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一直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者通過《圓的認識》的多次磨課,深刻意識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在一次次的磨課中,經歷著教學模式的更換,練習的重新設計,教學環節的調整。作者認為只要自己肯花時間和精力下去,上好一節數學課不再是一件難事。
【關鍵詞】數學概念課教學;教學設計;反思
今年學校開展了“空間與圖形”的主題教研活動,我和學校的四年級數學教師分別承擔了這項活動,我現在任教的是六年級的數學課?!秷A的認識》這個內容是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部分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個部分內容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等知識奠定基礎。所以我選擇這個內容進行教研活動。通過這次教研活動,我感到頗多,受益匪淺,這次活動確實很好,讓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課中成長。
《圓的認識》一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該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的基礎。之所以選擇這個內容,是由于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這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理解并掌握圓的特征;二是學生能夠學會用圓規畫圓。但是究竟用哪種教學策略,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個內容,一直困擾著我。經過查閱各種資料,我的初稿正式出爐。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設置情境。學生們在玩套圈游戲,你認為哪種方式更公平呢?
2.揭示主題。那圓中到底蘊藏著怎樣的秘密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領略其中的奧秘。
(二)動手操作,探索特征
1.感受生活中的圓: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物體是圓形的?
2.動手摸圓,初步感知圓的特征。在一個紙箱里裝有各種形狀的平面圖形,讓學生閉上眼睛,從里面摸出圓形,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把圓摸到的。
3.借助實物創造圓。學生利用桌上的實物和學具袋中的工具,想辦法創作一個圓。學生動手操作,把自己剛才畫的圓剪下來。
4.感知概念,認識半徑、直徑。學生可以發現圓心把每條折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并讓學生量一量,發現兩部分長度相等,從而引出半徑的概念和在同一個圓內半徑的長度都相等。讓學生沿著對折的一條折痕畫出一條線段來。讓學生觀察這條線段的特征。
5.規范畫圓的步驟。教師示范畫圓,學生練習畫圓,畫半徑是2.5厘米、直徑是4厘米的圓各一個。學生討論:圓的位置、大小是根據什么來確定的?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口答。知道半徑填直徑,知道直徑填半徑。
2.判斷題??梢詼蚀_判斷半徑和直徑的關聯性,進而解決問題。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獲。從課堂中,我發現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雖然課堂中我已經教學了圓的畫法,但是部分學生還是沒掌握好用圓規畫圓的方法,特別是手不知道該怎么放。
第一課的失敗,讓我不得不思考分析原因,尋找新的突破口。仔細再讀教參和數學書,我發現我的課堂缺少學生自己研究、自己探究、自己靜下心來學習的時間,從而導致很多學生對知識點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運用知識解決一些問題。所以我在課案的很多環節進行了修改,具體設計如下。
(一)復習舊知,揭示主題
1.讓學生回顧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從而揭示出這節課要學習一種新的平面圖形:圓形。
2.讓學生仔細觀察圓形和之前學過的平面圖形之間的不同點,引出圓的概念: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
(二)自主探究,理解概念
1.畫圓。讓學生借助實物畫圓,感知實物畫圓的弊端。借助圓規畫圓。教師先示范畫圓,讓學生說畫圓的方法,師引導、小結畫圓的方法,學生再次嘗試用圓規畫圓,掌握畫圓的一般方法。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安排足夠的自學時間,學生靜靜地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然后讓學生在剛才自己畫的圓中標出各部分名稱,并用字母表示。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圓的半徑、直徑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并通過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半徑、直徑的概念,探究直徑、半徑的特點,以及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這一次的教學設計,我查閱無數資料,多次請教有經驗的教師,反復修改,但總還是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但令我高興的是,我感覺自己在多次反復磨課、修改教案中,有了很大的進步。根據自己學校學生的認知水平,再結合之前的多次磨課,形成了《圓的認識》的最終稿。
第三稿《測量力的大小》教學過程如下。
(一)復習舊知,揭示主題
1.讓學生回顧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從而揭示出這節課要學習一種新的平面圖形:圓形。
2.讓學生仔細觀察圓形和之前學過的平面圖形之間的不同點,引出圓的概念: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
3.緊密練習生活,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的。
(二)自主探究,理解概念
1.畫圓。讓學生展示帶來的物體,并借助拿來的實物畫圓,感知實物畫圓的弊端。借助圓規畫圓。教師先示范畫圓,讓學生說畫圓的方法,師引導、小結畫圓的方法,生再次嘗試用圓規畫圓,掌握畫圓的一般方法。在這個環節,因為課前我已經指導學生該如何畫圓,所以節約了很多時間,可以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圓的特征。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進行有效練習。
(三)鞏固提升,發展思維
利用填空題、判斷題進行練習,并通過畫圓和聯系生活進行鞏固。
在經歷了一次次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的抉擇與應用后,課堂在反思中一次次清晰起來,目標也在一次次的嘗試中亮堂起來。當我再一次回顧此次磨課的歷程,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快樂與深深的感激。我為自己的成長而快樂,對前輩們的無條件指導和校領導的全力配合而感激。
[1]杜萍,田慧生.論教學智慧的內涵、特征與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06):26-30.
[2]羅祖兵.從“預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學導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童愛玲.教師創造性能力的培養[J].教師教育研究,2007(05):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