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娜 林凡
摘 要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全民閱讀氛圍日益濃厚,社會化閱讀以建立閱讀社群的方式,注重閱讀過程的互動與分享,成為全民閱讀深入開展的重要推動力。文章通過分析媒介融合時代全民閱讀現狀和社會化閱讀的特點,提出社會化閱讀創新閱讀理念、建立定制化閱讀圈、注重知識服務升級的發展策略,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全民閱讀的推廣。
關鍵詞 媒介融合;全民閱讀;社會化閱讀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8-0103-02
1 媒介融合時代全民閱讀的現狀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媒介融合態勢不斷深化,不僅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加工、制作、擴散的整個傳播流程,也改變了知識生產與傳播的路徑和方式。從宏觀閱讀環境層面來看,自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倡導全民閱讀”,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設“書香社會”,2016年12月出臺《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2017年3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到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倡導全民閱讀”上升到“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反映了我國對全民閱讀深入持續開展的重視,也為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全民閱讀環境提供了保障。特別是2018年1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為全民公共閱讀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從設施、運行、服務等方面對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目標和任務做了明確規定。
從全民閱讀推廣的媒體環境來看,由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社會化媒體、移動媒體構成的社會媒體系統以不同的形式較為全面地進行全民閱讀倡導活動的傳播。如在電視媒體領域,中央電視臺的《中國好書》盛典、《朗讀者》《讀書》《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深圳衛視的《一路書香》節目,北京衛視的《書香北京》節目。在新媒體陣營中,“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官方網站”“中國全民閱讀網”等網站以及“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文明中國全民閱讀活動”等官方微博的設立都為全民閱讀的推廣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全民閱讀信息發布及閱讀平臺。同時,每年世界讀書日在全國各大城市開展的以“書香中國”為主題的閱讀活動使構建“書香中國”、學習型社會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了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良好口碑的活動和媒體欄目。在十多年來全國范圍內蓬勃興起的全民閱讀活動推廣的過程中,不同省份、城市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閱讀項目,如北京閱讀季、江蘇讀書節、深圳讀書月、杭州學習節等,促進了全民閱讀活動的常態化、多樣化。
從公眾閱讀認知與閱讀行為來看,由媒介技術推動的媒介形態演進與發展帶來了公眾閱讀認知的改變,人們逐漸將新媒體作為閱讀平臺,將閱讀過程從單一的以視覺化信息獲取為主,擴展到聽覺、觸覺等多媒體的閱讀體驗。在第四屆中國閱讀大會上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中國數字閱讀市場規模達到152億,數字閱讀用戶接近4億人。當公眾對數字閱讀形態的了解不斷加深,接受程度與使用頻率不斷增加之后,數字閱讀已經成為全民閱讀的重要助推力。據2018年4月發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指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的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圖書閱讀率為59.1%,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3.0%,各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0.3%。手機閱讀接觸率為71.0%①。在不同媒介的接觸時長方面,成年國民人均每天對手機媒介的接觸時間最長,在傳統紙質媒介的閱讀方面,成年國民人均每天的讀書時間最長。此外,在移動媒體上進行有聲閱讀成為閱讀的新形態,呈上升態勢。
2 媒介融合時代社會化閱讀的興起
社會化閱讀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渠道,將信息獲取與社會交往融為一體,注重分享與互動,強調可移動、個性化的閱讀形態。與傳統紙質閱讀相比,社會化閱讀在閱讀內容、閱讀形式、閱讀平臺等方面呈現新的特色,更好地滿足了公眾的自主性、實用性、便捷性等需求,為全民閱讀推廣提供了新的途徑。
一方面,社會化閱讀中閱讀內容的構成多元化。從閱讀內容的生產機制來看,由于社會化閱讀過程主要在智能手機、移動閱讀終端等媒介平臺進行,內容生產成本降低,公眾生產、創造內容的可能性極大增強。因此,大量用戶生成的內容融入閱讀內容資源,極大地豐富了閱讀資源構成,像眾多閱讀類應用都提供了原創內容的專題或欄目。從閱讀內容的呈現方式來看,多為文本混合、音頻、視頻的多種組合,圍繞同一閱讀主題的內容可以開發出有聲閱讀產品、視頻閱讀產品等多種類型。隨著智能語音、AR、VR、全息成像等技術運用到閱讀過程中,閱讀內容的呈現效果更為生動、直觀。
另一方面,社會化閱讀注重分享式閱讀的受眾體驗。社會化閱讀的傳播過程中,閱讀者、閱讀內容、社會關系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和多層次的互動。閱讀內容以“推送”“訂閱”的方式傳遞給閱讀者,隨后以“評論”“轉發”等方式沿著閱讀者的社會關系或閱讀社群進一步擴散,將相對封閉的個體閱讀轉化為具有較強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社群閱讀,并且在閱讀內容的分享中又不斷衍生新的閱讀話題和社群關系,既加深了閱讀過程的參與度與活躍度,也增強了社群關系的穩定性。
3 全民閱讀視域下社會化閱讀的發展策略
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不同媒介系統為推廣全民閱讀營造了不同的閱讀場景,通過政府、行業組織、社會機構的多方參與形成了良好的閱讀氛圍。在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促進全民閱讀的法規政策中,都提到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全民閱讀的內容供給,進一步完善全民閱讀推廣的服務體系。在媒介融合時代,社會化閱讀將閱讀過程嵌入人們日常社會生活中,有助于全民閱讀在家庭閱讀、親子閱讀、校園閱讀、社區閱讀、農家閱讀等多層面的深入推進,讓知識傳播與人們的閱讀需求適配度更高,使公眾在閱讀分享與互動中,獲得深度閱讀體驗。
1)創新閱讀理念,建立定制化閱讀圈。閱讀活動是社會文化傳承和公眾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的途徑。在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系統下,信息傳播主體的中心地位明確,信息傳遞過程以單向傳遞為主,信息接受者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薄弱。社會化閱讀改變了閱讀活動的信息傳播模式,確立了以讀者為主的信息傳播模式,將讀者個體作為社會關系節點的身份引入到閱讀活動的信息擴散過程中,讓閱讀融入人們的生活,作為生活方式的基礎構成之一并逐步深化為品質生活的體現。如微信讀書就是典型的基于社會關系鏈開發的閱讀應用,從選書、讀書、分享閱讀感受、討論話題的整個閱讀過程都與讀者微信朋友圈的關系鏈結合在一起。
2)構建線上與線下互動的閱讀場景。社會化閱讀打通了閱讀的時空限制,擴展了閱讀的場景,讓公眾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數字化閱讀,有助于全民閱讀推廣主體創新閱讀服務方式。如城市公共圖書館在舉辦各類閱讀主題活動、開展講座等形式的線下閱讀推廣具有較好的基礎,但對于數字閱讀資源的使用和推廣相對薄弱,公眾更傾向于利用城市公共圖書館的新媒體平臺作為獲取資訊、信息傳達的渠道。對于城市公共圖書館來說,可以借助新媒體將線下閱讀場景延續到線上,形成持續性更強、活躍度更高的線上閱讀場景。像開展親子閱讀、家庭閱讀、社區閱讀等線下活動時,活動規模、參與人數、時間等方面會受到場地、交通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將活動延伸至線上,不僅可以使參與者獲得經驗分享、交流的機會。而且,城市公共圖書館能夠以“閱讀推薦”的方式將數字閱讀資源提供給參與者,從而提高數字閱讀資源的利用率。
3)注重知識服務的創新,提升閱讀體驗。社會化閱讀借助移動互聯網作為傳播渠道營造的閱讀環境中,閱讀者社群化的互動,增強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性,也促成了知識服務的升級。一方面,知識服務更加系統化、長效化,從某種程度上減少了“淺閱讀”的現象。另一方面在知識分享過程中,增加閱讀過程的附加價值,使閱讀者在獲得知識內容價值的同時也實現閱讀文化價值的認同。如樊登讀書會從建立移動互聯網上的微信讀書社群到建立遍布國內、海外的讀書會分會,形成了穩定的閱讀社群。在其核心產品樊登讀書會App上,每周更新一本書,每年精講50本書,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通過對書籍的解讀,讓閱讀者在了解書籍內容精華的同時,不斷提升閱讀能力,養成閱讀習慣。
注釋
①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1]克萊·舍基.認知盈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蔡騏.網絡社群傳播與社會化閱讀的發展[J].新聞記者,2016(10):55-60.
[3]丁云亮.社會化閱讀模式的媒介學分析[J].中國出版,2018(7):29-32.
[4]康茜.從場域區隔到流動傳播:社會化閱讀的進路[J].編輯之友,2017(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