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因其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而深受廣大教師的喜愛。高中英語教學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至關重要。如果教師能夠科學地設計活動,將小組合作學習融入課前、課堂和課后的學習中,將對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率乃至整個學科整體的教學效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英語
合作學習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并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合作學習能夠改善課堂氣氛,普遍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認識和人格品質,因而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當前高中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多出現詞匯量不夠,閱讀量不足,語法基礎知識薄弱等問題,其中文化背景知識缺乏這個問題尤為突出。鑒于高中英語課程自身的目標特色,提高閱讀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效率至關重要,研究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組合作學習
D.W.Johnson和R.T.Johnson早在1989年就提出,合作學習指教師在教學上運用小組的形式,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及其他小組成員的學習。隨后,William和Burden在2000年進一步細化了合作學習的內涵,指出合作學習是把各種學習成績的學生分成小組,爭取達到共同的目標。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為自己和他人學習負責,成功的學習者幫助其他同學共同取得成功。合作學習以研究和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出發點,在目標設計的引導下,以學生合作學習為基本推動力量,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方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的目標。
王坦把合作學習定義為“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的活動”。
本文重點討論的小組合作學習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成績為參考分成小組,共同活動的學習模式。小組成員以教學目標為指引,以合作學習為基本學習動力,以小組成績作為教師評價學生和同伴互評的評價標準,共同提高學習成績,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
(二)圖式閱讀理論
圖式理論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學家F.C.Barlett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美國著名人工智能專家Rumelhart把圖式定義為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套系(或認知構造塊)。心理語言學家把圖式理論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來解釋閱讀理解的心理過程,形成圖式閱讀理論。圖式閱讀理論認為,圖式是認知的基礎,是儲存于人腦記憶中用于表達一般概念的資料構架。人們在接受新信息前,頭腦中已經儲存了無數的知識,我們稱之為圖式。圖式包括個人以往的經驗、事實或已學過的知識等等,它們經過加工,分門別類地儲存在大腦之中,組合成圖式網絡,給閱讀者提供參考坐標,使閱讀者正確理解材料。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迅速地從記憶中調用圖式,不斷地對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進行預見、驗證和肯定,從而理解文章的新信息。讀者的閱讀能力和對材料的理解程度由3種圖式決定: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本文就以內容圖式為探討內容。
內容圖式是關于文章內容的背景知識,即讀者對文章所討論的主題的熟悉度。英語學習的內容包含詞匯、語法和英語國家文化。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缺乏會造成閱讀的困難。因此,發揮內容圖式的潛力,增加背景知識的輸入,能夠提高英語閱讀效率。
(三)動機理論
動機主義者認為為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得到更大的收獲,小組成員“要鼓勵同伴們去盡最大的努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成功的機會是有限的,所以按照傳統的競爭機制就會出現一個結果:如果一個學生取得成功,就會減少其他學生的成功機會。如果要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就要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了避免個別學生特別優秀的行為而造成其他學生拒絕學習或者反饋的現象,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使小組作為一個整體取得成功,從而盡可能多地滿足個體對成功的需求。
(一)課前
課前準備能夠給學生提供機會,拓寬視野和激發學習潛力。在這個環節,若教師能夠鼓勵并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學習單位,將有利于學生完成一系列的相關文本材料閱讀并對這一主題進行討論。例如,根據標題預測文章的結構,提前討論相關主題,提前為課堂升溫做準備。同時,提前讓學生一起收集相關知識或者相關背景知識,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展示部分,學生將收集來的成果相互共享,達到資源接受面的最大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充分的指導,無論學生討論結果是對還是錯,在下一階段的文本閱讀中都將能夠得到驗證。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為學生提前預測文本內容提供了可能性,學生的問題意識也能夠逐漸形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由被動閱讀轉為主動閱讀,相對降低了閱讀難度。最后,課前相關活動的安排和選擇將在理解作者意圖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以人教版“The Earthquake”這一課為例,因為話題中所需要的英文詞匯表達和相關背景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單獨活動自行做課前準備會導致準備不充分的情況,影響課堂的學習效率。學生若能以小組為學習單位,相互合作,分工合作做好基礎知識儲備和相關背景知識介紹的學習,就能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在活動中培養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尤其是合作精神。
(二)課中
高中英語的課堂時間十分有限,課堂容量十分大,學生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一個詞的含義或者某一段的段落大意,預測后文內容,根據文中某些線索猜測作者的意圖,討論文章中的主題或者相關細節和題材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高中英語課堂目標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圖式也會影響學生的閱讀效率。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課堂活動,使學生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高效地相互分享課前搜集的信息,多角度地把握閱讀材料的信息。教師在引導各小組在給全體學生提供相關背景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也能夠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以人教版“The Earthquake”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采取以小組為單位競答細節題的方式激發學生迅速尋找答案的動機。因為本課課文較長,小組合作閱讀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率。此外,本課還涉及一些實際應用的操作環節,例如“What should we do when earthquake happens?”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結合課前收集資料來提出有效的做法,集思廣益,使閱讀學習得到升華。
教師通過開展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來幫助學生確定自己是否理解了文章,從簡單的填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表格到較復雜的活動,如對文章進行分段,理清文章脈絡,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補充個人在小組學習中未能達標的知識點。
(三)課后
高中英語單靠課堂的短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考核的不僅僅是閱讀技能的掌握,還有背景知識的掌握等多方面的因素,它要求學生更多地在課后閱讀和思考來深入學習。然而,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如果單干,效率和準確率以及深度和寬度都非常有限。這就需要學生開展相互合作,共同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英語學科的課后活動比較豐富,英語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可以通過復述文章內容或者縮寫文章來增進對文章的理解;而英語能力較好的學生在協助基礎較差的同學加深文本理解的同時,還可以更多地進行深度活動,例如對文本相關話題的文章進行拓展閱讀與深度閱讀,并以小組為單位分享心得體會,這樣既鍛煉提高了自己的英語能力,又給小組中能力較弱的同學提供了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方面有很大幫助。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在課前、課中與課后各環節,充分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將大大地提高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Rumelhurt, D.E.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R.Spiro, B.Bruce andW.Brewer(ed.)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M].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1980:13-14.
[2]羅伯特·E·斯萊文.合作學習與學生成績:六種理論觀點[J].王紅宇譯.外國教育資料,1993(01):26,65-69.
[3]王坦.合作教學的基本理念[J].語文教學通訊,1996(09).
[4]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5]蔡慧萍,蔡明德.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王坦.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簡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5(0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