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評價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的首要標準就是它是否有“語文味”。但是多年來初中語文教學大多走在“語文味”的邊緣,使“語文味”淡化?,F(xiàn)實語文教學中有哪些淡化的表現(xiàn)呢?產(chǎn)生這種淡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讓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 濃起來?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文章做了一些探討。
【關(guān)鍵詞】語文味;淡化;濃起來
“語文味”是語文課堂的靈魂,是語文教學所應(yīng)該追求的一種境界。這一理念在我國學術(shù)界最早由廣東深圳的程少堂先生提出。他認為“語文味”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chǔ)學科的性質(zhì)來,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個性所決定了的語文課的個性和執(zhí)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氛圍和人性魅力,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進而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fā)展。但要與學生共享濃濃的“語文味”卻非易事,多年來初中語文教學大多走在“語文味”的邊緣,主要表現(xiàn)如下。
(一)升學考試下的“語文味”
升學考試制度盡管有種種缺點,但目前來說還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很多學校,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都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團團轉(zhuǎn)。有這樣的現(xiàn)象:何為“名師”“優(yōu)秀教師”?那就是對考試大綱吃得最透徹的,對應(yīng)試技巧把握得最到位的,由此所教的學生取得了高分的教師。何為優(yōu)秀學生?分數(shù)最高的學生??芍^“萬般皆下品,唯有考分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語文課堂的中心自然不在“語文味”了。教師的教大多為“灌輸式”,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記,然后對筆記死記硬背,再加上題海戰(zhàn)術(shù),使語文的教學與學習完全是一種機械化、模式化,從而導致“語文味”的淡化。
(二)綜合性學習下的“語文味”
根據(jù)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新的認識與定位,《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嶄新理念,“大語文”的理念得到進一步的重視與推崇。于是《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更加強調(diào)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聯(lián)系和其他課程的溝通,這是基于語文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提出的。但在實踐中,一些教師的把握卻有失偏頗。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承載了很多東西,從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并且冠以美麗的說法——綜合、滲透、人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一而足。大有學生一學語文,便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的趨勢??墒钱斘覀冹o下心來思考時,卻發(fā)現(xiàn)唯一沒有解決的恐怕就是語文本身。
例如教學《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教學的重點應(yīng)該是: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shù)的魅力,學習敢于探索的精神。但是有的老師上課時卻花了許多時間津津樂道地講了宇航和月球的知識,把語文課上成了自然科學課。語文課“肥人田”而“荒己園”,必然導致“語文味”的淡化。
(三)多媒體下的“語文味”
多媒體進駐語文課堂,已成為事實。其寬泛的資源環(huán)境、動感直觀的畫面、便捷簡易的操作,頗受廣大教師的青睞。特別是公開課,對于多媒體的運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在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筆者認為多媒體得慎用,不然會導致“語文味”的淡化。
有些文章是適合用的,如《安塞腰鼓》一文,因為學生對安塞腰鼓完全不知,運用多媒體可帶領(lǐng)學生較早地進入文本。而像《桃花源記》等文章,筆者認為不必要。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虛構(gòu)的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一個地方,完全可以讓學生自由想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桃花源不是更好么?
怎樣在《新課標》下使語文教學中日漸淡化的“語文味”濃起來呢?這里我們有必要從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區(qū)別說起。
語文課是基礎(chǔ)教育體系中的一門課程,但是它與基礎(chǔ)教育體系中的其他課程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他課程是根據(jù)人類文化中的一個特定的方面、一個特定的領(lǐng)域來劃分課程范圍的,我們主要學習這些課程“所傳播的信息”。而語文不是從人類文化中劃分出來的一個方面、一個領(lǐng)域,語文是人類文化所有方面、所有領(lǐng)域存在和發(fā)展的一個“背景”,我們除了學習課程“所傳播的信息”外,更主要的是學習“如何傳播信息”。
所以筆者認為“語文味”就是要守住反映語文本色的一畝三分地。語文的本色是什么?顯然主要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nèi)容,即“所傳播的信息”,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nèi)容,即“如何傳播信息”。語文主要學的就是這個“如何傳播信息”,其次才是 “所傳播的信息”?!罢Z文味”就是要突出“如何傳播信息”這個味,從而達到語文課程所特有的教學目的,具體做法如下。
我們在實施語文教學的時候,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根據(jù)課文“如何傳播信息”來確定教學內(nèi)容,即這一堂語文課或這一個教學單元我們要“教什么”。這個問題,在其他學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我們教數(shù)學課,我們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現(xiàn)給教師和學生。但語文課不是這樣,我們教和學的是一篇篇的課文,而課文并不是我們要教和學的內(nèi)容,課文只是我們要教和學的內(nèi)容的載體,語文課的教學內(nèi)容隱藏在課文中。于是“教學內(nèi)容是什么”,這一個在其他學科里老師們開始實施教學前就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還是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獨立的言語行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都包含其中。但是我們在教學中并不是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我們只能選擇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認知發(fā)展相一致的內(nèi)容。這樣一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對某一篇課文除了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挖掘外,還有一個具體教學內(nèi)容的“定位”問題:它們有許多教學內(nèi)容,那么在一個具體的教學點上,我們選用哪些教學內(nèi)容呢?然后根據(jù)所確定的教學內(nèi)容確定相應(yīng)的教學方法。
“不知道教什么”,是語文教師備課的最大困擾?!安恢澜塘耸裁础?,是語文教師課后的普遍感受。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也曾指出:“我們的許多語文課,任課老師還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常常連教參這么規(guī)定、考試這么出題這種極為勉強的理據(jù)都找不到?!币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對所教的內(nèi)容要有自覺的意識,自己要說得出自己的語文課堂在教什么。
首先確定教學內(nèi)容,其次確定教學方法,這是語文課備課所特有的現(xiàn)象,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語文課中的“語文味”濃起來。
在教學每一篇課文時,我們總是會根據(jù)教材的安排和個人的理解確定一些教學內(nèi)容,比如了解全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思路,歸納文章要點,品評重要詞句,探究文章難點,揣摩寫作方法,感悟作者情感,交流閱讀感受,積累經(jīng)典詞句等,包括必要的語法知識,這些內(nèi)容的確定要緊緊圍繞課文“如何傳播信息”這個中心問題。
例如在學習著名童話《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教學的重點不是得出課文的主題——諷刺了統(tǒng)治者虛偽、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更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能概括出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因為這樣的教學就和思想品德課沒有多大區(qū)別了。教學的重點應(yīng)該是:課文“如何傳播信息”達到“諷刺了統(tǒng)治者虛偽、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這樣的目的,進而理解童話中想象和夸張的藝術(shù)效果。
課文“如何傳播信息”,這一點在其他學科是不需要作研究的,比如說數(shù)學課中我們要掌握什么叫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即文中“所傳播的信息”,而不必去研究文中是用怎樣的形式把全等三角形的定義、特點敘述清楚的,即文中“如何傳播信息”。
教學中抓住了課文“如何傳播信息”這個中心問題,就會使語文課中的“語文味”濃起來。
每一篇課文在教學中,我們總是要采用一定的媒介,如音像、掛圖、實驗、活動等,在眾多的媒介中,我們始終要以語言文字為主要媒介,不然會導致學生在語言文字面前感受與領(lǐng)悟遲鈍化。
(一)課堂中要有必要的字詞教學
盡管在初中階段已經(jīng)不把寫字、識字教學作為重點,但是閱讀課文時,字詞教學仍不可忽視。難認的字多念幾遍,難寫的字多寫幾次,該解釋的詞還是要解釋,該辨析的詞還是要辨析。我們不是在培養(yǎng)語言學家,但是如果學生沒有基本的語文知識,那我們也就很難培養(yǎng)其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當然,這種訓練是一種科學的、動態(tài)的、有機的訓練,而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純技能的、肢解式的訓練。
(二)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
什么是品味語言?就是對文章語言的細心揣摩、辨析。它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通過揣摩、辨析文章語言,弄懂并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深層意蘊,即它表了什么意,傳了什么情;另一方面,揣摩辨析它是如何表意傳情的,即學習語言運用之妙。
語文學科的本位是對語言的玩味與感悟,以及對語言背后價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悅納。課文是語言的藝術(shù),好文章往往一字字、一句句都需要反復咀嚼,深入品味,才能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正如宋代陸九淵在《陸象山語錄》中詩云:“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意思是讀書時,一定不要匆匆忙忙,不要只求速度,而是要細細品讀,反復揣摩、推敲、琢磨書中的語言文字,這不是短時間的功夫,要通過潛心專注的研究,不斷掂量玩索,鑒賞比較,才能真正理解讀中內(nèi)容,同時也能培養(yǎng)起審美情趣。在一篇好的文章或詩歌中,我們?nèi)绻蹲狡渲械囊粌蓚€妙詞,就會提高整篇文章的理解及鑒賞水平,提高我們遣詞造句的能力。
例如:我在上《秋天》這一首詩時,要求學生品讀最喜歡的詩句。一位學生說最喜歡“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我適時地提出疑問:能否將“飄”字改成“傳”字?學生紛紛以這句中的“幽”字為依據(jù),認為“飄”字更能與“幽”字相吻合。我順勢追問:“伐木聲,畢竟只能聽到而不能看到,你覺得用‘飄’合理嗎?”這時學生心領(lǐng)神會:這正是詩的語言——把聽覺視覺化,產(chǎn)生一種隱隱約約、輕盈飄逸的意境,表現(xiàn)了聲音的悠遠、山谷的幽深,使伐木聲與清晨、露珠等構(gòu)成了一幅清冷潤澤的秋色圖。學生通過比較品味,不僅理解了詩歌的意思,而且領(lǐng)悟了詩歌語言的韻味。
品味涵詠的功夫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篇篇字字品味,否則即陷于瑣碎,難以把握文章整體。這就需要教師特別注意抓住文中關(guān)鍵的詞句進行作者思想感情的尋覓,從而獲得對文章的心領(lǐng)神會。
語文課需要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也只有語文課才需要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語文味”濃起來。
(三)要讓學生在課堂中綜合運用語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yīng)培育學生具有適應(yīng)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應(yīng)該是語文實踐,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主要陣地應(yīng)該是語文課堂。我們應(yīng)該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語文課中聽、說、讀、寫綜合運用語言,而不是教師把在備課中確定的教學內(nèi)容原原本本灌輸給學生。
例如:我在上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文時,先讓學生仔細品讀全文,找找文中有哪些地方使你感動?說說為什么使你感動?然后模仿文中樸實的語言,動筆寫寫生活中一個使你感動的情節(jié)。
聽、說、讀、寫,我們尤其要重視“說”的運用。因為“聽”,不管是語文課還是其他學科,運用得都是比較多的?!白x”在當前來說,已經(jīng)走向了泛濫的極端,乃至于使學生喪失了靜心思考的時間,我們需要給“讀”“瘦身”?!皩憽睉?yīng)該是很有“語文味”的一種做法,只是比較費時間,課堂信息容量遠不及“說”?!罢f”更能滿足“有限的教學時空與無限的知識增長”的需要。
新課改中,我們要特別重視對文本的深刻解讀。語文課堂上如果失去了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沒有了對于詞語的敲打,便不可能激發(fā)出學生最為耀眼的智慧之光。
我上魯迅的名篇《孔乙己》時是這樣切入主題的:“請同學們仔細讀這一句:‘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說說從這一句中你讀到了什么?”學生們的回答五花八門也很有趣,有的說從這一句中可以感受到孔乙己對于小伙計是重要的,也有的說這一句是強調(diào)文章的真實性的,還有的說是表現(xiàn)了孔乙己與掌柜的不同的。學生們的回答不著邊際,我?guī)ьI(lǐng)學生分析這個句子,讓學生從這樣一個普通的句子中學會多角度的分析方法,并且抓住一個“笑”字,為全文提綱挈領(lǐng)。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悲劇色彩,我著重讓學生們尋找課文中寫到“笑”的句子。圍繞著這些句子,我和學生又一起分析了孔乙己到底笑了幾聲,為什么作者只寫了這幾聲笑。這樣看似平淡的問題,卻不由自主地將學生們引入了對于不同笑的分析中。細細品讀這些句子,例如:“引起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兩句看似相同卻多出的一個“也”字如何理解?同樣的“也”字出現(xiàn)在了“掌柜也每每這樣問他”和“孩子也趕熱鬧”中,其中的意味又有什么?“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中”的“仍然”一詞有著怎樣的深意?就這樣,通過對這些看似無意卻處處蘊含深意的字詞的錘煉,學生逐漸體味了孔乙己在笑聲中的無限悲傷。
重視對文本的深度解讀,還不能缺失教師的精致講析。在解讀《大自然的語言》的語言時:“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闭垎枺壕渲小白笥摇币辉~能否刪掉?為什么?學生都會回答“不能”,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出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時教師在課堂上就要作必要的講析了。我是這樣闡釋的:“左右”表示約數(shù),說明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刪掉,就成了剛好十天,與事實不符,也不能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盡管在我講析之前,班上個別或少數(shù)學生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一點,但面對全班同學,我認為還是有必要作這樣一個講析,這樣講析就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記住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了,而是深刻地認識到說明文語言表達準確嚴密的重要性了。
時下,面對著充滿著聲光電的課堂,我們不能眼花繚亂,不能把它當成就是這個時代的潮流。不管怎么運用多媒體手段,都要重視對文本的深度解讀,重視教師的精致講析。
除了上面所說的方法以外,還有很多使“語文味”濃起來的方法,比如要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要熱愛自己的工作,要營造快樂學習的氛圍,要以成功的體驗激發(fā)興趣,要創(chuàng)設(shè)開放性課堂等,但是筆者認為那些做法缺少了學科針對性。有針對性的方法只能是適合于語文,而不適合于其他的課程,只有這樣我們才算是捕捉到了語文教學的靈魂,從而帶來高效率的語文教學。
[1]李海林.論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生成性[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30(06):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