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澤 周思琪 郭婷婷 姚明鈺 嚴興權
關鍵詞:大數據;消費信用;個人信用體系
本文為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網絡消費信貸發展潛力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810223062);通訊作者:董影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0月24日
一個國家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一種強有力的內在動力,這種動力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同既不是資源的富集,也不是區位的優劣,而是消費。消費的發展,完全決定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真諦。消費信用的產生刺激了我國的內在需求,加速了經濟的增長。我國的個人消費信用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當時個人消費信用的發展主要是依靠住房需求,個人消費信用的大部分也是被公眾用來購買房屋,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個人消費信用絕大比例還是用于住房消費。從目前我國個人消費信用的消費模式與規模來看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近5年來,中國個人消費信用市場規模占GDP比重一直維持在美國的1/3左右,上行空間非常大。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16年末我國金融機構的個人消費信貸(不含房貸)規模為5.92萬億元,在GDP中的占比達到了8%。同時,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對消費的刺激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的提升,個人消費信貸規模不斷增長,個人消費信貸占消費支出的比例持續上升,截至2016年底達到19.7%,相較2008年的3.6%,翻了數翻,但仍遠低于美國的29.5%。由此可見,我國個人消費信貸規模增長空間還很大,未來幾年個人消費信用的發展趨勢明朗,規模將越來越大,消費信用市場發展將實現跨越式增長。
(一)消費信用市場增長快而不均。從改革開放后到1997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在一些高檔消費的領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旺盛需求。但因為起步較晚,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余額僅為172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比重僅僅為0.3%。到2007年,經過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余額就增加到超過兩萬億元人民幣,相比于1997年占全部的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翻了40倍,從余額數目來看增長了127倍。由此看出,我國個人消費信用市場發展迅速,勁頭十足。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的個人消費信用發展的品種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從最初的購房到如今的衣食住行,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了涉足。但從分布比例來看,我國住房貸款占消費性貸款之比依舊高達 75%,除去房貸與車貸后居民在其他方面的信貸活動占比遠低于國外平均水平。根據我國央行給出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消費性貸款規模達到15.38萬億元,2015年達到約18.96萬億元,基本維持20%以上的年復合增速。國內居民消費信貸占總的全國信貸的兩成,其中住房貸款占近八成,消費信貸(去除車、房信貸)占比不到一成,遠低于國外成熟市場的比例。從經過網絡大數據的信息整理顯示,從2011年到2017年我國個人消費信用的市場規模逐年擴大,僅6年的時間規模就擴大了3倍多。我國消費金融發展時間較短,目前總量快速上升,消費金融業務幾乎涵蓋了所有個人消費領域,加上互聯網的助力,消費金融業務逐漸多元化拓展并產生創新型金融產品。不過,其業務結構、客戶群體層次等方面雖然具有多元性,但也存在不均衡,目前我國消費金融仍以購房貸款為主,在互聯網金融的帶動下,消費金融逐漸向流通業結合發展,短期消費貸款方面潛力巨大。
從個人消費信用的發展時間來看,我國的市場相對于美國來說還是過于年輕。美國的個人消費信用發展的時間長、模式成熟,有大量的機構涌入個人消費信用行業。除了傳統的商業銀行以外,消費金融公司、政府、非金融機構、信用社等均為消費金融服務提供主體。并且如今美國的個人消費信用已經衍生出多種適應于不同場景、用途的金融產品,相對應的模式也越趨于細致的分化。相對比而言,我國還是主要以商業銀行為主,參與市場的主體相對單一。雖然也有少量的消費金融類公司和近幾年剛剛興起的互聯網公司,但是其占有量還是過于稀少。對比之下,我國的消費信用結構也極為不平衡,從1995年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起步開始,購房方面的信貸一直是這方面的主力支持,從結構來看一直維持在七成以上。而其余的個人消費信貸也主要依附于了信用卡,正是這兩種授信門檻較高的方式占了主導,要么是必須依靠不動產抵押物才能發放貸款的模式,或是需提交門檻較高的信用保證才能獲得理想額度的模式。這就正使得我國的消費信用行業發展受限。但目前趨勢來看,新興互聯網技術在消費信用領域的開始應用,使得這一瓶頸得到突破。
(二)個人消費信用地域分布上發展不平衡。根據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的分組方法,將全國31個省及直轄市分為東、中、西部,并且對不同區域進行大數據的信息獲取,從個人消費信貸、股票交易、區域生產總值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知,東部地區明顯在個人消費信貸和股票交易等方面占比相對較高。由此可見,經濟的高速發展,決定了商業銀行的金融能力要高于其他地區,經濟政策也會更偏向于此。因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使得經濟政策、消費觀念、生產方式都有所不同,從而體現在個人消費信貸方面的占比也存在較大差異。
(三)消費者方面的思想陳舊。我國因為改革開放也才40年的時間,消費者總體的觀念還是相對美國等西方國家落后一些。人們往往認為擁有負債并不是好的行為,“無債一身清”的思想還是更深入人心。我國的儲蓄率也因此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世界的總儲蓄占國內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穩定在20%左右,美國、日本、英國均沒有超過這一水平,而中國近幾年一直都保持在國際水平2.5倍左右。儲蓄率頗高是我國一直以來的問題,想要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就需要國家政策鼓勵我國居民消費。我國以勤儉節約為美德,因此我國的消費者傾向于“有錢再花錢,沒錢不花錢”。但美國人則恰恰相反,他們通常喜歡“先消費、再還款”,追求物質享受的他們更傾向于消費帶給他們的滿足,而不是儲蓄。中國人在工作以后往往就開始計劃購買住房,將僅有的積蓄放在房屋上,或者是通過個人信貸。但美國人更喜歡享受,他們通常會把錢用于旅行或者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務上,這種方式也會加快消費信貸的流轉率,既使得他們的幸福感和愉悅感大大提升,也提高了社會的消費水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根據發布的《2017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顯示,我國的居民消費信貸的客戶偏向于年輕群體,有將近一半的消費者年齡位于18~29歲,可以看出“80后”、“90后”已經成長為現階段消費的主流人群。主要原因是“80后”、“90后”的成長環境比較優越,消費觀念愈趨于國際化,如同美國消費觀念一樣,在沒有足夠的存款情況下,他們也比較傾向于“花明天的錢”來使自己滿足,這也將給我國的消費信用帶來新動力。但其他年齡的階層,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四)消費信用實施過程中失信現象普遍。2018年8月,央行發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756.67億元,環比增長6.35%,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21%。統計歷年數據發現,與2014年的357.64億元相比,信用卡逾期額度已經翻番,與2010年相比,增長接近10倍。
(五)個人征信體系不完善。歐美、日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他們的征信體系比較完善。相對比,我們國家的政府主導模式仍存在很多問題,如征信體系面臨信息標準和共享機制尚未建立、互聯網征信活動易突破法律框架、互聯網征信監管亟待加強等問題。
1、征信主體的權益問題。在我國隱私權尚未被正式確立為一項基本的民事權利,但在歐美國家都已經是一項重要的憲法權利。按照《征信管理條例》規定:“采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在我國的實踐中,一些平臺依托大數據后臺未經征信主體的授權就將個人的信息進行傳播泄露。
目前,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火熱發展,眾多利用大數據征信的互聯網機構紛紛加入征信市場。但每個平臺的正規性難以保證,有部分公司通過黑客、黑渠道獲取數據,使公眾的權益受到嚴重損害,大大擾亂市場秩序。但我國現在對此的懲處力度還不夠,無法起到有效約束,再加上對此類公司的備案制度缺失,增大了征信部門對犯案公司的核查難度。
2、信息共享不暢通。我國的征信機構之間,一般都不對外共享信息資源,這限制了征信行業的發展。一是導致消費者在原有平臺違約后,一旦脫離了原平臺就可以輕易逃脫原來的違約記錄,不利于下一機構對他的個人信用進行判斷;二是容易出現借款人在多個信用進行重復借款,大大增加社會中的潛在風險。我國目前缺乏統一的信息統籌協調機構,信息的跨區域、跨系統調配與交流較為混亂,因此征信標準化建設亟待推進。
3、征信指標的精準問題。因為各個平臺對于信用評分都有自己的算法,根據其自身所處行業領域的數據進行分析,再加上每個行業的平臺數據彼此不共享,最終形成信用評價往往具有片面性,不夠準確。比如,阿里巴巴公司的芝麻信用在我國征信行業很有代表性,其信用評分已被多領域所參考。但它的評分機制主要參考于集團內部所獲取的數據,因此高分用戶往往是經常使用阿里旗下產品的人,而較少使用其旗下淘寶、支付寶等產品的人的評分往往很低。這對于個人信用的評定來說,并不具有全面性。也會有人為使自己的芝麻評分高一點,通過阿里內部體系進行信用刷分,極大地喪失其積分的真實性。
4、征信環境的構建問題。通過《關于印發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的通知》可以看出,我國在信用體制建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建立起了有效的信用懲戒方式。但對于互聯網金融活動范圍所產生的失信問題,尚沒有囊括其中。都是依靠各個平臺自身對失信者進行懲處,但力度明顯不夠,失信成本較低,影響力微弱,無法對失信行為進行有效約束。又因為現在征信行業競爭力較大,征信行業很難主動建立起數據共享平臺,很難綜合地對于征信人進行信用評判。導致因為數據的分散,大大減弱了已有信用評定的真實性、準確性。因此,對于我國征信行業的發展來說,建立互聯網金融下的征信平臺刻不容緩。
良好的市場運行秩序的保障與信用體系的建立息息相關,對信用涉及者的信用狀況進行詳盡的披露,能夠大大地降低潛在的違約風險,對市場的透明運轉有很大作用。
(一)政府作為經濟的宏觀調控者和市場監管者,應當加快有關法律政策的制定推廣,對信用相關信息的收集和資料的運用應該用明文去規定,用法律條文去約束。以此來保護在征信過程中個人合法權益,使征信更為系統、安全。要通過法律途徑將征信體系構建好,使信用中介、金融機構和其他信用信息使用群體建立通暢的信息共享網絡,并且政府應作為共享網絡的監管者。這樣能使信息高度流轉,對消費者的信用狀況在市場中的體現更加全面,極大地約束了違約行為。
(二)對于產生的評級結果來說,信用評級的方法也要在征信過程中建立統計標準,不能一個平臺一個樣,要構建出整體的框架,使得出信用評級結果在整個市場中都能真實地說明征信者的信用狀況,從而使社會上的征信行為形成一個統一的網絡,構建出良好的征信環境。
(三)要正確引導居民的消費觀,引導人們減少對負債的厭惡度。告知大家合理地超前消費和適當的負債并非壞事,漸漸提高人們對消費信用的偏好,引導大家主動去適應消費信貸。通過市場去刺激民眾適度超前消費,提高消費者的積極性,破除原有的傳統消費觀。增強民眾的收入預期,減緩負債產生的心理壓力,使民眾原有的無債消費理念向適度負債過渡。
(四)通過市場也要因地制宜的去對不同地區進行發力,對經濟發展落后緩慢的地區就多些政策引導和提出一些優惠政策,對發展較快的地區就多些運行監管。通過不同的手段,對不同地區的消費信貸進行適當的干預,從而縮小兩者的差距。
(五)在失信問題上,要從道德和法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大大宣揚中華民族明禮誠信的傳統思想,在民眾中樹立信用觀念,提高社會監督力量,建立舉報機制;二是加大對失信人的懲治力度,尤其在互聯網金融中的失信行為要進一步約束,通過信用網絡使失信行為在市場中流轉,加大違約成本。通過以上兩方面來對市場進行約束,對失信行為來起到抑制的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方雪昀.我國互聯網消費信貸的發展現狀與管理對策[J].互聯網金融,2016(2).
[2]董衡一.我國消費信貸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13.
[3]趙紅梅,王志鵬.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征信發展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金融經濟,2016(9).
[4]李真.中國互聯網征信發展與監管問題研究[J].征信,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