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璃
摘要:IP電影是基于互聯網創意知識產權進行改編創作的電影,在2014年-2017年席卷了國內電影銀幕,“網生代”創作群體的出現、多種資本涌入電影創作界、觀眾群體的變化等共同作用下促使國產IP電影成為近五年來極為重要的文化現象。
關鍵詞:IP 改編 新力量 小鎮青年 審美特征 審美心理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146-04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國產電影進入了良性發展時期。在2012年至2016年間,國家先后頒布過24條促進電影發展的政策法規,尤其是國務院頒布的《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下放了電影行政審批權,取消了《電影拍攝許可證(單片)》,取消了一般題材劇本審查等,這一系列電影審查制度的重大變革,極大地活躍了國產電影的創作。另一方面,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房地產企業、基金公司等資本紛紛向電影界涌入,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為電影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尤其以互聯網資本的進入對電影制片領域影響最為深遠,國產IP電影熱潮在多重因素的刺激下應運而生。2014年被稱為“IP電影元年”,這一年以《同桌的你》《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匆匆那年》為代表的十余部IP電影進入影院,國產IP電影在2015年至2016年間極一時之盛,2015年上映28部,2016年上映86部,2017年IP電影產量開始下降。這股風潮來得快去得快,但是影響又頗深,在2015-2016短短的兩年時間里產生了5部票房超過10億的現象級影片。縱觀近兩年影院上映的IP改編的電影,藝術水準高、觀眾口碑好的其實并不多,但其商業回報卻非常高,IP電影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之間的反差現象值得思考。因此文章集中對2015年至2016年現象級IP電影的審美特征和觀眾審美心理進行分析,有助于理解IP電影風潮盛行的深層因素,也有助于掌握這一時期社會大眾的精神情境和生存狀態。
“IP”為英文知識產權一詞的縮寫,從更為準確的意義上是指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傳播的創意知識產權,包括網絡文學、漫畫、游戲、歌曲、舞臺劇、網劇甚至綜藝節目,而“IP電影”則是指根據這些高人氣知識產權改編而成的電影。例如根據網絡文學改編的《何以笙簫默》《左耳》《九層妖塔》《尋龍訣》(2015);流行歌曲改編《同桌的你》《匆匆那年》(2014)、《梔子花開》(2015);以開心麻花為代表的舞臺劇改編《夏洛特煩惱》(2015)、《驢得水》(2016);網劇改編的《萬萬沒想到》《煎餅俠》(2015);綜藝節目改編《爸爸去哪兒》系列、《奔跑吧兄弟》(2015)等。回顧電影史,早已有將著名文學、戲劇作品改編成為電影的先例,好萊塢在40年代就有了IP,例如美國隊長作為經典漫威英雄形象從1941年在世界銀幕初次登場至今已經77年,成為經典的IP創意文本。IP改編和傳統文學戲劇改編最根本的區別在于IP的用戶親和力所帶來的巨大商業潛質。IP不僅是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的創意文本,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利用用戶與IP文本在傳播、發展乃至創作過程中的高參與度、高粘合度的關系而進行情感眾籌,源文本的用戶會隨著源文本一起成為改編電影的忠實票房保障,因此IP電影的商業屬性更為突顯。在內外多重因素的刺激下,IP電影作為互聯網時代新生的產業概念形成了一股創作風潮并席卷了近年來的電影銀幕。
一、國產電影IP改編盛行的內外成因
企業資本進入電影工業,是催生這股熱潮的外因,也是主導因素。企業資本進入電影工業,滲透到電影的創作、發行、放映等多個環節。由于企業逐利的本質,導致過度地將電影作為一種商品進行包裝和銷售,比方一度時期電影植入廣告的泛濫,非常影響影片的流暢;又比如IP電影。萬達集團旗下有萬達院線、萬達影視傳媒公司,涉足電影制作和放映領域,隨著2016年萬達院線并購時光網,還將影響電影衍生品開發甚至影評領域。騰訊影業在成立伊始就以基于IP,“不孤立做電影”作為企業發展的基本思路,進行包含游戲、動漫、網絡原創小說在內的泛娛樂矩陣IP開發,出品了《微微一笑很傾城》《十萬個冷笑話》《爵跡》等IP電影。
從內因看中國電影的創作群體再次進入了代際交替的歷史時期,這是催生這股熱潮核心因素。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電影人拉開中國電影的歷史序幕至今,中國電影走過了百余年的發展歷程,電影人發展到第六代。自80年代以張藝謀、陳凱歌等為代表的“第五代”進入創作領域以來,掌握中國電影的主導權已有30年之久。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后,一批出生于80年代、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中青年導演成為中國電影的“新力量”①逐漸進入社會的視野,顛覆了既有電影秩序,也帶來了電影表述方式和美學的改變。
互聯網的發展讓人類的交流變得更加快速和開放,從90年代末期滲透到青少年階層,這代人大多出生于80年代,也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是名副其實的“網生代”,他們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這其中既有以張一白、徐崢、叫獸易小星等人為代表的電影創作群體的“新力量”,也有逐漸成為市場主力消費人群的電影觀眾。此外,IP改編的盛行也反映出國產電影原創劇本能力的衰退。
二、國產IP電影主要審美特征
2015年至2016年共出產IP電影百余部,通過對其中票房收入好、社會話題度較高的影片進行研究發現。國產IP電影一方面同互聯網時代“草根、開放、共享、青春”的文化特征高度契合,同時也具有這一時期中國電影所具備共同的特征甚至缺點,以“更加接近主力的電影觀眾群體的消費需要、心理特點、文化認同、審美趣味的時候,這樣必然會帶來某些國產電影更加娛樂化、戲謔化、草根化的‘輕電影品性,這種自覺的‘審美下沉、去高雅性、去嚴肅性的現象,體現了新力量在某些方面的先天匱乏和不足。”②
IP電影的敘事上呈現出碎片化、節奏跳躍、回憶、倒敘、拼貼的特點;人物設定上具有非英雄、非才子佳人、平民化的特點;場景的設置上有小城鎮化、生活化的特點;在語言上有地方化、通俗化甚至粗俗化以及明星演員陣容強大數量眾多的特點。例如《萬萬沒想到》在故事時間“一天前”;《夏洛特煩惱》自尊心受挫的夏洛在酒后進行了一次穿越回到香港回歸的中學時代,重新開始了開掛的人生;《滾蛋吧!腫瘤君》在表現熊頓對抗病魔的時候,把醫院設計成游戲過關的場景,在表現她對梁醫生的愛情幻想時,用冰封的畫面定格時間。
《萬萬沒想到》中充滿了對經典的解構、戲仿,例如唐僧師徒四人形象的重新塑造、著名雕塑斷臂維納斯從有臂到斷臂,但影片除了網絡段子似的搞笑動作和語言之外,內容則比較空泛,故事情節也非常簡單。《煎餅俠》中大鵬接電話的場景也脫離了高大上,而是在一個噴著“刻章辦證發票”小廣告的巷子里,這種廣告是我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
此外,IP改編主要集中于喜劇片、愛情片、青春片、奇幻片幾種類型,而這幾種類型恰好是這兩年觀眾最喜歡的電影類型,因此從類型定位上符合現今社會大部分觀眾的偏好,也符合IP電影對商業回報的追求。
喜劇片:在2015年和2016年觀眾最喜歡的電影類型數據調查分析中,喜劇片都是遙遙領先的一種類型,《萬萬沒想到》《煎餅俠》《夏洛特煩惱》《滾蛋吧!腫瘤君》都是這類型電影的代表。IP喜劇電影和網絡喜劇多同根同源,因此和網絡喜劇具有相同的草根、粗俗的特點,網絡語境下常用的“自黑”和“自虐”的喜劇策略也延續到IP改編的電影中。從內涵上看,仍然是以插科打諢的“瘋癲喜劇”為主,在影片結尾處往往有人物對境遇的思考以及對現實的回歸。
搜狐視頻推出的網絡劇《屌絲男士》是由網絡第一主持董成鵬擔任導演和主演的網絡喜劇短片,從2012年推出第一季開始收獲觀眾無數,電影《煎餅俠》就是以此為基礎進行的改編。影片名稱中的煎餅是中國人常吃的一種路邊攤食物,價格低廉,將其與超級英雄聯系起來的稱謂本身就帶有一定程度“自黑”的戲謔效果。愛情片:愛情片通常表現為愛情+青春的類型混合,其中還包含有一定的喜劇元素,《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梔子花開》《何以笙簫默》等影片都屬于這類型。這類影片消費80后的青春記憶,通常是主人公大學畢業十多年時間,已經人到中年后,基于一定的契機開始對青春時代的追憶。在對青春追憶的同時也開啟了對一個時代的追述,包括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多個方面,通常采用倒敘的敘事手法。在人物設定上一般以一個“群體”為主,這是因為80后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家里沒有兄弟姐妹,只有學校三五成群的伙伴一起成長。從影像風格上說,回憶的畫面通常使用柔光和做舊的暖色調。校服、白襯衫黑褲子是那個時代的學生們常穿的衣服。
影片《同桌的你》中,男主人公林一生活在美國,因為收到一封國內寄來的結婚邀請函從而開啟的一段從1993年到2013年長達二十年的人生記憶。電影從極富有時代感的“眼保健操”背景音樂切入男女主人公剛認識的1993年,主人公經歷了從初中到高中、考大學、考四六級、出身社會二十年的人生經歷,也串連了中國乃至世界在這二十年間發生的大事: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社交網絡的出現、中國加入WTO、“911”事件、非典等;還有這個時代的文化產品例如小虎隊、小孔眼鏡等。人物以男主人公林一和女主人公周小梔以及他們二人宿舍同學為主的一群人,通過這群人二十年后各自的變化,表達了理想終究敗給現實的主題。
《匆匆那年》是男主人公在大學畢業十五年后,為了給好朋友趙燁的婚禮獨特的記錄而開始,圍繞著陳尋、方茴、趙燁、嘉茉、喬燃幾個人感情發展講述的。影片中也穿插了迎接千禧年、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2002年日韓世界杯等社會大事件,同時也融入了這個時代較為經典的文化產品:例如還珠格格、灌籃高手等。
奇幻片:國產IP電影主要建立在奇幻、懸疑類網絡文學IP的基礎上進行改編,例如根據網絡大IP《盜墓筆記》改編的同名電影《盜墓筆記》;《鬼吹燈》改編的《九層妖塔》和《尋龍訣》;郭敬明的《爵跡》、鄭保瑞《西游記》系列是根據中國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記》進行打造的奇幻IP電影,其中對原著進行了大量的改寫。這類電影主要以高科技、大場面、大形象為主。在高科技的使用上,已經不單是影視特效的使用,例如手機視頻、微型攝像、全息影像等科技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觀眾對地下墓室的幻想。對各種妖怪、精怪的形象都以大為主要特點,例如《盜墓筆記》中蛇母的樹藤、墓室里的蟲子;《西游記》里牛魔王、豬八戒等妖怪的原型;《九層妖塔》里地下古城里的紅犼,體型都非常的龐大。
奇幻片的場景呈現上大多是以電腦特效技術渲染后的虛擬場景,對真實場景的保留并不多。一方面奇幻片的故事背景決定了影片發生的場景是現實世界并不存在的,是虛擬的。例如《西游記》中的天宮、魔界;《盜墓筆記》中的蛇母陵墓;《尋龍訣》中的地下古墓都是虛擬場景,但是如何把握虛與實之間的度,以既能滿足觀眾對虛擬場景的幻想又不過于脫離現實是奇幻片需要考量的。
三、大眾對IP電影的審美心理分析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快速發展變化著的時代,不僅創作人在改變,觀眾的年齡結構、文化層次、審美需求、審美趣味也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小鎮青年”的審美趣味逐漸成為主導;走進電影院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草根”明星受到大眾的認可。盡管IP電影導致的“審美下沉”現象明顯,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反思,但其在票房上的收入又充分反映出觀眾對影片的接受。
(一)以80后、90后為主的中青年人對現實的逃避和宣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當今,社會情緒普遍變得浮躁、焦慮,電影成為理想的逃避宣泄場所。IP電影恰如其時的出現,觀眾走進電影院,通過看電影中比自己更悲催的人物的遭遇,例如大鵬、夏洛、東極島上的馬浩漢、阿呂、林一、趙燁等角色都是當下中國社會中及其普通的中青年人,是80后“苦逼一代”的影像呈現。觀眾們通過電影以求一笑,宣泄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但是這些影片最后表現出對現實的靠攏、對主流價值觀的回歸,又非常符合觀眾的現實選擇,從而既撫平了內心的喧囂,也是對生活現狀的一種接受。
曾經由少數大城市觀眾主導的觀影趣味逐漸被一個新的群體“小鎮青年”所取代,“小鎮青年”指中國三線及三線以下城市觀影群體,這個群體已經成為電影消費的中堅力量。根據《2016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數據反映:2015年中國三線及三線以下城市影院票房161.79億元,票房貢獻率為36.7%。故而在高票房的誘惑下,電影投資會傾向于“小鎮青年”的審美趣味。IP電影中人物的非英雄化、平民化,語言表達的通俗化、粗鄙化,電影場景的普通化小城鎮化都極大地拉近了電影與“小鎮青年”的距離,增加了電影的親切感和認可度。
(二)80后對青春時代的集體追憶。出生于80年代的人從離開大學校園算起已經超過15年,這個群體的人已經步入中年,開始對青春的集體追憶,90年代是80后們的青春時代,這段時期的回憶是創作者和觀眾的共同回憶。影片中作為時代背景的重大事件、文化現象都不僅僅是創作者親身經歷的,也是廣大觀眾的親身經歷。例如小虎隊、香港搖滾樂隊BEYOND等流行歌曲、還珠格格、灌籃高手的主題曲等文化現象或符號作為影片的背景音樂引起了許多80后觀眾對90年代的強烈懷念;至于香港回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社交網絡的出現、中國加入WTO、非典等事件,更是這代人青春時期遭遇的國家重大事件。例如《同桌的你》中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牽手的場景是在抗議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游行活動中,相信不少觀眾都曾經作為親歷者參加過學校所在地組織的游行活動,因此也引起了日漸成熟的80后們又尤其是女性觀眾的強烈情感共鳴和認同。
時隔兩年IP電影開始市場遇冷,不僅觀眾回歸了理性,電影資本和創作者們也回歸了理性,不再唯“IP”、唯“大投資”,更多的作品開始把視角對準了中國社會的諸多現實問題,從更廣泛的范圍內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和社會反思。互聯網時代的IP改編一方面為電影創作帶來了豐富的資源,但改編是一種新的藝術形態的再創作,將IP進行電影改編的時候如何保留IP核心價值,進行電影化創作,創造一種“熟悉的陌生感”③是創作界需要思考的。摒棄唯高、唯快急于求成的商業運作模式,追求更為嚴謹嚴肅的藝術創作態度進行IP改編才是IP電影持續發展之道。
注釋:
①尹鴻:《建構小康社會的電影文化——中國電影的新生代與新力量》,《當代電影》,2015年第11期。
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2016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
③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2017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7年版,第7頁。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2016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
[2]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2017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7.
[3]史可楊.影視美學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