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在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的同時,也給他們的身心健康、溝通方式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影響。當前教育工作者必須倡導合理使用手機,搶占手機網絡陣地,形成嚴格的手機管理制度,以化解智能手機對當代中學生的不利影響,讓其形成正確的手機使用觀。
【關鍵詞】智能手機;初中生;影響;對策
隨著智能手機作為一種學習工具的開發熱潮逐漸興起,它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受到了更多關注。本研究著重教育初中生合理利用手機資源,減少手機依賴,最終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研究手機使用對初中生學習的影響,分別從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及學習交流等層面對其影響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并提出了避免智能手機影響初中生學習的對策。
本論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智能手機對初中生學習的影響進行研究,針對影響,結合教學經驗及相關文獻,給出相應的對策。本論文以邕寧區城關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各兩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對其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及對學習的影響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3份,回收率91%。其中擁有手機的學生273人,占有效總體學生的100%,擁有智能手機的學生251人,占有效總體學生的91.94%。
調查發現,每天使用智能手機時間90分鐘以下的占83.67%,90分鐘以上的占16.33%??傻弥?,初中生使用智能手機頻率較高,但使用時間不長。
智能手機的主要用途,57.85%選擇打電話,25.78%選擇玩游戲,13.11%選擇網絡聊天,3.26%選擇瀏覽網頁。智能手機使用主要場合,68.57%選擇需要查資料時,17.67%選擇課間或者晚上休息時,4.25%選擇乘坐交通工具時,9.51%選擇不分場合。如圖1、圖2所示。

圖1反映初中生對手機的用途呈現出多樣化趨勢,57.85%使用手機為了滿足日常通話需求,但玩游戲、網絡聊天也占一定份額,反映手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游戲機”“上網”的角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學生手機管理的難度。
由圖2可知初中生手機使用場合呈現出多樣化趨勢,68.75%使用手機為了查資料,反映出初中生較為正確的手機使用觀,仍有9.51%的學生使用手機不分場合,需要對其使用場合進行監管。
從初中生的手機用途跟使用場合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長期使用手機的學生常常會出現感覺到手指酸軟,偶爾感覺到手指酸軟,偶爾會耳朵嗡嗡作響,偶爾會頭暈頭痛等癥狀。選擇無影響的占63.11%,選擇一個癥狀的占15.67%,選擇兩個的占10.11%,選擇三個的占6.56%,選擇四個的占4.55%。部分學生患有手機依賴癥,有研究報道稱,只要有以下五個癥狀中的三個,就可判定為患有“手機依賴癥”。這五個癥狀分別為:①沒帶手機會覺得心里不安;②手機沒信號時會煩躁;③把手機放在隨手可以拿到的地方;④習慣性地看手機;⑤經常感覺手機在震動或者響。調查顯示,選擇一個癥狀的占51.21%,選擇二個癥狀的占17.67%,選擇三個癥狀的占10.34%,選擇四個癥狀的占15.67%,選擇五個癥狀的占5.11%。如圖3、圖4所示。

圖3中,63.11%的學生表示使用手機不會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使用手機時間超過90分鐘的同學表示,偶爾會出現手指酸軟、頭暈頭疼的現象。4.55%的同學表示使用手機后會產生四個癥狀,對其睡眠產生影響。可見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使用手機對睡眠的影響是很有必要的。
圖4中,一個癥狀的占51.21%,二個癥狀的占17.67%,表明初中生對手機依賴性不高,但31.12%的學生對手機已經產生了依賴心理,當手機沒有信號就會產生不適現象,可見手機對學習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初中生使用手機后,與父母、老師和同學進行學習交流的變化調查顯示:主動向父母談起學習情況,從來不交流的占1.98%,極少交流的占3.58%,偶爾交流的占51.45%,經常交流的占39.12%,總是交流的占3.87%;主動向老師談起學習情況,從來不交流的占31.56%,極少交流的占15.78%,偶爾交流的占34.76%,經常交流的占13.42%,總是交流的占4.48%;主動向同學談起學習情況,從來不交流的占1.95%,極少交流的占3.61%,偶爾交流的占45.65%,經常交流的占46.22%,總是交流的占2.57%。

圖5反映了5.56%的學生從來或者極少與父母交流,對于這部分學生老師需要重點關注。圖6反映了47.34%的學生極少與老師溝通,對于這部分學生老師要加大力度多溝通交流。
對手機的使用能積極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選擇不是的占3.27%,選擇極少的占16.76%,選擇偶爾的占37.67%,選擇經常的占39.78%,選擇總是的占2.52%。會主動使用手機查閱相關資料,選擇不是的占5.56%,選擇極少的占10.79%,選擇偶爾的占62.38%,選擇經常的占11.47%,選擇總是的占9.80%。
圖8表明將近80%的學生受到手機影響,說明手機的使用對初中生的學習計劃是有影響的。圖9表明手機的使用對83.65%的學生查閱資料主動性是有影響的。使用手機閱讀時,能從電子圖書、網絡及電子期刊上快速查閱所需資料,不是的占3.72%,極少的占7.46%,偶爾的占45.56%,經常的占17.68%,總是的占25.58%。通過手機上的電子期刊,能在寫作時熟練應用長短句,不是的占5.12%,極少的占16.70%,偶爾的占38.89%,經常的占21.19%,總是的占18.10%。圖10表明11.18%的學生不能快速查閱資料,這對初中生的學習效率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圖11表明不能經常使用長短句的占21.82%,這對初中生的學習寫作能力有極大影響。


智能手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為當前初中生的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智能手機的用途、信息獲取渠道和溝通方式的多樣化,讓中學老師的信息更加暢通,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反饋機制,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使用場合的多樣化,使初中生更方便查找資料,給課堂外補充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智能手機的使用,加強了學生與父母、同學之間的交流。然而,在迎接新機遇的同時,智能手機的過度使用也會對初中生的睡眠產生影響,部分學生對手機產生了依賴心理,會減少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機會。如何提高初中生睡眠質量,減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如何加強與老師的溝通,這些問題都對中學教師提出了新挑戰。
面對智能手機對初中生喜憂參半的影響,如何教育當前初中生合理利用手機資源,減少手機依賴,最終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我們必須探索的問題。
學校應著力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監管教育網絡。校方與家長密切配合,正確引導,比如建議家長給孩子買手機時不必過于追求高端上檔次,避免學生養成不良價值觀、消費觀和攀比心理;學校規定上課、睡覺時必須關機;家長定期檢查孩子手機使用記錄,把孩子的手機與自己手機綁定繳費以便控制孩子話費等;手機生產廠家能否推出適合學生使用的“專用手機”。
學校可以積極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潛移默化改變學生手機使用觀。通過學校主題班會、電子屏、宣傳板報及黑板報顯示一些溫馨提示小標語給學生們,以及有意無意的提醒等形式,倡導同學們合理使用手機,讓同學們嘗試不帶手機安靜地生活,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富有實效的實踐活動,鼓勵同學們放下手機用心溝通和交流,形成正確的手機使用觀,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1]劉靜.智能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教育對策探究[J].科技信息,2013(35):71,75.
[2]熊明珠.智能手機應用于教育教學的研究綜述[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3(05):35-38.
[3]陳明.智能手機的使用對學生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3(03):25-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