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文學知識與經(jīng)驗,打開通往文學的大門;能夠在欣賞、體驗文字魅力的過程中耳濡目染,修身養(yǎng)性;能夠使個性得到發(fā)展;能夠拓寬視野……所以,從小學階段起,就應該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在學生時期著手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yǎng)合理的習慣是十分關鍵的。
【關鍵詞】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
任何學習活動的進行都需要閱讀的支撐,因此,培養(yǎng)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人的一生大有裨益。若從小沒有培養(yǎng)閱讀愛好和習慣,也未曾讓學生體驗到“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愉悅,學生對于閱讀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是不會自動提高的。因此,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造讀書的好時機,通過各種方式引導他們,讓他們先體驗讀書帶給他們的樂趣,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道德等各方面的提升。選擇合理方法實施閱讀鍛煉,能夠使學生漸漸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并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一旦這種合理的方法體系形成,便意味著學生正確閱讀的大門打開了,習慣的培養(yǎng)也就成功了。然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儒學代表人物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閱讀和學習的最高境界不是會讀,而是樂于讀,因此,應讓學生從小開始就脫離“死讀書”,成為樂于讀書的人。根據(jù)發(fā)展心理學的理論,建立任何興趣首先要形成需要,逐漸培養(yǎng)興趣。所以,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興趣為目的,不可避免地要思考他們的需要問題。他們需要什么呢?我認為,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獲得知識,甚至提高寫作和表達能力。學生只有在閱讀中體驗到滿足感,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讀書的自主性、積極性,讓讀書這件事毫不枯燥,經(jīng)過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筆者經(jīng)過思考,將教師幫助小學生形成閱讀習慣的策略總結如下。
將所有的學生都引領到書的海洋,帶著他們徜徉其中,感受書的魅力,進而步步前行。由于年齡階段的限制,小學生注意力容易轉(zhuǎn)移,意志力不堅定,這決定了他們不能自主做、長期做不習慣的事。因此,形成讀書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是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的必要途徑。教師應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與讀書特點,以不同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愛好,使學生自發(fā)地讀書。
(一)布置圖書角
在教室的墻角布置一個圖書角,圖書角放著知識豐富的各種圖書,讓班級形成愛讀書的風氣,使學生沉浸在文學熏陶的世界里,這樣閱讀便漸漸被學生遷移成自身的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學生將不停地進行讀書活動,長久后興趣便形成了。
(二)樹立榜樣
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重要方式,小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并學習他人的行為而改變自己。選擇學生喜愛的人物或角色,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樹立起一個個樂于讀書的榜樣,引導學生自發(fā)地向榜樣靠攏,從而自主閱讀。
(三)評選“讀書之星”
榜樣可以來自故事,也可以源于身邊。教師可以定期推選班內(nèi)的“讀書小能手”,樹立學生身邊的榜樣。這個榜樣的評選應制定一套可以衡量讀書活動優(yōu)劣的標準,評選出“愛讀人”“小書蟲”等,給予相應獎勵。
(四)我來講故事
通過舉辦與閱讀有關的活動,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是讓學生愛上閱讀的重要方式。講故事便是一種有效的展示途徑,可以讓學生在講故事中愛上閱讀。通過開展“故事會”等活動,使講的學生實現(xiàn)了深度閱讀,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也讓聽的學生獲得了知識經(jīng)驗,一舉兩得。
(五)辦手抄報
組織學生自辦手抄報活動,讓學生在辦手抄報時自己去收集查找資料。通過這種方式接觸書籍,學生也會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
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體驗樂趣并產(chǎn)生閱讀興趣,閱讀自然就不會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相反,會是他們的一種需要。
(一)到圖書館借閱書籍
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和作品鑒賞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這一階段的學生可以拓寬視野,選擇更多、更廣、意義更深的書,圖書館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語文課程教學也是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一個途徑,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閱讀有文化價值的故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科普類圖書如《走進科學》等,使學生能夠較為直觀地體驗歷史名人的成功道路,以他們?yōu)榘駱樱斫庾x書的意義,從中增長見識,豐富思想,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在書中讀懂為人處世的道理,內(nèi)化社會行為規(guī)范。
(二)鼓勵學生捐書
僅憑學校和教師提供圖書,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的。因此,教師應該呼吁所有學生,盡自己所能為班級提供一些書籍。這些書籍可以以借閱的形式在班級中流動,歸屬權還是歸于提供者。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書籍展覽與交流活動,由學生在閱讀和了解圖書的同時,寫出介紹詞,與新提供的圖書一起在活動中展覽。介紹內(nèi)容應基本涵蓋書籍的類型、大體內(nèi)容、作者介紹等,在活動中加深學生對于新書的了解,方便其借閱,并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確保有一定的課外讀書時間
為了讓學生有時間閱讀,將閱讀落實到實處,教師最好每天布置一定的課外書籍閱讀量,讓學生保證有一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閱讀水平的提高需要經(jīng)過天長日久的努力。古語言:“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任何成功都要建立在點滴積累上,閱讀也是如此,必須以耐心對待。小學生專注力比較差,且獨立閱讀時方法、習慣都存在弱點。所以教師應該倡導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基礎上拓寬讀書范圍,必要時可以布置一定的讀書任務,從源頭上引導學生閱讀,熱愛閱讀。
葉圣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書不是閱讀學習的重點,而只是起點,更重要的是在語文學習的基礎上,加強課外閱讀。語文教材中涵蓋的思想和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需要課后閱讀延伸來補充,只有這樣方可將思想、知識運用于實踐,逐步提高閱讀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大量查找相關資料和圖書,指導學生怎樣閱讀。閱讀對于人的意義不僅在于傳遞知識與文化,更重要的是使人耳濡目染。通過閱讀,能夠接觸到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美德,從而逐漸改變“三觀”,提高人的道德品質(zhì)。而這樣的功能,只有在實現(xiàn)了有效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發(fā)揮出來。這就要求人們必須使用合理的閱讀方法,并養(yǎng)成好習慣。面對成長中的學生,教師必須大力加強閱讀能力和習慣的培養(yǎng),從而使他們在今后的人生中因閱讀而受益。
除了開展多元化的課外閱讀活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是促進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必經(jīng)之路。閱讀之路任重而道遠,必須長期堅持。對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學生而言,只靠讀書愛好和教材中的閱讀方法,無法達到目的。因此,教師必須從根源抓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閱讀策略教給學生,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一)要先精讀后略讀
精讀側重于閱讀理解、領悟與分析;略讀側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這兩種方法都是較為常用的。面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應該先對他們進行精讀的訓練,只有這項訓練達標,方可帶領他們略讀。
(二)必須遵循從簡到繁、由淺到深的原則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與成人有較大差距,因此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不能追求快,而要追求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勤于讀,才能通過積累實現(xiàn)視野的拓寬、思維的進步;只有多接觸各種各樣的圖書,才能吸引學生不斷活躍思維,提高理解能力,進而推動其學習能力的提高,讓學生真正地在閱讀中感受到快樂和自信,進而更加熱愛讀書。
(三)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閱讀的同時摘錄好詞好句,可以起到梳理思路,積累知識,深層閱讀的作用。在閱讀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以下習慣。
1.摘抄法。就提高學生對好詞好句的敏感度,邊閱讀邊記錄所需的詞句、經(jīng)典的表達,可以成為以后寫作、思考的素材。
2.養(yǎng)成勤記筆記的好習慣。讓學生把文章中自己有啟發(fā)、有感悟的重要語句畫出來,并做好標注。通常讀書筆記中記錄的是人在閱讀時產(chǎn)生的總結性文字,它可以使你的閱讀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p>
3.記錄讀后心得,思考延伸。合理的閱讀一定會使人在讀書中有所感悟,教師要倡導學生養(yǎng)成記錄感悟、思考的習慣,讓他們在書寫自身感悟的同時,回顧和深度思考閱讀內(nèi)容,從而對自身產(chǎn)生更大影響。
合格的教師不應該局限于教材知識的講授,而是要引導學生真正踏入文學世界,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習慣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使學生喜愛并精于讀書,拓寬視野,積累多樣知識經(jīng)驗,幫助他們形成初步的文學意識和社會觀念。閱讀對于人起到多大的促進作用,取決于人的閱讀習慣,從小學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是每個教師應盡的職責。
[1]閆國利.閱讀發(fā)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董蓓菲.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辛濤,黃高慶,伍新春.小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周龍興.小學生閱讀策略發(fā)展及教學研究報[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03):47-53.
[5]陳英.學生課外閱讀現(xiàn)狀[J].上海教育,2001(24):4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