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燕 楊海蘭 普云華
【摘 要】 目的:探討人工肌泵在綜合治療肺栓塞中的作用。方法:總結分析自2015~2016年間我院共隨訪112例肺動脈栓塞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放置下腔靜脈濾器,并給予抗凝、溶栓治療,其中56例給予放置濾器及藥物治療的同時加用人工肌泵(A組),56例濾器置入術后單純藥物治療(B組),住院期間觀察其自覺癥狀如胸痛、呼吸困難、咯血、肢體腫脹等癥狀緩解情況;并記錄兩組患者隨訪1年期間再次發生肺栓塞次數。結果:A組患者即放置濾器及藥物治療聯合人工肌泵治療組住院期間患者自覺癥狀及恢復時間均較單一使用藥物者好且快。48例痊愈。B組患者即濾器置入術后單純藥物治療組,30例痊愈。隨訪1年期間,發現A組肺栓塞再發作次數明顯少于B組,經秩和檢驗發現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對于肺動脈栓塞患者,堅持人工肌泵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胸痛、呼吸困難、咯血及肢體腫脹等癥狀,對預防肺栓塞的再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肺栓塞;人工肌泵;綜合治療;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 R8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7-019-02
目前臨床針對肺動脈栓塞者治療方法逐步增多并改善,但療效有待提高。我中心在國內率先將人工肌泵即12腔數字漸增壓力治療儀應用于肺栓塞的防治,經臨床觀察效果良好,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肺動脈栓塞患者112例,男65例,女47例,下肢血管彩超、肺動脈CTA及術中DSA證實均為肺動脈栓塞。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根據均衡性的原理,隨機分成2個觀察小組,其中:A組56例為給予放置濾器及藥物治療的同時加用人工肌泵治療的病人,出院后繼續服用華法林(2.5mg/片),2.5mg(1片)/次,1次/天,并定期返院行凝血機制和人工肌泵治療(隔三個月一療程)。人工肌泵的治療方法為:使患者取平臥位,肢體盡量放松,治療時切忌從高壓力做起,應從2~3級(40mmHg~60mmHg)壓力開始,選取動脈-靜脈模式,循序漸進,加強巡視,每次15~20min,每天三次。B組56例為濾器置入術后單純藥物治療而不行人工肌泵輔助治療的患者,出院后其他處理同A組相同。兩組均具有可比性。
1.3 檢測方法 住院期間觀察其自覺癥狀如胸痛、呼吸困難、咯血等癥狀緩解情況;并記錄兩組患者隨訪1年期間再次發生肺栓塞次數。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5 結果 在住院期間,A組患者自覺癥狀(胸痛、呼吸困難、咯血)減輕時間及程度均較B組快;A組中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肢體腫脹緩解程度及時間也較B組快;出院后兩組隨訪順利,均無失訪,在1年隨訪期間,發現A組患者再次發生肺栓塞次數明顯少于B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2 討論
肺動脈栓塞作為血管外科的常見急危重癥之一,一直都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藥物輔助治療+術后間歇性壓力梯度治療是目前治療肺動脈栓塞有效的辦法。下腔靜脈濾器置入雖然提高手術安全性,可局麻進行操作,但有些病例由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仍然存在,遂可再次產生或形成新的血栓[2]。因此,我們術中取栓后向遠端注入尿激酶,術后抗凝、溶栓,再加用間歇性壓力梯度治療,不但可溶解末梢小動脈及分支血栓處的血栓,還可通過壓力梯度治療促進側枝循環的盡早形成和開放,同時還可預防動、靜脈內血栓的形成,提高了治療肺栓塞的效果。
人工肌泵即12腔數字漸增壓力治療儀(韓國產 Lympha Tron DL1200K),是公認的活血化瘀治療方法,能夠顯著促進靜脈回流,加強動脈灌注,起到消除水腫、血液抗凝的作用,同時有助于改善肢端缺血,提高氧合度。其適應癥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淋巴水腫、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曲張、妊娠水腫、混合性水腫、外傷骨折后預防深靜脈血栓、急性動脈栓塞取栓術后、動脈硬化所致缺血性疾病、糖尿病引發的末梢神經炎、下肢潰瘍(有或沒有水腫)、糖尿病足等疾病;其禁忌癥為: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2周內)、靜脈癌、肺水腫、嚴重心功能不全、不穩定高血壓、丹毒、深部血栓性靜脈炎和急性炎癥性皮膚病。該治療儀系根據三級壓力梯度原理而設計,這種壓力梯度系統來自流體靜力學原理,阻力的增加與套管的長度成正比。按照慣性的原理,壓力梯度系統在從人體四肢末端到靠近人體中心的方向上由高到低的作用,無任何外界的影響。流體總是從壓力高處流向低處,壓力梯度產生流向,梯度系統中分流了的壓力,在方向和速度上有個沖擊,從而保證了通過整個套管的持續流量,變動的壓力從100%的高壓力范圍,經過80%和60%無障礙的通過低壓的范圍。對于患者來說,較低壓力復合系統比常規慣性系統有較好的治療意義。病人主觀感覺壓力梯度在鄰近末端更加舒服得多,不會長時間在大腿處存在緊繃壓迫感,三級壓力梯度由于流體靜力學原理而產生自然的和諧,實現了治療中人體生理所需壓力。該治療儀通過運用間歇壓力治療,在無創情況下對深部組織按摩增加血液循環量,使下肢血液流速值提高,從而有效預防和減少下肢靜脈及淋巴疾病發生率。
本文結果顯示,A組患者即放置濾器及藥物治療聯合人工肌泵治療組住院期間患者自覺癥狀及恢復時間均較單一使用藥物者好且快。在1年隨訪期間,發現A組肺栓塞再發作次數明顯少于B組,對于肺動脈栓塞患者,堅持人工肌泵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胸痛、呼吸困難、咯血及肢體腫脹等癥狀,對預防肺栓塞的再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為提高肺動脈栓塞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希望。
參考文獻
[1] 汪忠鎬,楊鏞,王深明,等.肺動脈栓塞的微創治療.[J] 微創血管外科學.2011.
[2] 許欣,杜軍.急性肺栓塞癥的診治進展[J]. 臨床薈萃. 2013(06).
[3] 劉曉娜,馬永玲. 氣壓式四肢血液循環機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 2003(05).
[4] 楊新,朱明娟. 間歇氣壓療法的發展及臨床應用[J].國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冊. 1995(02).
[5] 劉春霞,孟翠巧,申麗旻,等. 間歇氣壓療法預防危重病人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09).
[6] 張勁梅,楊路,于妍,等.氣壓治療儀預防下肢術后靜脈血栓的觀察及護理[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