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轉課堂”是一種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的新型教學形態,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先教后學”的形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文章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論述了如何正確地認識“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如何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以及如何把“翻轉課堂”本土化等問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翻轉課堂;本土化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課,然后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練習,學生是學習活動的被動接受者。“翻轉課堂”是一種教學顛覆,它讓學生在課前完成新知識的自學,課堂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場所,通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互相展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暴露學生學習的“盲點”,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補缺,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的目的。
“The Flipped Classroom”是“翻轉課堂”的英文表達,意思是“顛倒的課堂”,也譯為“反轉課堂”“顛倒課堂”等。它把傳統的“先教后學”的模式改變為“先學后教”,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整個顛覆。它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己學習新的知識,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學習交流、展示匯報、分享提煉、鞏固提高的場所。“翻轉課堂”更加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強調“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它改變了一直以來師生同堂“大魚帶小魚”的教學形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它的實施有一定的條件:一是教師要自己制作微課程;二是要給學生創造開展學習研討活動的時間和平臺;三是學生要會用平板電腦;四是網絡平臺設施要普及。但是在農村學校,許多條件不具備。因此,筆者進行了如何把“翻轉課堂”本土化的研究,規范了課堂流程:課前學習研究-小組共同研究-課堂展示學習成果-評價拓展延伸-整理總結,讓“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得以實施。
(一)課前學習研究
“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研究與以往的司空見慣的課前預習有很大的差別。以往的課前預習,只要求學生先看看教材內容,對學習內容有大致了解。但是,“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研究要求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進行自主學習,要求學生通過課前學習研究對所學內容掌握得八九不離十,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習的程度要深入得多。因此,課前學習任務的設計要遵循“難度適中,突出核心,靈活開放”的原則,既要照顧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能獨立思考完成,獲得學習成就感;又要突出教學重難點,抓住教材的核心內容。
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我布置了如下任務單:
(1)什么是角?你能在紙上畫出一個角嗎?如何能畫得又快又發好?
(2)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

(3)你可以從身邊的物體中找到角嗎?
(4)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又如,在學習“空間與圖形——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一章時,我設計的學習任務單如下:
(1)直線、射線和線段有什么區別?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有哪幾種關系?
(2)學過的角有哪些?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3)什么是三角形、四邊形?什么是圓?圓有什么特點?
(4)寫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和周長公式。
(5)寫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并用圖形表示出來。
(6)說出以下圖形的名稱和特點:

(7)拓展思考:如何量出一個蘋果的體積?
通過完成學習任務清單,學生學會主動地、積極地探究教材內容,并提出新的疑問和想法,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展現了學生的個性,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靈活多變性。
(二)小組共同研究
由于學生的自學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所以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同。教師要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避免學生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對所學知識產生片面的認識。小組共同研究主要表現在小組成員互相討論、交流,要求每位學生都參與,并記錄下討論的過程和結果,制作學習成果,以便在展評階段進行展示和講解。在小組共同研究討論階段,教師是傾聽者也是參與者,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討論進度,了解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必要時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的討論、交流更加順暢有效。
例如,在學習“空間與圖形——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一章時,“寫出圖形的面積公式、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并用圖形表示出來”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共同研究,讓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對這個知識難點有更深入、更豐富的理解。
(三)課堂展示階段
在課堂展示階段,學生主講、教師主導的理念更加突出。此時,教師將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是學習成果展示的主講者,教師是輔助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后,對所學內容的認識更加透徹,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上臺進行展示,不僅消除了膽怯心理,還培養了合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空間與圖形——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過程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當“數學小講師”,其中一位學生在黑板上邊寫出圖形的面積公式、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并用圖形表示出來邊進行講解。又如: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讓學生在黑板上為3x5=15畫一幅畫,并講解為什么這么畫,小組其他成員在旁邊進行補充、提醒,及時指出錯誤或者缺漏的地方。教師作為課堂的輔助者,在學生講解遇到阻礙或者學生之間產生爭議、僵持時,及時站出來,對學生的“主講”進行適當引導、點撥、調控:引導學生想不到的拓展點,點撥學生的易錯、易漏、易混點,調控學生的爭議點,打破討論僵持局面。
通過課堂展示,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而且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四)評價拓展延伸
評價拓展是指對他人展示的課前學習成果進行質疑、評點、補充,使其得到更正、修改和完善,在評的過程中形成更多的學習思路和方法。評有評點、評比、評價、質疑、討論等含義。
每一個學習小組的“數學小講師”講完后,臺下的同學都要對“小講師”的講解進行及時評價,找出不當之處并進行分析和討論。通過評價,讓學生懂得下一次如何更好地展現自己,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足,及時進行修正。教師在這一階段讓學生提出新問題,發表新的意見和想法。
(五)整理總結階段
在“翻轉課堂”的末尾,教師要利用最后五分鐘進行整理總結,把學生放出去的思維收攏回來,對整個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小結和鞏固,形成圖式,讓學生回味無窮。整理的過程包括繪制思維導圖和學習補缺,使學生的學習成果更加完善。
又如:“小數的認識”思維導圖:

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把原本零碎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梳理和重建,便于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框架,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處發展。而且,思維導圖還可以提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缺失、遺漏的知識點,使學生的學習成果更加飽滿。
“翻轉課堂”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新嘗試,它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由于受到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的限制,教師要透過形式緊扣本質,充分發揮這一教學模式的優勢,避開“翻轉課堂”的局限性,結合教學實際,做好“翻轉課堂”的本土化實踐,切實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1]許衛兵.“翻轉課堂”到底翻轉什么[J].小學教學參考,2015(29):1-4.
[2]張小琪.“翻轉課堂”的操作誤區與實踐建構[J].小學教學參考,2015(29):4-6.
[3]黎啟韶.小學數學“翻轉課堂”的實踐與思考——以《畫角》一課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5(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