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歷史教學中歷史素養的概念和構成為寫作切入點,對中學歷史教學中知識傳授與歷史素養培養的教學現狀進行探究,最后提出了針對性教學計劃的制定、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確立等一系列在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傳授中培養歷史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學歷史;知識傳授;歷史素養
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逐步落實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教育部門將關注重點放在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方面。中學歷史作為基礎性科目,在國民教育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有效提高我國中學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就成為各校實現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這篇文章以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素養的概念和構成為寫作切入點,詳細分析我國中學歷史教學中知識傳授與歷史素養培養的教學現狀,隨后提出一系列在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傳授中培養歷史素養的有效途徑,最后重點探究了在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傳授中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現實意義。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素養的概念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新課程改革政策的逐步完善,歷史素養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現階段的歷史素養是指通過教師的一系列教學活動或學生自身對歷史知識的不斷探究與實踐,逐步形成的有關于歷史知識的思想觀念與歷史能力的一系列歷史價值取向。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素養的構成
中學階段的歷史素養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歷史知識素養、歷史能力素養、歷史意識素養、歷史價值素養。
歷史知識素養主要指通過我國中學歷史教師的課堂授課,可以讓班級學生充分了解我國長久以來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常識,通過歷史知識的講解可以逐步增強中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歷史能力素養主要指的是通過我國歷史教師的課堂知識講解和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步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與解讀能力,形成學生對歷史事件獨到的見解;歷史意識素養是指學生在每天的生活實際中或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捕捉到一些歷史常識或歷史經驗,并據此得到一些總結性的結論或者經驗教訓;歷史價值素養是指學生通過教師對歷史事件的解讀和分析,可以對歷史事件有一個公正而客觀的評價。
我國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計劃與授課目標的制定方面,受到傳統灌溉式教學思維模式的影響,以過往的教學經驗和授課理念為主要依據,沒有隨時代變遷及時更新其授課理念與授課模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象征性地講解歷史知識,學生在課堂上盲目地聽講,師生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與互動,導致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難以引起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目前,我國教師和學生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歷史課堂教學上過于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總分排名的上升,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歷史訴求出發制定教學計劃。此外,我國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忽視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者作用,導致我國中學歷史課堂中學生歷史素養培育的進程緩慢。現階段我國中學在對教師的招聘方面過于重視教師的專業化背景和學歷背景,而忽視了教師的歷史教學經驗,同時我國中學在對教師招聘后沒有定期對教師進行歷史素養的相關內容培訓,導致我國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素養較低。我國大多數中學都沒有建立一套完備的教師教學水平監督評價管理機制,導致我國中學歷史教師不能全面了解自身的課堂教學現狀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并據此作出針對性的歷史教學計劃調整。
(一)以歷史知識為基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中學歷史作為一門應用廣泛的科目,被滲透在國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同時也對我國中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準。因此,我國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具備較高的歷史教學素養,對教材進行充分的探究與解讀,對史實進行充分的了解,以便根據史實創設良好的歷史教學情境。與此同時,為提高初中生對歷史教學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我國中學歷史教師還要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式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歷史知識講述過程中對史實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產生歷史情感共鳴,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的歷史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歷史教學情境。只有這樣的授課模式才可以在向中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例如我國中學歷史教師在講解《抗日戰爭》這一章節的時候,可以先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制訂符合班級大多數學生的歷史教學計劃,通過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班級播放有關抗日戰爭的相關影片,在班級充分營造濃厚的愛國情懷學習氛圍,隨后教師在班級講述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悲慘事件,充分引起班級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在歷史知識傳授中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教學目的。
(二)針對性教學計劃的制訂
隨著新課程改革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國有關教育部門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與教學目標。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教學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提高和班級排名的上升,而是要在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歷史素養進行培養。因此,我國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前需要對課本知識有一個充分詳細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例如我國中學歷史教師在向班級學生講解“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先向班級學生展示古代優秀的文化作品,隨后根據班級同學的興趣愛好或學習狀態等因素將全班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古代優秀的文化作品進行賞析與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古代文化進行探究,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確立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國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和授課理念已經不適用于當下學生的歷史知識訴求。因此,我國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隨時代的變遷及時更新教學觀念與授課理念,將趣味性教學元素融入歷史課堂教學中。
對此,我國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自身課堂教學引導者的作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效促進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歷史教學素養。
在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傳授中提高初中生的歷史素養,對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社會主義新型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綜上所述,在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傳授中提高初中生的歷史素養,不僅是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政策的必由之路,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措施。
[1]李秀菇.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傳授與歷史素養培養[J].考試周刊,2017(67):125.
[2]閆利云,王愛平.學生歷史素養培育的目標、內容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8(04):67-69.
[3]黃克勤,龍益軍.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特質與培養[J].教學與管理,2018(0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