女性,素來身體虛弱,加之工作壓力和家務繁忙,飲食不規律損傷脾、腎二臟,腎陽不足,出現疲憊乏力、腰膝酸冷、懶言少語等CFS癥狀;脾陽不足,則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面色蒼白等癥狀。方中附子、山萸肉補腎陽,黨參、茯苓、炒白術益氣健脾、助睡眠,和附子共補脾陽,桂枝通心陽,和附子共奏溫陽補腎通絡之功,炙甘草調和諸藥,又能解附子之毒,全方在調理先天后天之本,培補后天,供養先天,共奏溫補脾腎之陽,以消除疲勞,改善慢性疲勞綜合征諸癥,增強體力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2.2病例2 患者女性,67歲,退休。2018年5月2日初診。主訴:頭暈腦脹,四肢乏力半年余。現病史:患者半年來自覺頭暈頭脹,乏力倦怠明顯,易被驚嚇,動則汗出,平素腰酸腰痛,眼花,夜寐欠安,食欲不振、怕冷,體型肥胖,腹脹,夜尿多,大便不干但推動無力,2~3 d一行,平素服用一些清涼苦寒之品。舌質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血壓130/80 mmHg,頭顱CT正常,心電圖正常。治法:健脾溫陽補腎。處方:附子15 g、白芍30 g、茯苓30 g、炒白術30 g、黨參20 g、山萸肉30 g、干姜10 g、炙甘草20 g、生龍骨20 g、生牡蠣20 g,10劑口服。2診患者頭暈頭脹減輕,四肢乏力較前減輕,睡眠及其它癥狀都有好轉。繼守前法加減至3月余,并囑其規律生活,飲食清淡,禁食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同時避免過度勞累,加強身體鍛煉。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減輕,疲勞消失,夜寐安和。
按:患者女性年過六旬,腎氣已衰,腎陽不足,平素又常服苦寒之品,損傷脾陽。腎陽虛衰,精氣不足,故癥見乏力頭暈腰酸,易被驚嚇,視物模糊;脾陽不足,運化無力,癥見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推動無力,體胖,冬季怕冷,舌體胖大,脈沉細。辨證屬于脾腎陽虛。方中附子,山萸肉溫補腎陽,黨參,茯苓,炒白術,干姜健脾補陽,生龍骨,生牡蠣鎮靜安神,炙甘草補中氣調和諸藥,解附子之毒。全方扶陽健脾補腎,鎮靜安神,緊握病機,辨證論治,故起到良好的效果。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陰陽之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可見人體本身也是一個陰陽對立統一的整體,陰用以滋養身體,陽則用以提神醒目[3],對人體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現代生活環境的變化,是人們處于較大的生活壓力之下,長期憂思耗損陽氣,陽氣虧損造成身體乏力,腰膝酸軟等癥狀,與CFS癥狀高度吻合。
《傷寒論》少陰病提綱證: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高度總結了腎陽不足的典型癥狀。腎為先天之本,藏精而主骨生髓,其內寄存著人體的元陰元陽,腎是人體臟腑的陰陽之本。《景岳全書·傳忠錄》中說:“命門為元氣之根,……五臟陽氣,非此不能發。”所以腎中陽氣激發推動,溫煦作用的正常運行,保證了機體五臟六腑及各個組織器官功能的正常發揮。“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脾虛則運化無力,不能化生精微以充養五臟,脾陽久虛,可損及腎陽,而成脾腎陽虛之證。脾腎陽虛則機體不能得到溫煦,可見怕冷,腰膝酸軟,神疲乏力,懶言,記憶力下降等癥狀[4]。
乏力是陰弱陽強的一種主要表現,表明機體陽氣相對不足,脾腎之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本,因此臨床治療唯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病癥結合,方能效如桴鼓,療效顯著。在臨床實踐中治療CFS,要以溫補脾腎之陽為本,若有肝氣不舒,情緒抑郁的癥狀,酌情佐以疏肝調情之品[5]。此外,在診治的同時應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以消除患者心理壓力,減輕心理負擔,并鼓勵其積極鍛煉,培養患者規律的飲食生活習慣。本文僅是個人臨床治療CFS的點滴心得,不當之處敬請同仁予以郢正。
總之,中醫脾腎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醫學家從不同方面進行研究,脾腎是各種生理活動的根本所在,脾腎受損,各個器官功能降低。慢性疲勞綜合癥患者伴有多種癥狀。所以,臨床在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癥時應以脾腎為主,兼顧其他,靈活運用,不拘于此,以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夢婷.升陽益胃湯合柴胡疏肝散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36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6,51(01):38.
[2]陳鋼,盛昭園,陸瑾.辨證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4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1,43(3):46-47.
[3]郝燕,王鵬.慢性疲勞綜合征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11):1513,1533.
[4]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361-392.
[5]張玉輝,杜松,尹玉芳.張錫純“大氣下陷”理論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1(19):11.
收稿日期:2018-8-24;修回日期:2018-9-3
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