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珍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信息技術的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信息技術在現代化的教育環境中的應用,重點在初中信息課中出現的問題和如何去進行解決出現問題的方法,更好地去提高學生對信息課的興趣等來進行論述。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有效性;教學方法
一、計算機存在意義
現代的社會發展中,計算機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學生進入到初中階段,所學的文化知識課增多,也要面臨著中考成績等壓力的各種情況,學生學習要更多的時間,學生自主的時間和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面對繁重的學習,學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解壓和放松,體育活動、計算機、社團活動等無疑就是最好的解壓的方法。學生在面對眾多的學科和作業時,他們也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作業的書寫,可以充分了解社會信息和動態,以及更好地接觸社會,增強學生面對各種學習壓力的抗壓等,所以計算機課程都是對于學生而言十分重要的
課程。
二、初中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學校都在提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校里學得輕松,玩得開心;但還是有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為了各科文化成績,仍將文化課的“成績”作為主要的考核標準;對于一些輔課不重視,如美術、音樂、計算機課等,能推掉就推掉,讓學生失去很多學習的樂趣。計算機的教學多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的上機時間少,實踐機會不多,難以將理論真正轉化為實踐。加上學校和家長都不重視計算機的教學,以及誤認為學生使用計算機會影響學習,而阻止學生使用計算機。
1.教學方法和學生的思維之間的矛盾
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更早更快地得到最新的信息。現在的學生對計算機課程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迫于升學的壓力,各類文化課考試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涉及很少,致使一些學校在課程安排時把計算機課程的課時進行了壓縮,甚至取消計算機課程這一所謂的副科;而部分教師在講授計算機課程時也存在按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情況,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對計算機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2.教師知識老化與課程內容更新之間的矛盾
計算機是一門快速發展的學科,計算機知識的快速更新,對計算機課程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老師不斷去學習新的文化知識,加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去進行教學,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及水平通過自學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程度,這一情況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計算機教師一定要不斷加強學習、及時更新知識,以適應知識快速更新的節奏。
三、提高初中計算機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1.學校及教師要改變觀念
學校應把計算機課程當成重要的課程進行學科建設。老師要掌握計算機課程的相關知識,又要了解傳授的方式,教學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指導思想,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地進入到課堂之中,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再加以引導,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學到新知識,又可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方式,例如,在進行計算機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先將自己的優秀作品展示給學生,吸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好奇心,進而鼓勵學生自己去做,充分讓學生去展示自己的作品等方法,充分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中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效果。
3.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部分老師在講課都是進行枯燥的“講課”,在課堂上給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的時間很少。因此,教師必須創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教師在備課時應計算好自己講解的時間與留給學生實踐的時間,精心設計好課堂流程;對課堂出現的緊急情況靈活解決,以保證高效率的課堂教學。
4.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由于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仔細的觀察和了解,才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與任務。通過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才能更好地去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每一個學生制定合適的教學任務和計劃。通過教師合理的安排和計劃來教學,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5.重視計算機教學器材的配備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教學離不開計算機這樣的硬件設施,相應的計算機教室也是必不可少的,學校應該配備相關的計算機教室以及計算機設備。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也要全面提升。初中計算機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理論與實際聯系教緊密的課教師在教學中應強調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多進行實際操作,有時候理論知識講得越多,學生會越糊涂,講一節課不如操作幾分鐘。一節課教師一般應只安排十多分鐘進行講解、示范,空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上機進行實際練習,達到對所學內容得到鞏固和理解的目的。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多種情境,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切身體驗相結合,與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的相符合,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
參考文獻:
胡紅艷.“任務驅動”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學問(現代教育研究),200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