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屢見不鮮,如計算正確率下降,口算速度變慢以及運算方法不靈活等。計算能力是學生今后生活和學習所必需的基本素質之一。文章根據作者的教學實踐,分析了小學低年級段學生計算能力的現狀,并提出了如何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低年級段;計算能力;解決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計算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時也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靈活性。”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由于思維和認知能力的局限性,計算教學成了低年級學習中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廣與執行,對低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有了高要求。
(一)一、二年級學生計算能力應達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對低年級段學生計算能力有著明確的要求,包括10以內、20以內、100以內加減法等的掌握要求,如表1、表2。


(二)一、二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現狀分析
由于計算本身具有枯燥性,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特別是低年段學生希望快速算出結果,對簡單的題目能快速算出結果,但是對于稍微復雜的計算以及數字稍微大的問題產生排斥心理,錯誤率會上升。
1.學生面對計算題不知所措,不理解計算方法。(1)由于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而錯。例如二年級中教學4×9=36時,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下已經很快能計算出答案了,可是在練習中出現9×4=?時,學生做題速度很快降低,思路慢會出錯。又如一年級教材中,學生對被減數、減數和差之間的數量關系模糊,諸如6+(" )=24或者14-(" )=7這樣逆勢思維的計算題就不會計算了。(2)學生在計算進位加法或者退位減法時,由于對計算方法理解不到位,計算進位加法時會出現不進位或者把進位忘記加上去;計算退位減法時,往往忘記把退位“1”減去了,特別是在計算隔位退位減法時,忘記退“1”的學生很多。
2.學生缺乏有效的計算訓練,還是依賴掰手指計算,缺少符號操作。
3.學生書寫習慣差,不會檢查以及看錯數字,從而失分。(1)例如“7+3”“7+30”“70+3”等這樣的題目一起列出時,特別容易出錯。(2)又如在出現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經常把十位和個位上的數字看顛倒,比如把橫式“87+12”擺豎式時看成了“78+12”。(3)再如用豎式計算時,最后把豎式的結果抄到橫式的后面,這時有的學生會漏抄,有的學生會抄錯。比如豎式計算34+47=(" ),計算結果本該是81,橫式卻寫成了8或者不寫。(4)學生書寫不認真,如對“5”“8”不分,“6”“0”不分,“1”“7”不分,等等。
(一)提高計算興趣破折號樂算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的、富有挑戰性。”低年級學生對計算的學習帶有濃厚的興趣色彩。布魯諾曾說過:“學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要充分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具體數學教材的教學內容,設置富有趣味的情境導入,讓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身臨其境入課堂。例如教學一年級《位置》一課,我讓學生在操場上站好隊,拍好照片,請同學們試著用“上下、左右”來說出自己的位置。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而且十分樂意展現自我。教學《前后》一課,我讓學生裝扮成不一樣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此刻排在第幾?如果想讓大象排在第二,有什么好方法呢?雖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煉。
2.身邊實例入課堂。在一年級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么狀況?和以往的教材“5能夠分成幾和幾”相比,前者無疑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通過有趣的情境導入,能給學生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例如一年級下冊“元、角、分”一課,我就結合實際在班級里開了個小超市,讓孩子們帶學習用的人民幣,在解決自身存在的數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時的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而是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教學價值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二)指導計算方法——會算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算理是計算的靈魂,是夯實學生基礎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在計算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利用學具,通過比較、討論和動手操作充分理解算理。例如,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一課,對于“36+5=?”學生匯報方法如下。
1.擺小棒算。生1:先算6+5=11,再算11+30=41(即先把6根小棒和5根小棒合起來為11根,滿10根捆起來,1捆零1根,再與之前的3捆合起來為4捆零1根,即41根)。生2:從5根里拿4根,與36合起來變成4捆零1根,即41根。生3:從36根里拿出5根,與5根合起來變成1捆,再與3捆零1根合起來就是4捆零1根,也是41根。
2.計數器算。先撥36,再在個位上撥5,師追問:這時個位上有5顆數珠嗎?那怎么辦?生:先撥4顆,6+4=10,滿10就向十位撥1顆,再在個位撥1顆。
學生在理解進位加法時,雖然擺法和學具有所不同,但是每種形式的擺法中都有滿10根捆1捆這個過程,讓學生多次、多種形式操作,從而自己悟出進位加的算理。教師如果僅僅進行語言的講解,就很難把抽象的語言變為直觀的形象。因此,本課以計數器和小棒的動手操作為突破口,簡單直接地理解“滿十進一”的算理。一年級孩子對算法的理解潛力需要一點一點地培養,實現數學課的價值。
(三)提高計算能力——勤算
對于計算的學習和熟練掌握必須要多練習,練習要有計劃,有步驟,這樣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1.練習形式要多樣。(1)分層練習。練習“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時,可以這樣出題:“17-2=?”“25-13=?”“34-6=?”。這樣由淺入深地進行練習,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算法的認知。(2)解法多樣化練習。例如:(" " " )+(" " " )=37。(3)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游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于學。
2.有效練習要堅持。計算是一種智力操作技能,要堅持科學、有效、長期的課堂練習訓練。特別是低年級的課堂,由于學習任務不多,教師可以根據學號隨意點名,每天利用5分鐘進行課堂訓練。
3.課后練習不能少。根據愛賓浩斯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時間的延長而減慢。教師的講解只能是初步地感知,要想讓知識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需要在課后日復一日地練習。可以備一本專門關于計算的練習,每天訓練五分鐘。
(四)優化計算習慣——準算
良好的計算習慣是計算正確無誤的可靠保證。有的學生計算出錯時,經常會說“我會算啊!”為此,計算教學中需要培養良好的習慣。
1.書寫習慣。低年級學生剛學會書寫,計算時會出現寫得過淡,擦得不干凈,字跡潦草等問題,例如“6和0”“1和7”“3和8”分不清,以及豎式中的數位不對齊等。良好的書寫會使錯誤率降低很多。
2.審題習慣。審題時要做到:一看(看清數字和符號),二劃(橫線畫出先算后算),三想(想算法),四算(動筆算)。
3.檢查習慣。檢查時做到“三核”:一核抄得對嗎?二核橫式豎式數字與符號對嗎?三核豎式得數抄得對嗎?
總而言之,低年級數學計算教學本質上是對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好習慣進行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我們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讓計算教學在算理、算法、技能這些方面和諧發展,把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相結合,幫助低年級學生打好數學學習的基礎。
[1]黃婷.低年級數學計算教學中對錯題的分析研究[J].成功(教育),2012(06):52.
[2]吳愛梅.新課程背景下低年級數學計算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