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能力與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獲取知識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既可以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又可以增強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還能理解文段內容,鑒賞文學作品,從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對于培養學生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激趣;習慣;方法;條件;閱讀能力
教育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種由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記憶等多種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心理活動。閱讀活動是閱讀者把讀物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讀物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種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又是閱讀者進行判斷、推想、體驗的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那么,如何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農村小學生喜歡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調動學生內在的潛力,促使他們積極思考。興趣是閱讀的動力,只要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想方設法擠時間,找條件去進行閱讀。所以,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的效率,首先要激發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一)創設情境,培養閱讀興趣
精心設計閱讀情境教學,會給學生不一樣的感覺,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增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視、聽、配樂等方面給學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創設有趣的閱讀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獲”。如在學習《觀潮》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的特點來向學生形象、直觀地播放展現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壯觀景象的各種圖片與視頻資料,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將學生帶入潮來時壯觀景象的情境中,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置身其中,感受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優美。
(二)給學生讀書的自由,誘發閱讀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親身的閱讀實踐中領會漢語言的規律,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鑒賞能力。我們都知道,學生不會對所有的書籍都感興趣,如有些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話》,偏偏喜歡看《老夫子》。其實這些孩子是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的,只是興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而已。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先給他們以閱讀的自由,確保閱讀的興趣,再抓住時機,巧妙引導,進行遷移。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主性與求知欲,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閱讀,從而誘發了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一)精讀法
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師可以以這些文章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邊讀邊查,邊讀邊想,邊讀邊畫,對文本中的疑點、重點、難點、特點展開思考,并做到邊讀,邊想,邊批注。例如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可以讓學生標出“我”內心活動的段落,并感受“我”內心活動的過程:擔心——矛盾——痛苦。從閱讀中感受“我”眼睜睜看著戰友被火活活燒死的痛苦心情和邱少云為戰斗勝利而獻身的偉大,讓學生逐步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二)略讀法
這種方法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例如學習了《凡卡》一文,學生從凡卡寫給爺爺的信中了解到凡卡的學徒遭遇是悲慘的,但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凡卡為什么會有這種悲慘的遭遇時,就要有目的地快速略讀《凡卡》這部短篇小說,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這樣既可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又可以豐富語言積累,提高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三)默讀法
默讀法就是要求學生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要求學生要集中精力地速讀,并對在閱讀中得到的知識作快速的整理和消化。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默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四)摘抄法
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好詞、好句、名人名言、格言、文段、文學常識等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體會。古人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毛澤東同志在讀《二十四史》時,作了無數的批注、評點,在空隙處密密麻麻寫滿了自己的看法。這個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產生閱讀的動力,就可以把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如果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便會尋找機會進行閱讀,并在閱讀中獲得滿足感。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成的,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沒有耐心和恒心也不會有好的效果。一方面,要教育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斷積累,良好的閱讀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另一方面,教師要以身作則,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的榜樣,一個喜歡閱讀的教師,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高閱讀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就要多讀課外書。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幽雅的環境中進行課外閱讀。
(一)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
圖書館是學生讀物的主要來源,要組織學生每周到圖書館自由選擇書籍進行閱讀,并形成常規。閱讀應遵循自愿的原則,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由選擇課外閱讀的種類和內容,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自己在精神上、個性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想方設法為班級增加讀物
教師可動員學生把個人的書籍在班上存放,然后交流借閱。為了更好地交流借閱,拿來存放的書籍要做好介紹,包括書籍內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
總之,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努力探索閱讀指導的有效途徑,增強學生閱讀的趣味性、主動性和實效性,有意識地把閱讀教學作為重要教學目標同時進行,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知識水平。
[1]戴恩銘.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綜合版),2010(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