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文麗
摘 要: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新課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重視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實驗教學的力度,還要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將課本知識點巧妙融入實驗教學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點,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還能促進其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結合自身多年高中生物教學經驗,針對新課改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展開了以下研討。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生物;實驗教學
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實驗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體而言,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實驗教學能夠讓學生通過放大鏡、顯微鏡等實驗儀器對生物現象進行細致、全面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其次,教師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操作的空間,使枯燥的課本知識通過形象的實驗表現出來,促進其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最后,生物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需通過表格和圖示的方式記錄下來,并且還要寫實驗報告,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需要對實驗信息進行分析與整合,以此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但是,在實際生物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實驗現象和結果上,對實驗過程以及通過實驗反映的生物問題沒有進行深入分析;再如,學生由于上課時思想不集中,或是動手能力差,實驗失敗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然而教師又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高中生物實驗教學鮮有成效。
一、提高學生生物實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只有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才能調動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在實驗教學中,高中生物教師要明確實驗教學的目的,還要讓學生認識到實驗教學的意義,激發學生對生物實驗的學習興趣。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可以拉近學生與實驗之間的距離,比如,在利用“樣方法”調查雙子葉的種群密度時,筆者引導學生在自己所居住的小區、學校操場、農村的田地等進行實地調查,將學生分成調查小組,自行設計調查方案和實施步驟,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掌握課本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使其樹立了正確的學習態度。
二、改進生物實驗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生物實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科學研究活動。高中生物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行改進,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實驗的理解,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中生物教師應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改進實驗方法,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比如,在進行“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和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蘋果汁和雞蛋清來開展實驗,由于蘋果汁不易取得,雞蛋清又不易攜帶,因此,筆者用純牛奶來代替,僅用這一種實驗材料便可以完成鑒定實驗。牛奶對于學生來說觸手可得,方便攜帶、易操作,不僅創新了生物實驗方法,還使學生了解了牛奶中所包含的物質,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生物學習的興趣。又如,在進行“滲透作用”這一實驗時,傳統實驗一般利用動物的膀胱膜,但是這種實驗材料不易取得,筆者讓學生自行尋找“半透膜”,學生紛紛想到雞蛋膜、玻璃紙、魚鰾等,筆者帶領學生用這些實驗材料一一實驗,結果發現利用雞蛋膜和魚鰾的實驗結果較為理想。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法進行創新,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生物學習的成就感,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注重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高中生物教師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就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生物實驗方法,從而促進其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比如,在學生了解了酶的特性后,為了探究酶的活性受哪些因素影響,筆者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在學習了“長生素的生理作用”后,讓學生設計使植物彎向一側生長的實驗方案。學生親自設計實驗方案與學生按照教師給出的方案進行實驗,結果是不一樣的,既能夠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對生物學習的熱情。
總之,實驗教學不同于理論教學,不能僅憑教師的講解向學生傳授生物知識,而應為學生提供實踐動手操作的機會,逐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中,高中生物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把握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采用多種形式的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其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斌.新課改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困境與改進對策[J].新課程學習(下),2016(11):161.
[2]吳長紫.新課改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5(A3):143-144.
編輯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