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工作看似平淡無味,可有可無,實際上卻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是學校的品牌和靈魂。因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及時根據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德育途徑,優化德育方法,把德育滲透于課堂,融解于生活,體現于細節,才能使德育工作富有實效性,進而引領學生幸福成長。
【關鍵詞】德育工作;實效;學生成長
德育工作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及時根據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德育途徑,優化德育方法,把德育滲透于課堂,融解于生活,體現于細節,才能使德育工作富有實效性。
(一)重視班主任重點育人——優化德育骨干力量
班主任隊伍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的途徑進行:一是加強常規檢查與考核;二是校內借鑒交流;三是要樹立典型;四是要定期組織外出學習與考察;五是要將一年來的工作體會寫成文章,由學校統一匯編成冊。
(二)重視教職工全員育人——加強德育基礎力量
德育工作千頭萬緒,學校里的每一個教職工(包括食堂、小店的工作人員)都應該起到對學生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因而,我們應該將德育任務分解到每一個人,將德育要求細化到每一個崗位,并在學年末組織學生打分,從而引導全體教職工樹立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識。
(三)重視學生的自主管理——培育德育的自律力量
學生的自主管理主要有三個好處:一是可以緩沖由教師直接管理而帶來的教師之間的矛盾沖突;二是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三是讓學生在參與管理中比照,反思,可以增強他們遵守校紀校規的自覺性;四是可以鍛煉他們的能力,我們也許培養不了國家主席,但至少可以培養幾個村干部。主要體現在班級常規檢查、學生公寓管理、食堂與小店的監督、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等方面。
(一)注重細節抓行為規范,促習慣養成
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應該是學校德育的重心工作。對此,就要細化,細化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既要求具體,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有效果。每年都要進行一次校紀校規的考試;每學期的第一個月都是固定的行為規范強化訓練月,重訓練,重落實,重檢查;每學期對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行為規范的量化考核,并根據這個考核,評選出學校的行為規范示范生。
(二)注重過程抓文明禮儀,促修養提高
文明禮儀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是衡量一個人教育程度高低的標尺,學生的文明禮儀程度也體現了一個學校德育的管理水平。因此,學校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要開展“文明每一天” 活動:一是組織學生做文明事,讓學生從“文明在我口中(文明用語)”“文明在我手中(保持清潔、愛護公物、節約水電等)”“文明在我腳下(文明行走、文明乘車等)”“文明在我心中(感恩教育、考敬教育)”等方面入手,每天做幾件文明事,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踐行文明禮儀;二是要求他們撰寫文明日記,記錄每天所做的文明事,對自己有一個提醒,并且一月一次總結,不斷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激勵自己健康成長。
(一)活動滲透,榜樣示范,實現德育內化
現在的德育工作單靠說教是不夠的,必須要堅持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構建有序的德育活動序列,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才有效果。有些學校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但教育效果不佳,原因何在?我認為關鍵是結合不夠。例如學校開運動會,很多學校都會精心組織比賽,確保安全,但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做三件事:一是賽前要求學生收集有關我國體育的發展歷史或著名運動員的成長史,出一期展板或黑板報;二是比賽時班級要成立專門的服務隊與啦啦隊,學校要評選最佳團隊;三是賽后各班要開一次主題班會,對運動會做一個總結和教育。通過這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自強、奮斗、堅持不懈等精神的教育,效果會更明顯,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同時,我們在舉行活動的時候一定要開展各類先進的評選,并力爭做到照片上榜,事跡上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切實感受到先進人物就在他們身邊,榜樣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就更容易接受,從而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實現德育信條的內化。
(二)優化人性,心靈呵護,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
現在的學生精力旺盛,情感豐富,自主要求強烈,同時又存在著過重的自卑心理、恐懼對立心理和依賴心理。因而,學校應扎實開展法制安全教育,關注品行有缺陷的學生;開展師生幫扶結對活動,關注學習與生活有困難的學生;開展代理家長活動,關注留守兒童;開展“親情熱線”活動,要求學生每個月給家長寫一封信,以文字讓親情得以升華;抓好心理輔導工作,力爭走進學生心靈,努力使德育與心育相結合,才能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精品校園,德育物化,引領學生感悟人生
校園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優良的文化環境更容易使學生耳濡目染,品格受到陶冶。因此,我們首先應側重于環境衛生的管理,力爭做到校園整潔,清新;其次,應努力營造一種書香氛圍,讓學生從書籍中品嘗文化盛宴,在校園里享受氤氳書香;再次,應利用綠化、雕像、師生書畫作品、標語等的重塑、布置,把學校每一時期的德育要求及時體現其中,力爭做到“花木有聲,墻壁說話”,達到德育情境的物化體現,從而有效增強學生思想的理性與深刻性。
(四)架構橋梁,三位一體,形成育人合力
學生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通力協作。學校和教師總是抱怨社會對學校的支持不夠,家長對教師的工作不配合。作為學校,更應該主動去架構橋梁,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寫一份調查報告,提一些實質性的建議給社區;可以為社區送一臺文藝演出;可以開展義工進社區活動,要求學生為社區出一期黑板報,打掃一次衛生等,以爭取社會各部門的支持。教師給家長打電話往往是說學生犯了什么錯誤,要求家長來學校一趟,其實家長跟學生一樣,也需要尊重和表揚,若總是埋怨、指責家長,又怎能獲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家訪(2-3個教師一起),報喜信(每學期3-5次),開展“學習型家庭”(每班每學期5名)的評選等活動來爭取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只有社會支持,家長配合,我們的三級育人網絡才可能真正構建,育人合力才能真正形成。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引領學生幸福成長。我們的德育工作只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實踐中體驗,在熏陶中感化,在自我教育中升華,才可能使他們領悟生命的真諦,理解生命的價值,從而感受到幸福生活的內涵,并在幸福生活中不斷健康成長。
[1]于波,安乃慶.中小學校長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辦學角色定位[J].教育研究,2011(06):23-27.
[2]裘蘇飛.百川異源 皆歸于海——語文課外拓展性學習的實踐小結[J].考試(教研版),2013(0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