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班會課在學校教育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然這也是經常被班主任忽視的地方。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時候,一些班主任反其道而行之,班會課公然上語文課,上數學課,甚至干脆叫學生自習。一堂成功的、有意義的班會課對學生思想轉化和良好班風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關鍵詞】班會課;班主任;學生
班會課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上好班會課,怎樣讓班會課有主題,有新意,怎樣讓班會課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等,一直是我還有許多班主任深思的問題。總結上周工作得失,布置本周工作;表揚好人好事,批評不良現象……幾乎成了班會課的“家常菜”,能否把這些“家常菜”盡可能在平時“消費”掉,而不要全部端到班會課上來,班會課能不能盡可能上一些“山珍海味”呢?
如何上好每堂班會課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的,下面談談我對班會課的一些發現和認識。
(一)會議式
以集合會議形式舉行的班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模式,如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等。當然,其表現形式可多種多樣,可以是漫談式、表演式、辯論式、競賽式等,也可以多種形式并用。
(二)游戲式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活動中可以師生共玩,師生共樂,在玩中增智,在玩中受益,在玩中明理。同時還可以打破教室界限,走向室外更廣闊的天地。因此,游戲式班會值得提倡,尤其是對中低年級而言。
(三)“慶典”式
結合一些節日,開展以“慶典”為主要內容的班會,如慶祝“六一”“五一”“五四”“八一”與工人、青年、解放軍聯歡等,“七一”慶祝黨的生日,“十一”慶祝新中國的生日;創設一些“班級節日”,如讀書節、書畫節、音樂節、體育節、科技節等,開展班會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組織觀念和集體觀念,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相互交往的能力。
(四)訪問式
就某一個問題,在教師帶領下,走出學校,先到社會上調查訪問,之后回到班上匯報結果,暢談感受。這種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社會實踐能力。
(五)參觀式
圍繞主題,先組織學生游覽參觀名勝古跡和各種展覽等,使學生獲得初步的生動的感性認識;之后,或組織匯報,或小組座談,以活潑的形式抒發觀感,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升華,獲得深刻的教育;班會后還可輔以主題征文等活動,使班會活動教育系列化,立體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班會的素材非常重要,要用事實材料感動學生,教育學生,影響學生。我們選取的素材要瞄準教育的機會,這樣才能發揮其功效和作用,德育的實效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班會課中我喜歡挖掘和探索學生的一些閃光點,讓它成為班會課的主線。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光從理論上闡述教育的效果是不夠的,應該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來開展班會課,用學生身邊的感動來教育他們。
例如我在班會課中曾經引用過這樣一件真實的事。一天,學校上美術課的劉老師走到我們教室,我很驚異,我們不搭班,也沒學科上的聯系。她很開心也很激動地對我說:“我要表揚你班的兩個同學。”我一聽真的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心里還真的有點忐忑:“是不是我的學生犯了什么錯誤,‘表揚’到底是什么意思?”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因為前幾天的天氣很奇怪,風特別的大,把學校很大一塊美術的展板吹翻了,那么多人從旁邊走過,沒有誰有意識把展板放好。男生、女生、個頭高的、個子矮小的、強壯的、瘦弱的,好多人走過,都沒有人去顧及這件事情。正好就是我們班級的兩個最瘦小的女孩發現了,停下腳步去放好展板,展板太大了,她們兩個是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擺好的,可是轉身剛剛走,又被風吹倒了,她們又走回來,兩個人踉踉蹌蹌地把展板抬到背風的地方,然后向教室走去。
這一切被劉老師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她很激動地說:“真的不容易,這么小的孩子,可以為了一塊展板花費自己那么多的時間,直至把它放好,而且沒有誰會知道他們做的一切。”是啊,我們好多人做事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也為我的學生感動,甚至說就在那么一刻,我為我的學生驕傲,為我的學生由衷地、真誠地感到自豪。
也許就是這么不起眼的小事讓我感動了,讓劉老師感動了,我感動于我的學生能夠富有責任心、責任感。
我抓住這個契機將這件事情作為教育學生的主線。有了這樣實實在在的感動,學生無形當中受到了心靈的震撼,他們深刻地認識到班級是自己的家,學校是自己的家,身邊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和愛護身邊的一切。事情雖小,卻比大道理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有了這件感動的事,有了這堂班會,我發現班級的學生責任感都在一天天增強,看到孩子們身心健康地成長,我感受到了做老師的快樂,因為我給予了學生所需要的。
時代的步伐不斷在前進,教育的對象也在不斷更新,所以我們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要有創新。過去的“粉筆+黑板”已不合時宜,跟不上發展的步伐。事實證明,一堂有創新有現代化手段的班會課是過去的“滿堂灌”比不上的。
例如,我在開展“開學第一天”班會活動時,設計好多媒體課件,采用故事引入,生動形象的畫面,伴以美妙的音樂,很快讓學生進入教學過程。又如在組織“做合格的中國人”的主題班會時,我下載了一些科學家愛國的影片和一些違法分子損害祖國榮譽的片斷讓學生觀看,還將《南京大屠殺》的影片當場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在形、聲、色俱全的情景形象中去感知事態,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化學生的道德情感。
像這樣,聲情并茂地播放一段錄像,傾聽一段錄音來誘發學生,使整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使學生的心一直被教師引導著,教學緊湊,過渡自然,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提高了教育效果。
班會課是既成熟又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著的教育形式,對班會課的探究也無止境。作為一名班主任,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政治理論、教育理論和科學知識,擴寬視野,提升素質,才能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斷有所創新,并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劉正榮.一線班主任工作法[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