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走進詩歌的世界?文章認為必須要找到詩歌和讀者與世界交流的語言,而這種語言就是意象。本篇論文先簡單介紹詩歌的特質,然后指出意象對于解讀詩歌的重要性,并對其原因進行簡單的說明,最后探究應用意象一步步解讀詩歌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并舉出詳實細致的例子引導鑒賞。
【關鍵詞】詩歌;意象;鑒賞;方法;步驟
每一首詩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每首詩后面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許多學生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往往會陷入詩歌的汪洋大海,難以在眾多的詩歌作品中找到方向,進而享受閱讀的趣味。其實,詩有“詩語”,“詩語”自然是解讀詩歌的密碼。我們只要懂得詩歌與讀者、世界交流的言語,那么解讀詩歌會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那么詩的語言是什么呢?又該如何通過詩語解讀詩歌呢?這是本文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最核心的詩語是什么?詩歌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詩人用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由此看來,詩歌是借助凝練的語言來傳情達意的,詩的語言不能像平常說話或邏輯論證那樣鋪陳展開,它要求用盡量少的語言來表達盡量多的內涵。何為“凝練的語言”?一是指在遣詞造句上做到緊湊精煉、恰到好處,多一個字嫌多,少一個字嫌少;二是指在語言的運用上使用“言約旨遠”(《世說新語》)的字詞;三是用“形象”來傳情達意,“形象”即意象,是最核心的詩語。
意象之于詩歌,不是可有可無的。西方意象派詩人龐德說:“中國詩人從不直接談出他的看法,而是通過意象表現一切。”關于意象和詩的關系,詩人鄭敏有過十分精當的比喻,她說:“詩如果是用預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塊塊的預制板。”可以這樣說,意象既是構建詩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區別詩與非詩的基本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講,意象就是詩歌看得見的靈魂,抓住一首詩的意象就等于獲得解讀該詩的一把金鑰匙。
什么叫意象?意,指的是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指的是客觀事物。意象指融匯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的物。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山川河海,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意象。當然,有一些經常出現的,如春花、秋月、梅蘭竹菊等,經常出現的意象被稱作傳統意象。有一些意象較少露面孔,是詩人偶然中的運用。
為什么在中國的詩歌中會形成運用意象的傳統?原因之一是和中國自古以來的生產方式有關。農業社會、農耕環境,影響了文人們的生活方式,廣闊的天地自然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是他們和世界對話的重要對象。
原因之二是意象這種元素適合詩歌的語言表達形式。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的,無法也無需和其他文體一樣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交代得一清二楚,也沒有必要把事物的本來形狀描摹得栩栩如生。詩人往往藝術地把一組意象組合在一起,“厚意而無聲”。
原因之三是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有關。中國傳統思維是間接的、形象的,總體來說,不喜歡直接地說理訴情,喜歡將自身的喜怒哀樂、思想意識通過外物予以表現,給讀者留下大片留白,讓想象和聯想發揮作用,無限地創造出詩歌的價值。
詩歌使用意象有何魅力?意象能引發人豐富的想象,這種元素的效果就像原子彈,是濃縮的精華。如普普通通的一片樹葉,其顏色不同,形狀不同,使人引發的聯想與想象就不一樣。一片綠色的樹葉,其特點顏色蔥綠,水分充足,有活力、生機,很容易讓人想到綠樹,想到濃陰,想到春天、夏天,想到青少年,想到人的成長。枯葉的特點是水分少,干枯,沒有活力,很容易讓人想到光禿禿的樹,想到深秋、凋零,想到生命的終結,甚至想到一張老去的布滿褶皺的干癟的臉。一片細細的柳葉,讓人想到婀娜的身姿,想到柔情似水的悲情女子;一片大大的厚厚的綠葉,讓人想到了夏天的濃蔭,想到了粗壯的勞動婦女。
意象就是這么有趣,甚至詩人在創造詩歌出來后,自己日日玩味都會有不同的心得和感受,更何況是作為鑒賞者的我們呢?每個鑒賞者經歷不同、閱歷不同,其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就不相同,想象出來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僅僅是一片樹葉,每個人的機遇不同,樹葉就有一千種生命。舍我其誰呢?
我們不妨通過對詩句的鑒賞來說明問題。
第一首《勤奮》:天才與勤奮做伴/成功與刻苦相連/不要期待幸運/也不要坐等明天/聽天由命,是懶惰者的信條/把握人生,是勤奮者的箴言。這一首詩乍一看還不錯,道理很深刻,但說理直白,缺乏回味的余地,原因是沒有使用意象。從嚴格意義上說,《勤奮》作為詩缺乏韻味,它像“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一類的小格言一樣,更符合格言的特征。高爾基曾說:“真正的詩,即使略帶哲學性,總是以專講道理的東西為羞恥。”我們再來看另外兩句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兩句詩亦表達出 “努力、勤奮付出就會有收獲”的思想,但這兩句詩使用了意象,引人聯想,讓人想起春天萬物復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農民們怎么滿懷希望播下種子,想到禾苗的成長,想到秋天的收獲……英國著名詩人濟慈曾說:“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那聽不見的更美。”“此時無聲勝有聲。”
由此可得知,意象的魅力就在于通過“最典型最簡約的形象”,“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言不盡之意,在于言外”,使詩歌意味悠遠, 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魅力。它還能引發讀者的想象與聯想,調動其閱讀經驗、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在讀者與詩人之間引起共鳴式的情感燃燒。
如何借助意象讀懂詩歌,鑒賞其意境,品味其情思?在一首詩中,詩人往往不是只用一個意象來傳達他們的思想感情,而是通過一組意象來傳達的。所以,第一步就是先“捉”意象;第二步,要“借”想象和聯想,把眾多意象還原成詩人創作時的情境、畫面,體會畫面的特點;第三步,領略詩人的情思,獲得美的體驗。三步中,最難把握的就是第二步,能否獲得一次美妙的審美體驗,全在于此。在引導初學者進行鑒賞時,我們可以根據以下方法進行:捕捉意象→把握意象特點→勾勒畫面→涂上顏色使畫面動起來→加上特寫鏡頭使畫面更細致。
下面不妨借經典的意象堆疊詩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聯想和想象。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第一步,尋找意象。這首小令的意象很明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西下的夕陽、斷腸人。
第二步,把握意象的特點。我們可以采用提問法,如:這會是一匹怎樣的馬呢?是瘦馬、瘦骨嶙峋的馬、毛發凌亂暗淡褐色的馬、步履疲憊遲緩的馬。這里出現了一只什么鳥呢?烏鴉,龜縮著頭的渾身黑色的渺小的烏鴉。為什么不能是一只麻雀或杜鵑呢?麻雀的特點是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一般代表的是熱鬧或喜慶;杜鵑雖然啼叫哀怨,但顏色靚麗,和暗淡的畫面不匹配……
第三步,還原畫面,體會意境。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想象不同,其還原的畫面也不一樣。想象力越是豐富、人生經歷越豐富的欣賞者,其還原的畫面越豐富、生動,味道越濃,就越能和詩人產生心靈的共鳴。對這首小令,我們可以這么還原: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牽著一匹瘦馬,于瑟瑟秋風中踽踽獨行在古道上;望不盡的是路旁的枯藤、老樹、昏鴉的暗淡;聽不完的是單調的風聲以及烏鴉偶爾的伴唱;一抬頭,看見潺潺的水流上橫著的小橋和炊煙繚繞著的人家,但在天際盡頭仍是那孤獨的影子。在還原畫面后,這幅畫的特點就躍然紙上——暗淡無華、蕭瑟凄清。而這個特點,就是我們苦苦追求的“意境”。
第四步,領略情思。情思就是作者借以表達的思想情感。如何領略情思?隱藏在這畫面背后的是詩人怎樣的狀態、心情就是我們要找的答案。“孤獨凄涼,一種酸楚的流落感和著人生的失落感”便是《天凈沙·秋思》給我們的深刻感受。
為了更好更熟練地掌握這種方法,我們再來看一首詩。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我們先捕捉意象并了解意象的特點:(新雨后)空山——幽靜,郁郁蔥蔥;秋天傍晚——清爽,恬靜,秋高氣爽;明月——皎潔(月光如流水一樣);松——蔥綠,筆挺,讓人想起正直;清泉——清澈,透亮,讓人想到品行高潔;竹——青綠,一節節,讓人聯想到清高,節氣;浣女——健康,快樂,樸實;蓮——美。
還原:初秋的傍晚,山雨剛過,萬物為之一新,空氣中和著泥土與草木的氣息讓人心曠神怡。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素練,多么幽清明凈呀。竹林里不時傳來一陣歡聲笑語,那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女孩洗衣服回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分開,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的寧靜。詩人隱藏在這純潔美好生活圖景背后的情思是什么呢?——向往這種純潔、樸素、寧靜的生活。
詩歌向我們款款走來,含蓄而溫婉。要打開她的心扉并不難,一個小小的意象,便是打開詩歌大世界的金鑰匙,讓意象助你掀起詩歌的頭紗。
[1]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金性堯.宋詩三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