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需要創造性地運用語文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與資源,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生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實際課堂教學,在品味、積累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尋得文化的歸屬感與自豪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人。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材;課堂教學;文化傳承
(一)強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意識
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交流越發頻繁,不同優秀文化在借鑒中發展,呈現出文化多樣與共生的局面。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同時,也提出了“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既要高度重視培育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博采眾長”。這既符合民族文化發展與傳播的需要,也為小學生拓寬視野提供了機會。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傳承中華文脈”。據此看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到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就是將目光聚焦到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陣地: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是民族發展的基石,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著眼民族文化未來,就需要從娃娃抓起。中小學教師需要不斷強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意識,抓住課堂教學第一線,著眼教學實際情況,激活傳統文化內在生命力,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課程的關系
中華傳統教育重視人格修養,致力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與自豪。其實,“習得母語,就是獲得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胚胎”,“加強母語教育就是強化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母語是漢語,它既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同時也架起了各民族交流與凝聚的橋梁。所以,中國語文教育主要是以漢語為母語的教育。
語文是國家課程、母語課程,是上下五千年的縮影,也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旨在引導學生領悟語言文字的規律和文化內涵,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是語文課程的人文價值取向,旨在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關注中華優秀文化,“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教育的民族性更是指引教師明確認識: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根據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進行語文教學,把傳統文化融入語文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認識中華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對小學生的人格教育,且“十一五”國學教育專項研究課題也首次提出“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目的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可想而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帶來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茫甚至荒蕪。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密不可分,文化育人,語文立人,都以人為本;堅持以德樹人,以健全的人格教育為目標;指向民族文化認同,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為目標。
(一)借鑒傳統語文教學經驗
我國語文教育源遠流長,教育內容豐富多樣,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形成了與眾不同而又行之有效的傳統教學經驗。
傳統語文教學從“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發展到“文道統一”,力求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和諧統一。文道統一原則是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前語文教育仍然堅持的教學原則,21世紀以后的語文課程從工具性、人文性等諸多討論回歸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即語言形式與語言內容的有機統一。因此,語文教師遵循“文道統一”原則指導學生習作,幫助學生明白作文之“道”在于主題和思想,避免學生作文偏題,內容空洞。
《孟子·公孫丑上》中“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體現的量力性原則,“學而時習之”與“溫故而知新”體現的鞏固性原則等都在語文教學中時常需要運用:第一課時通過造字規律教學生識字,使學生記住字形,再通讀全文,理清脈絡;第二課時重在精讀課文,先復習詞語,讓學生選取其中的詞語復述課文大意,回顧第一課時所學,再深入文本。
(二)挖掘語文教材文化資源
語文教材就是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文化產物。江蘇小學生普遍使用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以下簡稱蘇教版),該教材文本充分考慮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律,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大禹治水》(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包含著民本思想和奉獻精神。課題既是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之所在,同時也與學生存在時空上的距離。禹因成功治理洪水,后人尊其為“大禹”,即“偉大的禹”。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就需要從課題開始,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大禹的資料,課上就可從學生讀題、教師質疑而交流,進而課件出示“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治洪水,因此,美名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師生共讀,過渡至課文“為何治水”與“如何治水”的學習,感受中國優秀傳統美德——奉獻。
(一)識字、寫字教學與漢語文化
識字、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漢字在幾千年的變化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與歷史價值,應在識字、寫字教學中發揮其文化功能。每一個漢字都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要建立起三者的統一聯系,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把握趣味性和科學性兩大原則。
“川”“竹”“石”“泉”“川”“燕”(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3)都是象形字,教材配有圖片和現代漢字的“演變表”,通過字形追源溯流,引導學生分析字形與字義的關系。 “林”“森”是會意字,結合圖片及兒歌“二木林,三木森”(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7),通過字理識字體會會意字“合字表義”的特點。《趕海》(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教學形聲字“舅”和“暑”側重就有所不同,“舅”是上聲下形,上面“臼”字頭需要通過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臼”是舂米的工具,而“暑”是上形下聲,聯系學生暑假生活也就不難記住“暑”的偏旁部首了。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還要注重書寫的育人功能。《懷素寫字》(蘇教版一年級下冊)一課為學生學習寫字提供了范例,也為教師寫字教學提供了便利:“先看清字的形狀,記住字的筆順,再一筆一畫照著寫。”中低年級的寫字教學可以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幫助學生平緩寫字、練字的心情,將有關書法的教學資源有機整合。
(二)閱讀教學與民族文學
閱讀具有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施加影響、進行涵養化育的功能。就詩歌教學而言,詩歌的聲韻、辭藻、意境等都帶有獨特的民族文學特色。教師可以運用誦讀這一基本策略指導學生領略詩歌的獨特魅力。
一是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詩歌講究平仄、韻律和諧,教師教學時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節奏特點。如《靜夜思》(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英英學古詩》)可以通過配樂吟誦等形式豐富教學。二是誦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泊船瓜洲》(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既表現了當時的景象,也表現了詩人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沉浸其中,體會語言的精妙。三是在誦讀中走進詩歌的意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往往和詩歌的景物有機融合,如《鹿柴》(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表現的是寧靜幽深的意境。學生在誦讀中需要走進詩中意境,體會詩人內心感受,才能理解情與景。
對于改編自古典著作、歷史故事的課文,則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心理,整合相關資源,消除學生與文本內容的距離感。《三顧茅廬》(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是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課文。特級教師李偉忠執教《三顧茅廬》時,在教學資源的開發、整合上做足了文章。課前拓展,從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音樂《滾滾長江東逝水》開始“課前熱身”。課中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劉備的“誠心誠意”,引入孔廟前馬碑上的文字,借下馬步行以示對諸葛亮的尊敬。課后自然地引用《出師表》,向學生介紹諸葛亮出山后屢建奇功的故事,升華主旨的同時激發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欲望。
總的來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重在文化的傳承,堅守民族文化根基,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課堂一直以來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板塊的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親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人。
[1]栗靜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新視角[J].新課程學習(下),2015(03):184,186.
[2]林西曼.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路徑分析[J].考試周刊,2018(18):44.
[3]左瑞雪.國學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7.
[4]陳璽.傳統文化視域中兩岸小學語文教材比較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5]任靜.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
[6]許紅敏.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師素養中的重要性[J].語文建設,2016(36):34-35.
[7]李墨.八套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傳統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較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3.
[8]羅林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分析[J].中華少年,2017(0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