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高初中德育教育水平,各校紛紛改革,許多新方法、新理念被應用到教學中來,家校合作便是其中之一。家校合作指的是家庭與學校二者結合,如果運用得當,往往能達到“1+1>2”的效果。文章先就該模式的重要性加以分析,然后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家校合作;初中德育建設;家訪
隨著社會的發展,德育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過程當中的主導思想一直都是以德育人,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始終,對于德育方面學校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德育教育要實現家校合作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通過更新教學思想、轉變教學方法來加強學校和學生家庭的聯系,提高初中德育教育質量。
(一)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
家庭在教育中的位置不亞于學校,這一觀點已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日本就對家長和學校聯合開展教育非常重視,而美國的全國家長教師聯合會成立的時間更早。隨著改革教育深入,傳統遺留的問題相繼被發現并得到解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新理念愈發普及。我國《教育法》規定,開展現代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全面型人才,引導他們加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在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又要挖掘其特長,僅靠學校教育難以完成。教育除了教書,還要育人。初中正是學生“三觀”逐漸形成的時期,德育建設對其“三觀”形成、心理素質、個人成長等各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家校合作可促進家長與學校、學生、其他家長之間的合作交流,必然是今后教育的主流趨勢。
(二)利于彌補教育中的不足
教育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進步的過程,需在實踐探索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依然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很多教師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缺乏社會實踐鍛煉,教學過程中容易導致理論和實踐脫節;現代教育提倡人本主義,尊重學生,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缺乏人文關懷,以至于不能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生活融入課堂,理論結合實踐,都在強調教育中社會性很重要,德育建設不僅僅是促進學生自身成長,還要令其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搞好人際關系。家長來自各行各業,也許專業教育水平較低,但社會經驗、生活閱歷往往比教師豐富,二者合作,互補互惠,能達到“1+1>2”的效果。
(三)可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學校和家庭各占優勢,前者具有較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后者則對學生熏陶影響極大。現實中,常會遇到一些完全不同的案例。比如,在同一個教師的教導下,有些學生知書達禮,素養較高,而有些學生則脾氣暴躁,甚至道德敗壞,參與打架斗毆、暴力色情等行為。同樣的學校教育環境,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大量調查資料顯示,性格畸形的學生基本都與家庭有關,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容易導致學生孤僻內向;家庭關系不和諧,容易導致孩子自卑,甚至走向極端;家長不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容易導致學生對成績不重視。因此,不管是學習成績,還是性格養成、言行舉止,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亞于學校,只有兩者結合,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一)時間和經費問題
當前社會,各方面壓力都很大,一般家庭的父母,多數時間都花在了工作上,忙碌之中無暇照顧孩子,教育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家長在單位勤勞能干,社會閱歷非常豐富,卻未能用于家庭教育,浪費了大好資源。也有家庭是父母在外務工,孩子由爺爺奶奶帶,一來老一輩的思想觀念較為陳舊,難以接受新事物,二來爺爺奶奶對孩子往往偏于溺愛,這就導致即便學校組織召開家長會也難以取得良好效果。
再者,初中德育建設需有足夠的資金、人才投入,而學校的資金多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教研活動,在德育上投入不足。比如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家長多是無償參與,甚至還要自己出錢,剛開始還能接受,時間一長,熱情就會冷卻;而若不開展相關活動,德育工作難以與實際相結合。
(二)積極與消極問題
除了經費問題,還有很多因素會降低家長參與的積極性。比如,家長德育導師選拔,這一職務主要是配合教師,從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面對學生開展教育。選拔需經過考核篩選,畢竟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勝任,問題就出在此,部分家長熱情高漲,但能力欠缺,或者不太適合,申請時很容易被拒,事后,這些家長的心情會很低落,甚至懷疑選拔存在黑幕,之后的關注度、滿意度不斷降低。
家校合作模式在合理運用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優勢,取得更好的德育教學效果。如果運用不當,也會產生消極影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樣是關懷和愛,家長德育導師給予單親家庭學生關懷,會令他們感到溫暖,也可能會令他們產生依賴。
(三)方式和內容問題
教師和家長處于不同的環境中,兩者合作就必須多多聯系,加強溝通,聯系的方式以及溝通的內容很關鍵。常見的聯系方式有家長會、家訪、電話聯系、網絡聯系等,渠道不同,效果也有差異。就目前來看,網絡聯系方式應用越來越多,家訪、家長會頻率有所降低。如果聯系方式不合適,很可能達不到預期目的,比如一些煩瑣小事,卻頻頻召開家長會,部分家長甚至請假過來。
再有就是家校合作溝通的內容,以家訪為例,家訪目的是了解學生家庭狀況,針對其出現的問題,找出原因,并給出解決對策。然而有些教師在家訪時,大部分時間在倒苦水,且以批評為主,最后也沒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走后,家長憤怒之下,很可能會體罰孩子,結果可想而知。
(一)家庭和學校雙方予以重視
初中德育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庭,這就要求二者都加以重視。學校方面,更新教育理念,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加強相關研究,逐步完善此方面的教學建設,包括課程設置、溝通渠道、教學方法選擇等,為推行家校合作模式做好準備。家庭方面,對現代教育和初中德育有正確全面的認識,呵護關愛孩子,并非簡單地為其創造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還要關心他們的精神層次和心理需求,多與他們溝通。家校合作這一模式要想發揮優勢,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須從單向交流走向互動,從依賴關系走向伙伴關系。比如開家長會,不能只聽教師講,還應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發言。
(二)掌握多種方法并靈活運用
前面提及很多家校合作的聯系方式,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要根據具體問題合理選擇。比如學生和教師之間存在矛盾時,教師盡量選擇微信溝通或家訪,向家長解釋清楚,并與之協作,由家長扮演和事佬,引導學生化解和教師的矛盾。試想,若采用以前的方法,直接把家長叫到學校,不論出于真心教育,還是應付老師,家長都可能會對學生嚴厲批評,而初中生自尊強,心理素質較差,且容易叛逆,結果往往使矛盾更深,學生喪失了對這門課的興趣。家長聯系教師亦是如此,要學會換位思考,教師每天也很忙碌,所以莫要因為一些瑣事而頻頻打擾教師。總之,不管采用何種方法,務必要遵循實效原則,每次交流都要有所收獲,每次溝通都要有所心得。
(三)家長資源整合開發的深入
家長的工作五花八門,如果整合起來加以利用,將會是巨大的教育資源,不過從當下來看,對家長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很多不足。比如,學校缺乏活動場所,便通過家長,利用其人脈關系,從社會上找一些適合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場所。而且,利用家長資源應該體現互惠互利,至少要在學生身上得以體現,如果家長只是為學校服務,他們很可能會心存不滿,在家校合作中變得消極。再有就是深入整合家長資源,莫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有些主題活動雖然熱鬧,卻未能與德育教學核心內容完美結合。所以,一定要加強對家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比如組織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文娛活動、體育比賽,促進相互之間的溝通及思想交換,像朋友一樣談心,很好地了解彼此。
(四)提高家校合作模式的專業性
教師素質的高低、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的強弱,都會影響家校合作效果。比如某中學在德育建設中,從理念更新、校本培訓、實務操作三大方面對全體教師展開培訓。德育不僅是德育教師的課,也要在其他課堂中體現,所以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另外,該校還制定了相關制度,組織教師以年級組研修的方式,圍繞家校合作模式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
德育作為初中教育的重點內容,對學生成長、學校人才培養以及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由此可見,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德育方面。近些年來,國內初中對德育愈發重視,相關建設工作相繼開展,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還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家校合作符合現代教育特點,是今后的大趨勢,針對其不足,學校應積極聯合家庭,多與學生溝通,分析原因,并及時采取有效策略。
[1]黃芳.淺析家校合作在小學德育建設中的重要性[J].考試周刊,2017(99):16.
[2]張金玉.家校合作,托起明天的太陽[J].中國德育,2012(03):36-37.
[3]謝新道,黃淑婷.家校同構:提升中小學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機制——以教育治理的現代化為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8(01):16-20.
[4]劉悅桔.農村中學家校合作德育模式的創新探索[J].師道(教研),2014(11):15.
[5]冼錦洪.家校合作的德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3):293.
[6]梁爽.家校溝通方式對中學生德育效果的影響[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