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龍
摘 要:小學生活潑、好動,決定了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教”和“玩”結合的模式的構建的必要性。小學體育教學中“教”與“玩”結合,促兒童在游戲中對體育知識和技能消化和吸收,促兒童對體育的興趣,促兒童的身心發展。就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教”與“玩”的課堂模式的構建的方法和策略進行探討,以期與大家分享和交流。
關鍵詞:小學體育;游戲;快樂課堂
一直以來的小學體育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練練隊形、跑幾圈、做做廣播操、自主活動等,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對體育課缺少興趣和激情,不利于學生身心的發展。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爭勝心也強,根據這個特點,“教”和“玩”相結合的模式,符合兒童的特點,實現寓教于樂,可謂“教”和“玩”結合的體育模式,是為兒童量身定做的模式,旨在讓學生在“玩”中掌握體育要領,發展體育技能,提升體育能力,從而利于學生身心素養的提升。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對“教”和“玩”的模式構建的方法和策略問題進行簡單的探討。
一、融入體育游戲,激活體育課堂氛圍
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游戲是“教”和“玩”模式的主要途徑之一。游戲是孩子們的最愛,體育游戲是建立在體育運動之上,通過跑、跳、走等基本動作,起到鍛煉身體、協調身體機能、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為此,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適當融入體育游戲,以游戲激活體育課堂氛圍。
如“籃球”教學的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先開展“我是喬丹”的游戲,游戲的開展,把學生根據班級人數,合理分組,分成10組為佳,每一個組中先選出一個學生參加比賽,參加游戲的學生,每人后退運球,低年級段的游戲,距離可以設置為20 m、中段的設計為30 m、40 m,高年級可以設計為50 m的賽段,要求參加游戲的學生,中途中不得抱球跑,比一比哪個組的“運動員”先運球到終點。這樣的游戲,既有助于學生運球技巧的訓練,也激發學生參與游戲、參與體育的主動性。
再如,教學“隊列練習”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隊列訓練,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開展“聽口令—做動作”的游戲,但是,發出口令的,可以做出相反的動作。如班級學生分成每10人一組,每一個小組的學生站成圓圈,學生1對學生2說“立正”,而自己做出“稍息”的動作;學生2給學生3說“向左轉”,學生2則向右轉……游戲交替進行。這個游戲,既訓練了四面轉法,也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反應速度得到訓練。
游戲是落實“教”和“學”結合的有效手段,游戲也架起“教”和“學”結合的橋梁,營建了寓教于樂的體育課堂模式。
二、創設生活情境,促學生活動中發展技能
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師對動作要領反復講解,然后讓學生反復訓練,如此的講練式體育課堂,學生感到乏味,訓練的積極性也不高。而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促使兒童模仿生活情境中的人或者動物而進行各種各樣的動作,在模仿活動中,發展體育技能,既實現鍛煉滲透,也激發體育訓練的興趣之目的,將“教”和“學”有機結合起來。
如學習“蛙跳”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曲《小青蛙你唱吧跑吧》,孩子們對輕快的歌曲感興趣,跟著歌曲的節奏,自主跳起來。在“障礙跑”的體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和學生一起念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要求兒童邊念兒歌,邊學青蛙跳,并且念到一只青蛙時,跳一下,念到兩只青蛙的“撲通撲通兩聲跳下水”就連續跳兩下……再如“雙腳跳”的訓練時,教師可以呈現河里的荷葉上面,幾只青蛙在跳的畫面,然后啟發學生:你能學會青蛙在荷葉上跳嗎?然后在活動場地上放幾個呼啦圈當荷葉,然后,讓學生從一個呼啦圈跳向另一個呼啦圈,呼啦圈也可以用粉筆在活動場地上畫圓圈……創設的生活情境,利于孩子們進行模仿和開展體育活動,促兒童“玩”中鍛煉、“玩”中發展體育技能。
三、注重課間準備活動,促學生積極參與
一節體育課的主要環節有:熱身環節、主題部分和結束部分。對于“熱身”環節,教師往往局限于上課后,教師點名、組織教學后的一個主要環節,這個環節又以慢跑、做做徒手操等,起到舒展筋骨、為體育活動提供物質基礎的作用。但是,這種熱身活動難以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也抑制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為此,熱身活動也應注重創新和改革,可以從課間活動的開展而進行“熱身”,既活躍課堂,也活躍學生的運動神經,并且課間的“玩”是課堂上“教”“學”“練”的基礎和準備。
例如《武術》的教學前,教師在課間播放歌曲《中華武術魂》《中國功夫》等雄壯的歌曲,促學生產生亢奮的心情,激發學生對武術的欲望;教學“體操”的課前,教師播放一曲歡快的樂曲,如《洗澡歌》《許愿池的希臘少女》《波斯貓》、Time after time等,讓孩子們跟著輕快的舞曲的節拍以舞蹈的形式做體操;在《隊列隊形》的課堂前,組織學生課間自主進行隊列的花樣訓練,課堂上,教師再讓學生展示出來自己的創意,說說隊列的方法方式有哪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間的自主活動,既起到“熱身”作用,營建良好的體育氛圍,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和實施,也促使學生課間的有目的地“玩”,彰顯體育運動的意義,讓學生對體育課堂產生期待。
小學生年齡小、好玩、好動、愛表現等特點,決定了體育教學中,應改變傳統課堂模式,注重體育課堂模式的創新的必然性,應改變簡單教、機械練的被動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游戲、活動等,構建以“玩”為主要形式的體育課堂模式,“教”“學”“練”都突出“玩”的特點,讓學生在“玩”中體驗體育的快樂,學到體育知識,形成快樂體育的健康人格,讓快樂體育的思想滲透到體育教學的始終,真正突出“以人為本”、實現“健康第一”。
參考文獻:
[1]徐宗令.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教”與“玩”的關系[J].神州,2018(14).
[2]張天翊.小學體育教學中“教”與“玩”的有效結合[J].教育界,2018(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