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通過預習時教給方法,鉆研課后思考練習,教會學生審題質疑,開課時巧設疑問,讓學生理清文章線索,然后創設情境,以讀代講,巧抓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感。堅持下來,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能有所提升。
【關鍵詞】閱讀能力;農村小學生;重視預習;抓住題眼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能美化人的心靈,伴隨著一個人的終生。”可見閱讀對一個孩子的發展有多重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不斷提高語文素養。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方法。只有通過預習才能知道難點、重點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數,學習才能更主動。每篇課文的課后問題是解決教路和學路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鑰匙,因此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課后問題進行預習。學生通過預習,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然后帶著問題學習,這樣一來,閱讀的積極性就會提高了。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授新課,就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通常是這么做的。
首先,預習要求要明確具體,即①自學生字、新詞;②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③畫出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學生通過預習發現問題,再上課,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其次,根據課后練習,根據不同的課文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例如在教《蝙蝠和雷達》這課時,我讓學生根據課后思考題“科學家共做幾次實驗,得出了什么結論?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的?”進行預習,讓學生運用填寫表格的方式,邊讀邊思考,弄清重點、難點所在,便于帶著問題聽課和質疑,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疑點,我就引導學生利用集體的智慧進行討論,自己解疑,這樣學生就逐步掌握了預習的方法,也激發了閱讀興趣,培養了閱讀能力。
書有名,文有題,題目往往對一篇文章或一部分知識內容起著統領全篇或畫龍點睛的作用,課題是文章表情達意的眼睛,在題眼的引領下,也可使枯燥的課文學習變成有趣的探討和感情朗讀,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抓住題眼來學課文,就抓住了全文理解的重點,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中心思想有很大幫助。訓練學生看題學思考,解題理思路,一旦養成這個習慣,便有了一種獨立閱讀思考問題的習慣,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學習《釣魚的啟示》一文時,我是這樣啟發的:根據課題你想提出幾個問題?學生通過審題,提出了“啟示是什么意思?釣魚會得到什么啟示?”這樣,學生根據這些質疑,在學習課文時,就能緊緊圍繞重點詞“啟示”去思考、討論,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在教學中,通過反復訓練學生辨析課題,抓住重點詞,從重點詞找切入口,掌握文章的思路和中心,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長期堅持這樣訓練學生,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得到培養和提高。
潛心會文本,有疑自然進。小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好奇心強,遇事總愛問“為什么”。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創造發問的機會,讓學生大膽質疑,設疑給學生去探討。一節課該設計幾個問題?該問些什么?用什么方式問?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設計幾個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讀中悟情,讀中悟理,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教《燕子專列》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幾道思考題:①“專列”是什么意思?②為什么要給燕子乘專列?③你想對這些居民說什么?在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朗讀課文后,教師逐一提出討論,學生很快就能清楚,課文主要刻畫了瑞士人民愛鳥的形象。在《窮人》一文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兩處“沉默”,再進行體會。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我問學生:“桑娜為什么沉默?當時她心里想些什么?”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明白桑娜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不知怎么向丈夫說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想著如何說起,這種沉默正掩蓋著桑娜內心的激烈斗爭。“而漁夫為什么沉默?”學生的回答是多元化的,有的說漁夫想起與海浪搏斗的恐怖,心有余悸,看到桑娜沉默,所以不說話;有的說漁夫在想這鬼天氣再這樣下去,一家人的生活該怎么辦?學生正是在這樣不斷地探討中,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學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平平淡淡地念一兩遍就了事,應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關鍵的詞語、句子,這樣就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主要描寫了桂林山水的優美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讀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思考“課文中都寫了什么?”“那些詞語、句子描繪了桂林山水怎樣的特點?”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完課文后,很快就從課文中找出了漓江的水“靜、清、綠”,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的排比句。這樣,學生就能迅速、準確地理解掌握桂林山水的特點。通過教師不斷地朗讀指導,學生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為桂林山水的風光所陶醉。
在閱讀教學中,把情感帶入教與學的活動之中,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會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例如在指導朗讀漓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出示多媒體課件進行描述:“漓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槳,蕩舟漓江。”接著播放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么?”學生齊讀:“漓江的水真靜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再讀:“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字加重了語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后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了閱讀能力。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于得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要用心探索教學之路,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就能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
[1]張春明,王欣,奚素艷.有效備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101-107.
[2]梁日德.窮人教學反思.[J].小學教學參考,2012(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