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風娜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否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以及課本的具體內容恰到好處地布置作業,其合情合理性直接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實踐性作業作為作業的一種形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豐富作業形式。圍繞如何在開展實踐活動中布置作業,旨在豐富作業形式。
關鍵詞:初中歷史;作業;實踐;教學;內容;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形成,而對實踐性作業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新課程改革倡導實踐性、創造性的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創造力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多在教學中開展富有實踐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歷史知識產生切身的體會。這樣,實踐性作業成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綜合其他課程,豐富作業內容
布魯姆的教學觀認為,要讓作業設計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教師應該拓寬自己的設計思路,并且把其他課程的內容也納入到作業設計的考慮范圍內,從而強化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所以,教學中可以根據課程內容來尋找其他課程中的相似內容,然后再經過恰當的整合,使它們有效地結合到一起,從而完成作業內容的綜合性的設想,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綜合能力。例如,在講完長征這一內容時,教師想到了語文教材中有關于長征題材的課文,于是要求學生從語文課本中加以尋找。根據教師的要求,學生在語文課本上找到了毛澤東的以長征為主題的七律詩,這樣一來就把歷史和語文聯系到了一起,讓學生在完成歷史作業的過程中積淀了自己的文學底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給學生學唱長征組歌,在地圖上畫出紅軍長征的路線圖,從而將音樂、地理的課程內容也滲入作業內容。不難看出,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富含濃厚的實踐性,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動手操作空間,而且也具備內容方面的綜合性,體現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
二、作業題材生活化,解決實際問題
新課改理念強調學以致用,強調培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對社會熱點問題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角度,并且勇于嘗試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要多以生活化的主題來進行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知識具有極大的實用意義,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例如,在學習完中國近代史“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這一內容后,教師要求學生對中國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進行分析,把條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促使學生分析、歸納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對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危害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同樣是對外開放,近代的開放通商口岸和今天的改革開放有哪些區別呢?經過教師的層層引導,學生明白了這樣的道理:近代的開放是被迫的、屈辱的,是極為不平等的,嚴重損害著中國的利益,而現在的改革開放是完全平等的,并且以增強中國國力為前提。
三、挖掘學校資源,豐富作業形式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對學生人文底蘊的積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基本的歷史常識,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把中華民族璀璨的文明成果傳承下去。學校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布置歷史作業時,教師可以利用學校中的學習資源,為學生開辟更廣闊的學習天地。像學校里保存的歷史圖紙、物件等,都是寶貴的靜態教學資源,教師不妨在布置作業時加以妥善利用。例如,在講解某個歷史事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墻上懸掛的圖紙上指出相應的位置,并且對該位置包含的歷史信息進行一番印證,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動態資源是指師生之間通過融洽交流、默契合作而產生的新成果,教師并不事先設立固定的目標,而是引導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從而產生新觀點、新想法。不難看出,這種教學資源是極富創造性的,但是也存在著難以有效掌控的問題,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有著一定的要求,教師不妨多開展一些集體性的探究活動,增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四、體現人文性作業,感受歷史趣味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總是憑借教師單純的口頭講解,甚至完全照讀課本上的原句。這就導致了歷史課堂缺乏趣味性,學生體會不到歷史知識的獨特魅力。除此之外,少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缺乏精心的設計,布置出的作業過于枯燥、死板,這就進一步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的低下,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不到學習歷史應有的樂趣,對教師布置的作業以敷衍、應付的態度,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持續下降,學習興趣也得不到激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當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的人文內涵,設計一些富有創造力的課后作業,增強學生在作業設計中的自主性。例如,學完了《秦朝的統一》一課后,就布置這樣的作業:“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春秋以來長期戰亂的局面,為中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堪稱千古一帝,但是他也是一名暴君,實行嚴苛的刑罰,最終導致了秦朝快速滅亡。怎樣才能對秦始皇做出公正的評價呢?”學生開展了深入的探討,最終認識到既要認識到秦始皇的暴政,又要認可他對中國歷史的偉大貢獻。
總之,初中歷史的作業設計應該更富有創造性。作業的作用不僅僅是鞏固課堂上的學習效果,而且也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創新精神。而培養實踐能力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學會對課本知識加以有效運用。因此,教師務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作業的設計與安排上,讓作業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合理。
參考文獻:
[1]黃堅實.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的設計[J].學園,2017(24).
[2]趙果.淺議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及應用[J].無線音樂,2016(11).
[3]韓德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課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