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麗
摘 要:培養一個人的品德素養不在于告訴他多少道理,要他遵守多少規則,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為人處世的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品德課堂并不是要教給學生空洞洞的結果,而應該在課堂內外讓學生切身感受、體驗,從體驗中感悟道理,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發展。
關鍵詞:角色;情感;實踐
所謂“體驗學習”,就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即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和感受,通過學生的體驗,形成學生自我發展的內驅力,促進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和更高的層次上進行更積極主動的自我發展。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認識,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體驗的特點
(一)體驗是潛移默化的
體驗是人類心靈最真實的一種感受,它來自于生活,扎根于人類的內心。當然,生活的豐富多彩也給了人們多種多樣的體驗。大到家庭、工作、生活給人們的體驗,小到某個細節給人們的感受和體驗。體驗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思維和行為。
(二)體驗是刻骨銘心的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體驗,有的體驗是深刻的,將會伴隨著人的一生。好的體驗會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而不好的體驗會造成我們一輩子的負擔和陰影。因此,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正因為這樣,我們更加擔任著傳授給學生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責任。
(三)體驗是循序漸進的
體驗是一種主體性的認識和反思性的實踐活動。是一種復雜的身心匯通、情理交融、知行統一的活動。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能力的不斷提高,對于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于以前的內心感受,引起新的體驗。孩子體驗的能力隨著自身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圈。
二、體驗的方式
(一)角色體驗
角色體驗是讓學生在生活、游戲及模擬情景中承擔或者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進入這個角色去體驗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學校生活乃至大自然的各個方面,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從而在角色體驗中不斷成長。這種角色的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促使學生從生活中獲得認識與體驗,并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二)情感體驗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的一種特殊形式。情感素養的培養是品德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提高品德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深入學生的情感領域去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學中,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體驗,恰當地運用實物演示、影像感染等手段,促使學生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使學生進入教師精心營造的氛圍中,以激起相應的情感體驗,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某個問題進行分組辯論,用合作交流的形式體驗學習,使學生在辯論中,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啟發。當然也可以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精心創設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想象、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讓學生從中把握知識,感悟體驗。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某個問題進行分組辯論,用合作交流的形式體驗學習,使學生在辯論中,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啟發。
(三)實踐體驗
品德與生活要“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生只有在實踐、行動中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才能有更深、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逐漸形成人格魅力。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性課程,特別強調實踐。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時期,他們還不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推理認識事物,而且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更是品德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因此讓學生親身參加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把品德課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在課前有調查研究,課后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已有的知識經驗,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可以與家長談一談,到小區走一走;也可以到實地看一看;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促進學生從道德認識向道德體驗轉化。
體驗式教學,通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情感體驗、實踐體驗等不同的體驗方式,促使學生將道德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信念。“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體驗式教學好比一杯醇酒,如果放在那里你只能聞著它的香味;如果敢于償這杯酒,那你就會越償越有味道,越償越感覺其中的奧妙,就讓我們舉起杯子一起來感受“體驗式”教學這杯醇酒的魅力吧!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汪堯平.思品課的體驗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3(5).
[4]沈衍鈺.思品教學的體驗學習[J].小學教學研究,2013(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