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會 劉俠 沈虎邦
【摘 要】目的:探索內鏡檢查對缺血性結腸病的診斷效果。方法:在2011年12月15日至2017年12月15日期間選取118例疑似缺血性結腸病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均進行內鏡檢查,隨后分析內鏡檢查的診斷價值性和對病變位置、病理類型的診斷正確率。結果:從病理類型角度分析,內鏡檢查對一過型的診斷正確率為98.46%,對狹窄型的診斷正確率為96.55%,對壞疽型的診斷正確率為100.00%;從病變位置角度分析,內鏡檢查對升結腸的診斷正確率為90.00%,對乙狀結腸病變的診斷正確率為96.43%,對降結腸脾曲病變的診斷正確率為100.00%,對橫結腸脾曲的診斷正確率為97.44%;從診斷價值角度分析,內鏡檢查在缺血性結腸病患者中誤診率、漏診率、特異性、敏感性分別為5.56%、2.00%、94.44%、98.00%。結論:對缺血性結腸病患者實施內鏡檢查價值性較高,可降低誤診率和漏診率。
【關鍵詞】 內鏡檢查;缺血性結腸病;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7-212-02
缺血性結腸病主要表現為便血、腹痛、腹瀉等,屬于臨床常見疾病,早期可因為結腸壁血流灌注減少或中斷,引起缺血性腸壁改變,進而累及結腸或整個消化道,加重機體損傷性,對此還需加強臨床診斷、治療,從而為治療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1]。而本文旨在探索對缺血性結腸病患者實施內鏡檢查的臨床意義,具體的內容可見下文描述。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擇118例疑似缺血性結腸病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2011年12月15日至2017年12月15日期間收治。患者平均病程(15.86±3.19)天,平均年齡(52.18±8.37)歲,65例男性,53例女性;合并癥:4例合并血液系統疾病,9例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4例合并肺源性心臟病,38例合并糖尿病,27例合并冠狀動脈性心臟病,36例合并高血壓;臨床癥狀:37例患者合并腹部壓痛癥狀,49例患者合并便血癥狀,42例患者合并胃腸道癥狀,38例患者合并腹瀉癥狀。入選標準:(1)患者經體征檢查,可發現肌緊張、反跳痛、腹部壓痛、腸鳴音減弱、腹部叩診鼓音、血壓降低、心率加快、發熱、便血等,且經實驗室檢查,可發現白細胞增高;(2)患者臨床資料齊全。
1.2 方法 檢查方式:對于疑似病情,還需加強便常規和便培養的檢查,在排除感染性腸道疾病后,還需進行內鏡檢查(置入內鏡,確定病變位置、大小、性質等)。此外,由于大部分患者病變位置在左半結腸,若服用瀉藥,可加重腸道缺血現象,因此還需在術前進行灌腸干預,對于無禁忌癥患者,可在1~3天內進行結腸鏡和病理學檢測 [2]。
1.3 觀察指標 本次的確診金標準選用腸系膜血管CTA檢查及D-二聚體檢查結果,隨后分析內鏡檢測的病理類型、病變位置的診斷正確率。
分析內鏡檢測特異性、敏感性、誤診率、漏診率。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18例疑似缺血性結腸病患者中,確診的有100例,其中65例為一過型(潰瘍之間難以看到正常黏膜,潰瘍形狀較為不規則或縱行,且存在嚴重水腫充血癥狀),29例為狹窄型(不存在癌細胞,通過內鏡檢查,可發現腸腔狹窄,且可發現腸粘膜潰瘍、充血水腫、糜爛),6例為壞疽型(存在大片潰瘍和斑片狀出血,且在腸黏膜上可發現暗紫色),內鏡檢查診斷正確率為98.00%(P>0.05)。如表1所示:
100例確診中,39例為橫結腸脾曲,23例為降結腸脾曲病變,28例為乙狀結腸病變,10例為升結腸,內鏡診斷正確率為97.00%,對比無差異性(P>0.05)。如表2所示:
內鏡檢查的敏感度為98.00%,特異度為94.44%,漏診率為2.00%,誤診率為5.56%。如表3所示:
內鏡檢查,通過檢測可發現25例患者炎性肉芽腫形成和腺體結構破壞。21例患者毛細血管擴張,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病灶出血,黏膜充血水腫。32例患者呈現為粗糙干燥圓柱狀,可發現紅褐色或灰白色層狀交替結構,并與血管壁相連。
3 討論
缺血性結腸炎主要表現為腹瀉、腹脹、嘔吐、惡心等癥狀,屬于一種慢性或急性的炎癥性病變 [3],早期主要是因為各種因素導致血流受阻或血液灌注不良導致結腸缺血缺氧,進而加重機體損傷,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幾率,隨著研究深入 [4],可發現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生率呈上升趨勢,若干預不及時,可造成不可逆損傷,因此還需加強臨床診療工作 [5]。
內鏡具有雙重功效,不僅能夠作為評估缺血性結腸炎患者常用手段,還可在治療中起到輔助作用,減輕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性 [6]。由于缺血性結腸炎常表現為黏膜水腫、充血,傳統的CT或超聲檢查,無法確定病情,因此還需首選內鏡檢查,其能夠通過內鏡置入模式,了解內臟分布和病變位置,明確病變位置、大小、性質等情況 [7]。雖然利用價值較高,但分析本次實驗,可發現2例漏診,1例誤診,對此還需加強內鏡知識宣教,避免因醫務人員的無知,而引起誤診幾率,同時還需重點觀察黏膜狀態,確定病變性質,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8]。
總而言之,內鏡檢查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單、方便、誤診率低等特點,用于缺血性結腸病患者中診斷效果明確,可增加臨床特異性和敏感性。
參考文獻
[1] 張瑩,任華,李長鋒等.106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內鏡診斷及臨床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2(7):1195-1196.
[2] 王玉林,崔士猛,王洪江等.缺血性結腸炎68例臨床特征及內鏡表現分析[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14,22(1):62-64.
[3] 沈海燕,樂敏,虞朝輝等.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對潰瘍性結腸炎腸黏膜修復的病理改變評估[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8,35(3):185-189.
[4] 劉紅,吳靜,林香春等.結腸息肉癌變過程中內鏡微血管特征與MVD IGF-1 STAT3表達相關性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5,13(10):499-503.
[5] 程偉偉,王玲,胡志紅等.窄帶成像在兒童過敏性結腸炎內鏡檢查中指導靶向活檢的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6,33(3):160-163.
[6] 王海紅,金鵬,趙曉軍等.1415例膠囊內鏡在消化道疾病診斷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2):121-126.
[7] 支杰華,丁巖冰,吳健等.全結腸染色內鏡與常規腸鏡結腸息肉檢出率的對比觀察[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7):400-402.
[8] 陳平,袁曉琴,謝玲等.上海市嘉定地區1265例結腸直腸息肉內鏡下診治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6,25(5):5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