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奎
摘 要:歸納推理是學習數學的一種基本思維能力,學生只要做到恰到好處的歸納推理,就可以重新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獲取成功的奧妙。同時,歸納推理可以督促學生探索和發現,提升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歸納推理;教學模式;手段;理念
學習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獲得正確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新課標要求:發展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是數學課堂的重要目標,教師必須要教會學生: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應用。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數學的思維和方法才能真正搞懂學習,才能徜徉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源源不斷地獲取數學知識的奧妙。同時,促進學生合乎邏輯的交流溝通,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一、讓學生感受歸納推理的多種多樣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歸納推理有很多種類。第一,歸納推理的統計分析。歸納推理重點在知識內容的推理過程,包括初中數學的概念、性質、法則、定理等過程,讓學生能夠梳理出不同的概念知識點,讓學生的思維清晰,邏輯合理。第二,歸納推理的類型分析。初中數學中歸納推理的類型包括代數領域的歸納、幾何領域的歸納、統計領域的歸納。代數領域要求學生對于特殊的數、特殊的方程以及兩者的共性問題進行歸納分析并得出結論。幾何歸納是要求學生通過幾個特殊的圖形分析共性問題,歸納得出一般結論。統計歸納是指通過統計數據變化分析出發展趨勢的歸納
過程。
例如:對于幾何領域的問題歸納,教師可以這樣教育學生:題目是這樣的“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讓學生自己歸納推理這個結論是否正確。教師首先可以通過測量來計算這個三角形三個邊長的長度,再讓學生計算是不是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讓學生通過對三邊長度的比較,得出結論,結論是:三角形的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這樣的歸納方法是以圖形為主,兼顧數量關系,從數值的不等性方面分析,讓學生對于幾何圖形的性質和分類有一個共性的學習方法,通過幾何圖形的性質和分類來理清楚幾何圖形不同的知識點,提同初中生數學學習效率。
二、讓學生感受歸納推理的基本過程
教師要學會利用歸納經驗進行目標歸納,讓學生歸納知識的經驗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感受歸納推理的過程,讓學生進行直覺與邏輯交織互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歸納推理的實用性,讓學生理解歸納推理的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歸納推理的步驟,學生才能知道到底應該如何歸納知識點,才能通過歸納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歸納推理完整的過程是:對多個特例進行綜合分析,明確歸納方向,尋找特例共性—猜想和闡述共性規律—證明猜想。這樣完整的推理過程教給學生,讓學生一步一步地歸納推理,可以降低錯誤率,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答案。
例如:教師應該給學生給出3~5個特例讓學生歸納總結。根據學生的具體差異讓學生具體分析。對于基礎比較扎實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獲得知識之外的其他問題,對于基礎比較不牢固的學生,教師就應該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按照歸納推理的過程一步一步推理,通過不斷地練習熟練歸納推理的過程,能夠真正地掌握歸納推理的思維,來修正自己的猜想并找出答案。學生通過感受歸納推理的,就會感知歸納推理的重要性,就會領略初中數學教學中歸納推理的趣味性,從而努力提升初中數學學習
效率。
三、與學生溝通歸納推理的基本過程
在學生進行歸納推理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因為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情感的碰撞過程,通過思想與情感的碰撞擦出不同的火花,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理解學生對于基礎問題的掌握能力。區別個體與個體差異性,通過對學生的不斷交流,避免由于教師的認知能力不夠而導致的偏差問題。當學生所歸納推理到的結論不正確時,教師需要耐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推理,要關注學生歸納推理過程,找出到底是哪一步過程出現了錯誤,耐心為學生指導,要在學習過程中予以鼓勵,給予學生繼續努力下去的信心。
例如:教師在歸納不等式概念的時候,給學生給出了5個關系式,并向學生提問這5個關系式之間共同特點是什么。這個時候,有學生回答“上述5個關系式之間的共同特點是反映了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系”很顯然,學生的答案是錯誤的,學生只是看到了問題的表面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但是教師還是需要鼓勵學生,對學生做出否定性的評價以后,要傾聽學生的思考過程,要一步一步地更改學生的歸納推理過程。因為教師如果不在學生歸納推理過程中進行溝通的話,學生認識不出到底是哪里出現了錯誤。
總之,讓學生充分感受歸納推理的基本過程之后,學生就會產生情感共鳴,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初中數學學習歸納推理的能力,對學生獲取知識得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大膽鼓勵學生歸納、大膽猜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嘗嘗學習數學的甜頭,不斷對學生進行鼓勵教育,同時要減少學生歸納過程的盲目性,幫助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歸納。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