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滕戟
摘? ? 要: 成功的詞匯學習需要根據認知理論探討科學的學習方法。具身認知主張身體參與認知,認知語言學因這一主張發展了意向圖式理論、概念隱喻理論、認知語義學等理論,為探究英語詞匯學習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英語學習者應注意分析詞匯中的意象圖式、概念隱喻,使用相應的“具身、多模態、情境化”的詞匯學習方法。
關鍵詞: 詞匯學習? ? 具身認知? ? 認知語言學
詞匯學習是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詞匯是聽、說、讀、寫、譯各種能力的基礎。英語詞匯量不足會妨礙語言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提升:在口語交流中詞匯表達跟不上思維;在聽力理解中難以理解材料內容;在閱讀中經常查字典,會影響閱讀效果和速度;在寫作中詞不達意。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部分英語學習者使用的是離身學習(disembodied learning):除了眼睛和手之外,身體幾乎沒有參與詞匯的理解和產出,這一學習方法不符合認知科學對語言學習規律的研究新發現。認知神經科學和行為學研究發現身體廣泛地參與了語言的理解:身體參與了形象動詞和抽象動詞的理解[1];身體在音位、詞匯、句子和語篇多個層面都影響了語言的理解[2]。此外,身體還參與了語言習得、理解及生成等多環節[3]。學者將身體參與認知過程的情況稱為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并發展了具身認知理論。本文將首先介紹具身認知理論內涵及相關認知語言學理論,再探究基于具身認知的英語詞匯學習方法。
一、具身認知理論內涵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認知系統是一個由神經系統、身體、環境三者交互而成的動態系統,不僅局限于封閉的大腦[4]。因此,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身體體驗性及大腦、身體和環境三者的交互性,之所以強調體驗性是因為身體對認知有重要作用。Varela等認為“認知依賴于具有感知運動的身體體驗”[5]。之所以強調交互性是因為大腦難以獨立于身體和環境而單獨進行認知加工。Varela等認為“具有感知運動能力的身體蘊含在廣闊的生物、心理和文化情境之中”[5]。
李其維認為具身認知是“認知革命”[6],李炳全、張旭東認為具身認知科學是對傳統認知科學的突破[7]。傳統認知堅持身心二元論,認為認知是大腦中抽象的符號運算。而具身認知信奉身心一元論,認為身體感覺運動信息能直接儲存并用于新的認知任務[8]。具身認知理論對語言學研究有重要啟示,是認知語言學理論的重要基礎。
二、相關的認知語言學理論
認知語言學的意向圖式理論體現了身體體驗在語言中的重要作用。Johnson認為人的感知覺體驗來自身體與外界的交互,而反復出現的感知覺體驗有助于意向圖式的生成[9]。意向圖式是人類概念體系的基礎,能生成更具體的和更抽象的概念。Evans & Green用“力圖式”解釋了英語情態動詞的不同情態意義:“must”對應“強制圖式”,“can”對應“解除障礙圖式”[10]。
Lakoff & Johnson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以解釋人類如何利用具體的、與身體體驗有關的概念生成抽象的概念[11]。該理論指出隱喻的形成是因為人們將某一具體的概念域與另一個抽象的概念域建立習慣性鏈接,其中具體的、與身體體驗相關的域叫做源域,抽象的域叫做目標域。該理論認為隱喻根植于人與世界互動體驗中,是人類的思維方式[11]。Evans & Green用“辯論就是旅程”的概念隱喻解釋了一系列與“辯論、爭論”有關的英語表述。句子“I got lost in the argument.”與“He failed to reach the conclusion.”中的斜體詞都以“身體旅行”體驗為源域,投射到“辯論”這一目標域后再與相關詞匯搭配[10]。
Glenberg & Kaschak提出語言符號是“模態的、非任意的”[12]。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符號具有象似性,即語言語法結構映照了人類行為體驗[10]。例如,“The table is above the dog.”的可接受程度低,因為人參與該場景時會注意體積更小、更具移動性的“狗”,而不是“桌子”。故相應場景的可接受表達為:“The dog is under the desk.”這一語言結構與人類視覺特征有關,與人與世界的互動方式有關。
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語義、語用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強調語境和百科知識的重要性。Evans & Green舉例說明了百科知識如何幫助理解英語介詞in的不同空間關系。在“The kitten is in the box.”中in有“封閉式包含”之義,在“The flower is in the vase.”中in有“部分在瓶中,部分在瓶外”的意思。這是因為關于花瓶、盒子等物件的百科知識對理解語言有重要作用[10]。與之類似,疑問句到底表達的是疑問義還是請求義或是質疑義,與語境有很大關系。
認知語言學理論對語義如何產生和擴展、語言符號是什么形態、對語言如何產生語用意義的觀點與具身認知理論一脈相承。對探討英語詞匯的有效學習方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基于具身認知的英語詞匯學習方法
1.挖掘詞匯中的意象圖式,發掘詞義的身體經驗理據。
根據意向圖式理論,意向圖式是一類特殊的概念,先于其他概念而生,是生成其他概念的基礎[10]。許多英語詞匯和短語都蘊含了意向圖式,例如表權力的“superordinate vs. subordinate”、表情緒的“She is high. vs. She is low.”、表程度的“overestimate vs. underestimate”等都蘊含了“上-下”圖式。“上”對應“權力更大、情緒積極、程度更強”等義,“下”對應“權力更小、情緒消極、程度更弱”等義。這與權力人與非權力人的座位高低、情緒表現人的身姿、將物體傾倒進容器等身體體驗相關。在詞匯學習中如果學習者懂得挖掘英語詞匯中的意向圖式,找到詞匯表達與身體體驗的關聯,那么更易理解語言為什么如此表征相關概念,有利于學習者理解詞匯意義,觸類旁通。
2.分析詞組表達的概念隱喻基礎,豐富相關概念域的系統。
在詞匯學習中應注意分析一個概念域中的相關概念如何與另一概念域中的相關概念建立系統聯系。根據概念隱喻理論,目標域的概念是由源域概念系統投射而來的[11]。因此,目標域的相關詞組都是以對應源域概念為基礎的,可以據此建立目標域的意義系統。例如,Lakoff & Johnson列舉了英語中以“論證就是建筑物”為概念隱喻的例句[11],這里轉引列為(1)-(4)。例句中斜體詞的使用都是源于“建筑物”這一個概念源域。Evans & Green列舉了英語中以“論證、辯論就是戰爭”為概念隱喻的例句[10],這里轉引列為(5)-(6)。例句中斜體詞的使用都是源于“戰爭”這一個概念源域。初學“argument”的學習者如果知道相關概念源域,更易快速掌握相關搭配表達,從而完善關于“argument”這一概念域的系統,提高詞匯學習效率。
(1)The argument is shaky. (該論證搖搖欲墜。)
(2)We need some more facts or the argument will fall apart. (我們需要更多事實,否則論證將會坍塌。)
(3)You need to construct a strong argument for that. (你需要為此建造一個強有力的論證。)
(4)The argument collapsed. (這一論證崩塌了。)
(5)He won the argument. (他贏得了這次辯論。)
(6)I couldnt defend that point. (我守衛不了這個論點了。)
3.多模態化學習,拓展詞匯儲存和通達通道。
根據具身認知理論,語言加工的形式不是抽象的符號的運算,而是來自感知覺的模態信息[12]。來自不同感知覺通道的信息都能被認知系統加工、儲存、通達、提取。增加詞匯呈現模態有利于擴展通道,提高儲存和通達效率。詞匯學習者應該改掉相應的“離身、單模態”學習模式:坐在座位上查、記、背;培養“具身、多模態”的學習模式: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和前庭系統來聽讀音、讀例句、看相應圖片或視頻甚至動態模擬詞匯使用場景。當下許多英語詞匯學習移動客戶端配有多模態學習材料,除了有詞匯的詞義解析外,還有例句、音頻和相應使用場景的圖片甚至視頻。一些學校機構建設的詞匯學習在線課程、微課慕課等為多模態學習提供了途徑,學習者相應地調整學習方法。
4.構建詞匯使用的情境,了解詞匯結構語用功能。
根據認知語言學理論,百科知識和語境在認知中有重要作用,不應被排除在語言知識外。學習者應變“脫境學習”為“情境學習”。詞匯學習途徑是多樣的,除了記憶專門的詞匯書外還應增加詞匯學習使用情境。英語有諸多非組構性表達、習語,這些詞匯的意義不等于組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疊加,往往帶有特殊的含義并在特殊語境中使用,在閱讀文章、影視作品中碰到類似表達時學習者可以利用百科知識推斷語義、利用語境推測其語用功能;在口語練習、情境表演中使用這些表達,從而掃除語言使用障礙。
四、結語
具身認知主張身體參與認知。強調的身體體驗性和大腦、身體、環境三者交互性對人們認識語言如何表征和習得有重要啟示作用,認知語言學因突出了身體在語言認知中的地位而發展了多個相應理論。意向圖式理論對于理解詞匯為何如此表征概念有重要作用;概念隱喻理論有利于掌握詞義拓展;語言多模態和象似性解釋了詞匯如何表征、記憶、提取;認知語義學對百科知識和情境的強調對詞匯學習者養成“情境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英語學習者應注意挖掘詞匯中的意象圖式,分析詞組表達的概念隱喻,使用相應的“具身的、多模態的、情境化的”詞匯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蘇得權,葉浩生.大腦理解語言還是身體理解語言—具身認知視角下的語義理解[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6):189-194.
[2]曲方炳,殷融,鐘元,葉浩生.語言理解中的動作知覺:基于具身認知的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2012(6):834-842.
[3]管群.行動為基礎的語言觀及其對語言學習機制的詮釋:一個有關語言習得、理解以及生成的理論[J].山東外語教學,2014(2):39-46.
[4]Gelder T.. What Might Cognition Be, If Not Computation?[J].Philosophy,1995(7):345-381.
[5]Varela, F., Thompson,E. & Rosch, E.. 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M]. Cambridge: MIT Press,1991:172-173.
[6]李其維.“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J].心理學報,2008(12):1306-1327.
[7]李炳全,張旭東.具身認知科學對傳統認知科學的元理論突破[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16-123.
[8]Barsalou, L. W.. Grounded Cognit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8(59):617-645.
[9]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40-48.
[10]Evans,V.,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180-190,299,197,112-113.
[1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13-34;46.
[12]Glenberg, A. & Kaschak, M.. Grounding Language in Action[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9):558-565.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基于具身認知的英語詞匯學習研究”(項目編號:16C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