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摘 要 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迎來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以灌輸式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現階段,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切實考慮受眾的切身需求,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來實現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
關鍵詞 新媒體;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8-0041-02
高校充分借助微信和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渠道展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打破了原本傳統的教學觀念,而這也是互聯網以及數字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新媒體可以稱得上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使其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因此,在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亟待創新。
1 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挑戰
1)傳播內容的挑戰。“90后”的大學生被稱為是“搜索引擎一代”,“百度”成為了這一代大學生獲取知識以及信息的首選途徑。一方面,這使得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不但增長了見識,而且也了解并掌握了很多從書本或是通過課堂教學所無法學習到的內容;另一方面,這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的負面影響。網絡上發布的一些不實言論或信息,以及傳播的扭曲的價值觀,對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甚至是世界觀的建立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讓他們在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以及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惑。而這些問題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都帶來了嚴重的
危害。
2)傳播方式的挑戰。傳統的三大媒體包含廣播、電視和報紙,而這之后被稱為“第四媒體”與“第五媒體”的網絡與手機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并逐漸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創設了信息傳播方式的新紀元。移動通訊技術在近幾年里飛速發展,從2G到3G再到4G技術,以及很快就會到來的5G,手機媒體在短短的數年時間里獲得了迅速的普及和推廣,使用手機上網,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聊天,以及微博都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產生了極深的影響。新時代的大學生很多都是手機控,已經養成了手機不離手的習慣。手機媒體的廣泛普及,讓信息傳播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學生可以自由、便捷地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和看法,這也就導致大學生沉迷于虛擬網絡無法自拔,喜歡在網絡世界里尋找存在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在現實中的價值取向,導致其明辨是非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逐漸被削弱,甚至是喪失。
3)傳播對象的挑戰。每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都各有各的特點,都帶有這個時代鮮明的特質。“90后”這一代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很多都是在“6+1”的家庭結構中長大的,他們個性張揚、自我,而且也有著叛逆和獨特的一面,然而,與此同時,也存在主觀和幼稚,以及不成熟的地方。這一代的大學生的獨立性特別強,而且具有極強的判斷力,然而,卻并不具備較高的辨別能力;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且有自我實現的需要,然而他們更注重個體,輕社會;對于新鮮和未知的事物總是抱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然而卻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沉迷于一件事情;在認知層面,很容易接受正確的主流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然而在實踐中卻容易產生偏離。這一代大學生與生俱來的特性,加之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的日益影響下,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甚至是價值觀都受到了極為嚴重的影響。新媒體的發展以及廣泛應用,致使傳統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要求,急需予以創新[1]。
2 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探索
1)拓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新平臺。理想信念教育不可能只靠單方向的輸入,它需要的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共同的參與,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但能夠使媒介有更好地發揮空間,而且也能夠充分地提高教育效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就是微信和微博,作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載體,它能夠結合文字和圖片,以及音頻和視頻,借助交互性傳播模式為大家展示數量龐大的教育信息,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加大其影響力。
2)充分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要摒棄原本思想政治教育單向溝通的傳統教學模式,積極建設網絡理想信念教育平臺,并積極建設輔導員和思政課老師集體賽教平臺,同時,積極建設輔導員網絡工作室。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尤其是一些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優秀的導師、名家參與到網絡文化的建設工作中,從而擴展教育領域的同時,也讓學生的網絡課堂變得更加得充實。最后,思政教材電子化以及網絡化建設工作也需要大力地推進。充分融合教學方式和策略的改革,積極建設數字化和網絡化,以及信息化的多媒體電子教材,并對這一電子化平臺進行有效地管理,積極鼓勵基于網絡課堂以及信息課程資源中心,與多媒體課件和電子教案,以及課程閱讀文獻等教學資源的開發進行緊密的結合,一步步達到教材建設現代化的目標,從而更好地適應新媒體背景下教學信息化發展的需求[2]。
3)運用好新媒體擴大教育覆蓋面。強化網絡理想信念教育,結合新媒體的信息幾何式擴散的特點,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覆蓋面,充分發揮校園各級別微信公眾號以及官方微博的作用,將建設重點著眼于學工系統微群和微圈,以及規范輔導員個人微博以及微信信息發布及對話上,建立和學生的有效溝通,同時,第一時間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給予及時的反饋。面對突發事件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及時回應大家所提出的質疑。積極推動“網上共青團”建設等具有特色的工作,充分借助新媒體的積極作用,在達成廣大青年共識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網絡陣地建設,借助院團委的微信公眾號或是官方微博,以及學生部門開設的微信公眾號和二級學院團總支的微博或微信,來提高共青團工作的時效性,打破傳統的教育局面,擴大學生的受益面。
4)關注大學生切身訴求。面臨學生的實習和就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在網絡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積極作用,積極組織舉辦各類具有創意的創業實踐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來積極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新媒體平臺,積極和媒體以及各領域的優秀企業展開合作,對大學生開展實操培訓,從而以此來構建健全的人才市場與大學畢業生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
5)設立獨立、系統的媒介素養課程。課堂教學是實現系統化學習的有效途徑。媒介素養課程可以參考英國的媒介素養課程教育。在設立媒介素養專業課程的前提條件下,將媒介素養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其他學科的專業課程當中。譬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中可以將媒介倫理道德融入其中;在法律基礎課程當中可以滲透一些媒介法律以及規范方面的知識;在傳播學和社會學課程當中可以有機滲透一些媒介基礎概念相關的知識;在心理學課程當中可以滲透一些媒介心理學知識等。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不僅可以逐漸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而且也使得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缺少專業授課老師的現狀得以改善。
6)構建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體系。在新媒體背景下,媒介素養指的是媒介參與主體針對各類信息的辨別和認知,以及解讀能力、對新媒體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升華運用能力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所能接觸到的媒體種類繁多,而且運用媒體的方式以及頻率也在不斷增多。然而,大學生這一群體,還尚未形成牢固的理想信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面對新媒體所展示的海量的信息消息,還無法進行準確的甄別。所以,構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對大學生甄別信息和過濾信息,以及分析和質疑信息能力的培養有待加強[3]。
3 結束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迎來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新媒體在原有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實現了功能的優化,所以,怎樣攻克新媒體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傳統媒體相融合,并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實現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時效性,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李苗.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6(11):399.
[2]汪洋.新媒體影響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5):226.
[3]陳進華.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6(17):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