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摘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目標。合理采取“自學、解惑、診斷”三環節教學模式,合理制訂教學計劃,以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學習。通過具體分析初中數學“自學、解惑、診斷”三環節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以便為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關鍵詞:初中數學;三環節;教學模式
“自學、解惑、診斷”三環節教學模式就是指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教師為學生解惑的過程、教師為學生學習情況診斷的過程。其中,自學環節主要是學生充分利用教學工具學習知識點,從而更好地實現自主學習。學生在這個環節中不但需要熟悉了解各個數學知識點,而且還需要通過采取查找知識、質疑知識點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學科水平;解惑環節主要是指學生在自主學習之后,老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內容進行指導,以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相關數學知識點,讓學生真正實現知識遷移;診斷環節也就是老師指導學生通過做練習題的方式拓展知識,合理地將數學教材的內容進行融會貫通,從而有效提升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實效性。
一、自學環節
由于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實際中有效結合數學教材內容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讓學生有層次有步驟地學習,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例如,在學習“有理數乘法”的內容時,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導學教案。首先,老師可指導學生先畫出一條線段,并在線段中選取一個位置用蝸牛進行標注,記點為A。如果蝸牛標記的點A在左邊,則表示為負數,而如果蝸牛標記的點在右邊則表示為正數。現在當蝸牛以一分鐘爬行3cm的速度向左邊移動,試問4分鐘之后蝸牛爬行到了什么位置呢?這樣通過在線段上進行標注,并明確將負數答案寫出來。老師通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導學教案,不但涉及了有理數中的負數和正數知識,而且通過創設小動物爬行情境,讓導學教案變得生動具體,增強了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二、解惑環節
基于上一個環節的自主訓練,學生已然對知識有了相當程度的掌握,之后為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便可安排適量的題目來加以練習。當然,在此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練習題的設置,教師除了需在當前知識點上予以適度的拓寬外,尚需注重與舊知識之間的有效融合,并對學生存在疑問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和指導,幫助學生進行解惑,這樣能夠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如針對以下例題,某氣象工作站提出了這樣一組資料,且據資料表明,當高度每上升1km時,其溫度將會降低5℃,某地當前的地面溫度為32°,則當其高度拔高到10000m時,其溫度為多少?基于此類題目,題中不僅涉及有理數的乘法運算法則,也包含減法運算,加之其中涉及的單位換算,增添了學生的解題難度。然而,在這個習題的練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并不會進行計算,所以這時便需要老師為學生進行解惑,引導學生正確進行計算。這樣不但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的內容,而且還能夠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從而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三、診斷環節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起到知識預熱的目的,大部分學生都已經初步掌握了相關知識點。然而,學生在這個環節中所理解的知識點還遠遠不夠,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深入挖掘和探究數學內容。但是,在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系列問題,所以需要老師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診斷,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點,例如,在進行“有理數乘法”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便應將重點放到法則的講解上,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關于有理數乘法的相關問題。再例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內容時,部分同學并不知道如何對兩個全等三角形進行判定,或者是掌握的判定方法并不正確,這時便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診斷,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指導,讓學生能夠熟悉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熟悉相關圖形的判定方法,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
合理采取“自學、解惑、診斷”三環節教學模式,合理制訂教學計劃,以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地學習。“自學、解惑、診斷”教學模式于初中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有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且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故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務必對此模式給予高度重視,方有利于對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激發,并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藍軍峰.傳道授業解惑: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5(75):65.
[2]童朝敏.淺議初中生數學學習狀況的診斷與解決[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17).
[3]高磊.診斷型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8):2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