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行快樂的數學教學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夢想。快樂的數學課堂可以讓學生樂學,會學,甚至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讓教師的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文章從課堂組織、學習興趣、自主探索三個方面提出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愉快教學的一些有益的教學策略,以期為低年級教學有效地設計課堂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愉快教學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教育理念,倡導教學應該注重“樂之者”,而不是一味的“知之者”。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突現愉快教學的目標呢?首先必須明確教學活動中知識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其次要明白教師的引導作用;再次要注意學生的反饋情況。筆者認為只有認真做好這三方面的工作,數學教師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愉快教學,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
組織教學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通過觀察、提醒使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知識以及管理好課堂紀律來保證一堂課程的完整。一堂課的反饋好壞跟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難點有關,也跟教師組織課堂紀律的好壞有關。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是非觀,表現欲極強,喜歡熱鬧,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組織的時候要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進行男生和女生的比賽學習,或者以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教學,讓課堂始終充滿激情,時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師在進行圖形統計的教學時,首先出示四種不同的圖形(○、⊿、□、☆);其次將學生分成不均等的四組,每一組代表一種圖形,并將四組學生隨機打亂;然后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站隊(相同圖形的學生站在一起)。學生在進行尋找“隊伍”的時候加深了對圖形的記憶,也引發了對圖形統計的興趣。筆者認為這樣的課堂組織不但可以在20分鐘內將重要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還能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筆者還注意到一年級學生容易對所學的知識點和接觸的教學模式產生喜新厭舊的情緒。所以數學教師在進行組織教學時候要注意變換形式,讓課堂始終充滿激情,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還不明確興趣的含意,只知道喜歡和不喜歡的區別,而一年級的數學學習內容既抽象又枯燥,教師不能采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解或不能采用生動的故事情節進行再現,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創建教學情境
比如在教學“0的認識”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創建了一個故事情景:“有一天小猴子到山上摘桃子,不一會兒就摘了2個桃子,在下山的過程中小猴子口渴吃了1個桃子,那么現在小猴子手里還有幾個桃子?(1個)同學們能描述一下剛才的過程嗎?(2個桃子,吃了1個,還剩1個:2-1=1)。但是小猴子覺得吃1個桃子不解渴,就把剩下的1個桃子也吃掉了,那么現在小猴子手里還有幾個桃子?(0)你們能描述一下剛才的過程嗎?(1個桃子,吃了1個,就沒有:1-1=0)所以,同學們知道0表示什么了嗎?(什么都沒有)”筆者通過小猴子摘桃子的情境創建把原本生硬晦澀的數字變成了學生喜歡的故事,充分引導學生把需要思考的過程描述出來,將難點變得容易,促使學生在故事中學習。
(二)組織數字游戲
比如教學“5的認識”時,筆者組織了“數字抱團”的游戲:筆者邀請5名學生站在講臺上,當教師說出相應數字時學生要按照說出來的數字抱在一起,抱錯的學生淘汰。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從簡單的數字開始,既可以復習之前的數字認識,又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進行比較。當教師說出數字5的時候,若學生錯了,就借此機會將數字4和數字5進行對比;若學生正確了,就強調鞏固數字5的認識。除此之外,筆者還在課堂上組織過“搶凳子”“排排站”等有關數字的游戲,促使一年級的學生在有趣的課堂上增強學習興趣,樂于學習。
(三)采用順口溜
一年級的學生對于語言的接收要求很高,一般的語言描述是不能吸引學生關注的。所以筆者在數學教學中特別注意將學過的知識進行趣味性“順口溜”總結。比如在教學完“數字10的組成”知識點后,筆者把數字總結為十分有趣的“順口溜”,利用數字的對應來進行有序的記憶:1 9 1 9 好朋友,2 8 2 8手拉手,3 7 3 7最親密,4 6 4 6一起走,5 5湊成一雙手,還有一個什么也沒有(0)。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形象直觀地記住10的組成數字。
(四)直觀教具和電化教學相結合
數學教師可以抓住一年級學生的好奇心重且抽象思維較差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直觀教具和電化教學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教學 “10的認識”時,筆者就采用電化教學的模式,將0-10的數字分別放在不同顏色的“娃娃”肚子上,并在屏幕上滾動出現數字娃娃“0”“1”“2”“3”“4”“5”“6”“7”“8”“9”,在學生正感到好奇時,數字娃娃“9”卻大聲說自己最大,數字“0”最小。數字“1”則跳出來氣憤地說:“你牛什么牛,如果我與數字0站在一起,就會比你大。”此時筆者發問:“同學們,你們相信嗎?”與此同時,屏幕上出現1和0 站在一起的畫面,吸引住了同學們的眼球。這時筆者就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了新課:10的認識。筆者以為在數學教學中還可以利用直觀的教具進行教學。比如在教學圖形認識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需要認識的圖形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成教具,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由小到大地認識,反復認識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數學教師若仍舊采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課堂聽,課下練”的上課模式,不僅會讓學生在一年級就對數學產生厭學情緒,還會給學生和家長造成數學難、乏味的印象,這樣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留下極大的陰影。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預留主動探索的時間,接受學生的想法,并且和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筆者就特別注重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嘗試自主探索,指導學生在探索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比如在鞏固復習“10以內的數字”時,筆者將課堂臨時布置成一個簡易的小超市,將數字制作成卡片分發給學生,并安排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后讓學生自由發揮,按照給出的要求得到相應的數字。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既鞏固了學習過的基礎知識,也促使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還有很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有待去發現,去總結,而在此過程中發現教學中的“快樂”因素,讓學生在樂中學,是教師最大的價值所在。
[1]薛贊祥.漫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藝術性[J].小學教學參考,2007(27):54.
[2]楊二平.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1(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