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性學習的重要價值在于每個人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主要手段之一。作者通過以境引情,重激發;以情引情,重熏陶;以行引情,重感受;以評引情,重激勵等策略在學生體驗性學習中探討培養品德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品德;體驗性學習;核心素養
體驗學習是學習者通過身體的各種感官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體驗性學習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優良的學習方式,約翰·杜威為它發表了《體驗與教育》,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毛澤東等都很推崇這種學習方式。品德教學中的體驗性學習,是指教師以課堂為舞臺,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觸的媒體為道具,以學生為主體,創造出值得學生回憶,讓學生有所感受,留下難忘印象的情感活動。它的重要價值在于每個人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近年來,筆者在小學品德課堂中通過“激發”“熏陶”“感受”“激勵”的體驗學習方法,對體驗性學習的策略進行了探討,力求讓學生在品德課堂體驗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情感具有綜合的情境性,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不同的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中為了喚起、培養和強化某種情感,可以通過形象生動、富有情感的語言描述、多媒體等電化手段、實物展示、小品表演等創設適應教育教學內容需要的情境氛圍,讓學生從中體驗,感悟,反思。
在教學《地球屬于誰》一課的導入中,教師一邊播放視頻,一邊聲情并茂地旁白。富有激情的語言帶動學生的情緒,豐富的畫面讓學生陶醉于地球的美麗之中,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當今地球環境遭到破壞,日益惡化的情況。先通過PPT投影四幅本地區的照片創設情境:第一幅是流溪河源頭溪頭村水源充沛、水流清澈的情景;第二、三幅是流溪河水流至白云區人和鎮地段,兩岸工廠偷排廢水入河,岸邊無牌無證飯店直接傾倒餐廚垃圾到河里的情景;第四幅是流溪河水流至白云區石井河段,水質污濁,水面漂浮著垃圾的情景。再經過教師對這四張照片的講解,學生情感再次被點燃,紛紛譴責這些人為破壞本地區環境,破壞地球的行為,認為尊重自然,保護我們本地區的環境是每個白云人的責任,并承諾勸說家人不再到流溪河邊的飯店就餐。
教師通過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心靈感應和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升華和道德行為的外化,在激發情感體驗中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以及熱愛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學科核心素養。
學生在品德課堂這個舞臺上親歷體驗,展示他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就像馬卡連柯說的:“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之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情感體驗把這條鴻溝填平。”因此,學生的品德教育離不開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思想、行為、習慣得到熏陶。
在教學《從一粒米說起》一課時,必須讓學生認識一粒米來之不易,感受、認識生活中節約的重要性,進一步認識節儉的重要意義。教師設計了大米生產過程的PPT,播放前提出問題:“你們知道大米是怎樣得來的嗎?”然后讓學生觀看教師展示的農民“耕地、插秧、施肥、滅蟲、收割、烘曬、運輸、儲存、加工”的全過程。教師在旁描述農民伯伯如何日曬雨淋、汗流浹背地在田里勞動的情景,使學生體驗到一粒大米來之不易,發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從而認識節儉的重要性。學生紛紛講述自己的感受,感恩農民伯伯的辛勤付出,決心從我做起,從一日三餐開始,節約每一粒糧食,逐步養成節儉的習慣。
這樣,通過情感體驗,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得到了熏陶,懷著感恩之心,從中培養了學科核心素養。
行為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是體驗性學習的方法之一。體驗性學習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角、聽覺,從而獲得感知認識,完成對客體的認識。學生只有通過具體實踐,才能把道德認識轉化為個人的道德需要。
在教學《算算家庭賬》的一個月之前,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花費狀況,我布置了一道“我是家庭小管家”的作業,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填寫《我家每月總的支出》一表,對自己家一個月的支出進行預算,然后在家長的指導下,按照預算進行一個月的家庭支出管理,在一個月后上課時進行匯報。在匯報會上,同學們都呈現了自己家庭一個月支出的賬單,爭先恐后地發表感受:“做家庭小管家并不容易,要根據全家收入的多少,決定花費的多少。”“媽媽每月都要操勞家庭的合理支出,很辛苦!”“我家一個月的收入并不多,但用在我身上的比例卻很高。我很感激家人為我的付出。”“我要珍惜父母的勞動,節約用錢,生活上要節儉。”
這樣,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了“精打細算”“量入為出”的含義,初步懂得了家庭生活應量入為出,了解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花費狀況,知道自己節儉就是珍惜父母的勞動,認識到應當自覺地養成節儉的態度和習慣。這樣,在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的同時,學生在感受家務勞動實踐體驗中感恩父母家人為自己的付出,形成了學科核心素養。
《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性質”中指出,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的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的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改革品德學科評價,關注體驗過程,發展個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程評價發展的新趨勢。因此,本人通過如下方法優化品德課堂的評價來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互助精神、積極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實踐學科核心素養。
(一)適時激勵,體驗自信
適時的激勵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信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發掘師生、生生之間每一次交流的閃光點,及時抓住時機,巧妙運用激勵的語言,適時作出稱贊。如學生對問題作出不同層次的回答時,教師給予評價:“你真棒!能有這么大的進步,老師感到非常高興!”“說得真好,老師非常欣賞你的想法!”“你與眾不同的見解,真是讓人耳目一新!”等等。這些語言讓學生產生一定的興奮記憶,使他們的內心在體驗激勵中得到充實,變得優秀,變得有信心,對評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關注個體,恰當激勵
由于學生的個性特點、心理、知識結構不同,在課堂上參與活動時會有緊張、不安的情緒,因此教師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語言進行恰當的評價。如:在課堂上,對于個性孤僻、思考問題很獨特的張同學發言的評價:“你的每次發言都令我驚喜,今后要經常與同學們交流,使大家都能分享你的思考創造的快樂。”對于性格開朗、善于發言的陳同學這樣評價:“你有這樣的想法太棒了!”對于愛鉆牛角尖的蕭同學這樣評價:“你的看法很獨特,說明你很喜歡思考,但是我們想問題要從多個角度分析,你再想想好嗎?”教師評價在肯定的同時,也不忘客觀地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方向上的指引。
通過根據個性特點,對學生進行及時、恰當的評價,學生體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學習到一些課堂回答問題的技巧、方法,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使學生充滿自信,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健全的人格。
(三)群體交流,相互合作
小組學習是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的途徑,提供了開展探究學習所必需的交流平臺。《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提出有效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包括小組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而實施小組學習時,評價指向群體,所以應促進群體評價在教學中的實施。 群體評價要發揮小組成員的力量,小組成員要有團隊意識,一榮俱榮。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互相交流探討,培養互相合作的精神和技巧。小組學習獲得成功,才能獲得肯定性評價。
在教學《現代工業產品的誕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驗現代工業的制造過程,體驗現代工業對企業個人的要求,教師組織了體驗活動:分小組為每位同學制作一個本子。活動前把學生分成五組,公布了活動的要求和注意事項。活動結束后先自由討論,再小組發言談談對剛才體驗活動的感受,對現代化生產有什么新的認識。最后對制造出來的本子進行評價,對把紙裁得好、碼得齊的第三小組給予表揚,并把制作成果獎給了他們。
群體評價關注的是全體學生,既讓個體學生樂于接受,又讓全體學生有所收獲,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得到了培養。
品德與社會課程承載著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體驗性學習的策略,“以境引情,重激發;以情引情,重熏陶;以行引情,重感受;以評引情,重激勵”,優化了課堂教學,注重了學生在體驗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品德,提高了核心能力,促進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王玲.美術新課程的體驗性學習[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07(11):128.
[4]葉小玲.淺談體驗教學思想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施[J].科技信息(學習研究),2008(25):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