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價值追求和教材的編排特點決定了課堂教學知識拓展的必要性。大量歷史與社會課堂知識拓展得低效甚至無效,有必要對其進行梳理?!稓v史與社會課程標準》、課堂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是知識拓展的最重要依據。拓展知識與教材內容的有效“嫁接”和合適的呈現方式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歷史知識拓展;嫁接策略;呈現方式
人教版(2013版)歷史與社會(八、九年級)教材以古今中外歷史事件為基本脈絡進行構建。課本在歷史知識的表述上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往往只見“樹干”,不見“枝葉”。如何通過歷史知識的有效拓展,讓歷史與社會課上得“有血有肉”,老師和學生共同觸摸到歷史的“溫度”,又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是每一位歷史與社會老師共同面臨的挑戰(zhàn)。
在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中,歷史知識浩瀚復雜,教材上的哪些內容需要進行拓展?哪些內容不需要拓展?拓展的依據是什么?
(一)拓展的根本依據是新《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
新版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是編寫歷史與社會教材的根本依據,也是開展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根本依據。要上好歷史與社會課,老師首先要做的是研讀《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把握教材編寫的基本脈絡,深刻領會課程的價值目標,歷史與社會教學才會有的放矢。從根本上說,課堂教學中歷史知識的拓展選擇要以課程標準的目標達成為依據。
(二)拓展的直接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歸宿。教學組織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歷史與社會教學知識拓展的選擇與設計必須是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不是教師為了“嘩眾取寵”,賣弄知識,為學生興趣而興趣,是為了學生更深入地引起思考和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拓展的重點依據是教學的重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也是一堂課課堂環(huán)節(jié)的高潮所在,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目標完成效果。教材在重難點的語言描述上往往過于精煉,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教學目標上,重難點基本上有歷史與社會學科思維、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僅僅依據課本的簡略語言描述,課堂教學往往很難實現高要求的教學目標。只有對重難點知識進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才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當確定好教材上哪些內容需要進行知識的拓展后,面對浩瀚復雜的歷史知識,我們該怎么選擇?從哪些方面著手拓展?與教材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嫁接”?都是每一位歷史與社會教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一)從教材講述的歷史事件細節(jié)處嫁接
人教版(2013)歷史與社會教材雖然比舊版教材在歷史事件的呈現上篇幅有較大的增加,但對歷史事件過程的呈現仍是高度概述性的陳述,語言簡練且有結論。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需要對部分歷史事件情節(jié)的細節(jié)處進行知識拓展,與課本的知識進行有效“嫁接”。
(二)從歷史人物轉折處“嫁接”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2013)教材歷史知識部分的編排上以歷史事件為基本脈絡進行組織,在歷史人物的描述上基本都是一帶而過,人物顯得碎片化,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理解機械、抽象,且人物缺少性格、思想和溫度。通過歷史人物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和養(yǎng)成是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核心價值追求。如何使教材中的歷史人物鮮活起來,走進學生的心靈,這就需要歷史與社會教師對歷史人物的拓展知識進行有效“嫁接”。在歷史與社會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在歷史人物知識的拓展上往往缺少目的性和系統(tǒng)性,天馬行空地介紹歷史人物,以為講得越多學生越有興趣,甚至把影視作品的“獵奇”情節(jié)當作歷史知識講述,不但達不到教學效果,還嚴重誤導學生。那么如何在歷史人物處進行拓展知識的“嫁接”?筆者以為在歷史人物的轉折處“嫁接”是一種比較好的策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從教材的歷史地圖處“嫁接”
人教版(2013)歷史與社會教材(八、九)編排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采用了大量的歷史地圖對正文作補充說明,歷史地圖形象直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但教材中呈現的地圖往往碎片化,只注重說明某個知識或問題,具有局部性,不能全貌反映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階段的特征。
45分鐘的一堂課,歷史知識的拓展不能面面俱到,需要精挑細選。歷史知識拓展的呈現同樣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方式是手段,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目標要求決定了拓展歷史知識呈現的方式。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了幾種常見的呈現方式。
(一)講授法
講授法教學,是一種最古老的教學方法。在倡導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急速變革時代,講授法顯得有些落伍。但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我認為講授法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方法,老師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聲情并茂的講解、語言的美感、表情神態(tài)和肢體語言的感染力是任何其他媒體所無法代替的。老師講解的水平往往體現他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學功力和教學經驗積累的程度。對一些不需要圖表呈現,描述性和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拓展知識,適合運用講授法呈現。
(二)多媒體呈現
多媒體對課堂教學的意義已無需多論,在歷史與社會教學知識拓展中,通過多媒體呈現視頻、文字、圖表、動畫演示等資料,形象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能極大增加課堂容量。正因為多媒體教學課堂容量大,歷史與社會教師在知識拓展上容易走向一個極端,過多地呈現拓展的知識,幻燈片和視頻的放映如走馬觀花,學生的思維和課堂節(jié)奏完全跟著課件走,課堂氛圍看起來熱鬧,實質上課堂內容缺乏學科思維含量,學生缺少思考。在知識拓展的素材呈現上要“少而精”,要有對實現教學目標的明確指向,要有提供學生思考的設問的跟進,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以上兩種呈現方式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方法,針對特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還有很多的呈現方式,如角色扮演、師生對話、學生朗讀等等。教無定法,呈現方式的選用服務于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靈活運用。
歷史與社會僅就八、九年級內容而言,涉及古今中外歷史、地理、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等眾多知識的綜合。課堂教學中歷史知識的拓展需要教師有扎實的歷史專業(yè)素養(yǎng)和廣博的知識儲備,教材內容和拓展知識的嫁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思考,鉆研和積累,并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歷史與社會教師若有“詩和遠方”的教育情懷,知識的拓展“永遠在路上”。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汪小蘭.高中歷史教學細節(jié)運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