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摘 要:新課改從師生關系、教學策略、教學媒體、評價方法等多個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一理念要求教師革新課堂教學結構,以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并重的目標體系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知識應用與創新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教師實現知行結合。初中歷史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科目,也應以新課改創新本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結構。從突出學生的學習主人翁地位、挖掘生活化的課程資源、組織實踐性的創新活動三個角度分析基于新課改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改;實踐策略
歷史是記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基礎課程,按照時間規律還原了古今中外的各個重大史實。以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為基礎的初中歷史教學能夠使學生形成以史論證的學習能力,使其從歷史發生的必然性與客觀性中吸取教訓,形成發展性思維,以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新課改正是以培養初中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要求學生自主建構歷史知識意義,實現深度學習。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初中歷史教師也應從下面幾個角度展開教學改革:
一、突出學生的學習主人翁地位
新課改認為,學習本身是學習者建構知識意義與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但是卻由于“師本教育”導致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傳遞知識的“陣地”。為了重新提出學習的本質,教師應突出學生的學習主人翁地位,保證初中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動性與能動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其在邊學邊思中掌握學好歷史的客觀規律,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效率。
就如在“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課中,筆者鼓勵初中生根據教材內容匯總兩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與醫學成就,自主設計本課知識思維導圖。當學生獨立完成閱讀教材內容的學習任務,了解了本課的知識分布之后,筆者便鼓勵4個學生以座位臨近原則組成臨時的學習小組,在組內對比學生個人思維導圖的內容,羅列與補充本課理論知識,全面認識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待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結束之后,筆者便鼓勵各個小組輪流展示本組學習成果,一組主講,其余各組認真聆聽,補充知識結論。待學生主講活動結束之后,筆者會以此為基礎重點突出造紙術與其改進知識,介紹以《史記》為代表的文學成績與史學成就,然后匯總宗教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得以盛行的原因與歷史影響。如此一來,本課不僅可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還可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指導作用,大大提高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挖掘生活化的課程資源
挖掘生活化的課程資源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歷史現象,以歷史觀點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汲取歷史經驗,把握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客觀規律。在新課改中,教材只是作為課程教學的基本載體出現的,教師應該主動開發一切有利于實現歷史教學目標的有利資源,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所以提出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統一管理課程資源的教學觀點。為此,教師便因充分開發生活中的歷史資源,引導學生追尋生活中的歷史。
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課中,為了讓學生系統了解我國南北朝時期實現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意義與主要趨勢,筆者鼓勵本班學生結合我國現在的民族自治政策進行分析,結合現代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政策與管理制度分析我國實現民族大融合對于形成多元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極意義。將我國古代實現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史實與現在我國民族自治政策聯系起來,可讓初中生結合現實生活探究歷史知識,通過孝文帝的民族治理政策與我國所實施的民族自治政策,降低了歷史事件的抽象度與邏輯性,
便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北魏實現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情感,快速突破學習難題,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正確理解民族大融合的概念與內涵。
三、組織實踐性的創新活動
實踐性的歷史教學活動是讓初中生感受歷史文化與歷史氛圍的直接方式,能夠加深初中生的學習體驗,發散學生的歷史思維。為此,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與初中生的歷史認知能力組織歷史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大膽創新,使其從多個角度分析與感受歷史文化,豐富歷史認知。
就如在“活動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一課中,筆者便鼓勵學生調查歷史傳說故事,從歷史故事中分析現實生活,總結史實與傳說的內在聯系。筆者給學生留出了為期一周的實踐時間,讓學生自主調查史實傳說,感受歷史,形成歷史情感。待學生調查結束之后,筆者鼓勵學生以角色扮演、歷史演講等多種方式展示自己所調查的歷史資料內容,然后撰寫歷史實踐報告,記錄自己的實踐活動過程與實踐學習成果,訓練自己的歷史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需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而教師則應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與認知水平確定歷史教學的起點與組織方式,充分發揮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初中生的學習體驗,穩步提升初中生的歷史素養。
參考文獻:
[1]劉金芳.淺談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7(9):124-125.
[2]王伯學.淺談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25):112-114.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