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IPv6互聯網協議在節點間不存在過多依賴,所以它能夠實現從IPv4到IPv6的過渡機制精簡,新協議下的網絡也更便于用戶及管理員展開操作管理。在校園網絡建設中若要實現這種漸進式平穩過渡就必須思考全新的校園網絡組網建設方案,圍繞IPv6展開設計。
當前在信息現代化技術的影響推動下,眾多學校校園也希望將自己的校園網過渡到新一代網絡體系中,基于技術層面實現技術革新,立足于新技術研究與資源開發,配合科學發展原則與規律展開相關工作。就目前來看,校園網絡從IPv4向IPv6過渡重新組建網絡體系并不遙遠,它的基本過渡思路應該如下。
首先要做到方案統計,從基本的組網邏輯層面思考IPv4以及IPv6這兩個相對獨立的網絡體系結構,二者并不兼容,且在邏輯網絡映射到物理網絡方面也存在較大技術差異,因此需要基于兩種方案來實現邏輯統一:第一,實施軟件升級,對原有的路由器設備進行軟改造,保證其能夠適用于全新的IPv6互聯網協議;第二,要購置新一代路由器、交換機等硬件設備,并基于物理層構建IPv4和IPv6兩個相對獨立的網絡體系,并實現兩個網絡體系的相互轉化,共享設備資源。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講,后一種方案更靈活,更適用于校園網絡創新建設。
分步實施校園網絡協議過渡是目前建設IPv6校園網絡體系的關鍵所在,它應該基于理論、設計實踐、實驗驗證、組網建設操作等等層面來試運行新網絡,保證所有技術的全面過渡。同時,校園網面需要考慮IPv6新校園網絡能為用戶帶來哪些實質性利益。考慮到現行的IPv4與IPv6并不兼容通用,所以需要在過渡段為二者增設開發底層協議,使IPv4到IPv6的過渡成為透明的技術應用流程。
基于分步實施,校園網絡建設還應該實現IPv4和IPv6的平穩過渡,確保雙網并行,最終真正建設IPv6校園網絡。比如說當前的雙棧協議,它就采用到了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Protocol Translator)技術模式相對有效的解決了IPv6校園網絡的平穩過渡難題,保證目前的所有校園網絡設備均能夠流暢支持IPv6,同時通過遠程控制完成對校園網絡中所有參數的有效配置,并控制相應性能指標。另外,它還能夠對計算機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檢查,及時發現存在于設備或網絡中的不良問題,例如校園網絡運行中的違規事件。
以下參考某高校的IPv6校園網絡建設,給出他們在IPv4到IPv6的互聯網協議過渡方案,看他們如何一步步建設IPv6校園網絡體系。具體來講它就包含了4個階段。
首先在第一階段,該校初步建立了IPv6實驗網絡。不過該階段的該校校園網絡依然以IPv4協議網絡為主力,各類服務也均圍繞IPv4網絡展開。它主要是通過小型實驗室搭建來建設小范圍的IPv6網絡展開校園內的新網絡是試運行操作。
進入第二階段以后,該學校開始大規模新建IPv6校園網絡。在這一階段該校的骨干網絡逐步轉化為以IPv4與IPv6綜合技術為主的過渡型校園網絡,它的所有服務內容都支持IPv4/IPv6同時轉發,同時校園網絡中也在逐步增設IPv6網絡應用服務內容。新的過度機制還可采用NAT-PT機制,且能夠滿足雙棧協議的同時互訪功能。
第三階段,該校的校園網絡實現了網絡應用功能逐步遷移。該階段的校園骨干網絡正式成為IPv6網絡,同時也支持少量的IPv4子網接入內容。它的過渡機制可采用DSTM與NAT-PT。
最后的第四階段,該校的IPv6網絡正式應用成功,且校園網絡中不再存在任何IPv4子網及其相關技術內容。而且該階段沒有任何過渡技術內容,所有網絡都基于IPv6網絡新協議實現互通與信息傳遞[1]。
在該校建設IPv6校園網絡過程中,他們就希望基于硬件平臺與軟件共同參與到過渡方案中,確保IPv6協議支持所有網絡設備,爭取構建一個相對純粹的IPv6網絡環境。在這其中就涉及到對地質分配的測試問題、對動態地址的管理問題以及對網絡資源平臺的構建問題,應該結合校園網絡中的IPv6相關服務內容來實現IPv4與IPv6兩種網絡協議之間的安全通信,同時合理利用NAT-PT功能專業設備解決兩協議之間的通信問題。該校選擇將NAT-PT設備放置于IPv4以及IPv6兩協議之間以實現二者相互通信,并利用到了DNS服務器有效控制量協議,提高校園網絡組網通信質量[2]。
總而言之,目前校園正關注并建設IPv6新校園網絡,但在實現這一目標之前必須思考合理有效的互聯網協議平穩過渡方案,解決存在于新組網方案中的某些關鍵技術問題,以此提高校園IPv網絡的組網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