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墨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經貿學院,上海 20000)
“看病難,看病貴”是我國醫療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因此得到國家和政府部門的重點關注。醫療服務是重要的改革內容,其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以及醫療企業的壟斷是導致醫療服務實施價格管制的原因。醫療服務作為服務的一種,通過特定的醫療方面的原理和技術來保證人們在保健、衛生、健康等方面需要。醫療產出在某種程度上能使民眾達到對醫療服務價值的需求,這是物質上的“服務”;而滿足患者的信任感、依賴感則是源于醫院的聲譽、服務質量等精神上的“服務”。患者到醫療服務機構就醫是為了擺脫疾病的困擾,保持健康的身體,這也是他們接受醫療服務的原因和核心,所以醫療服務與患者的聯系密不可分,過度醫療和誘導性供給的現象依然存在。
在當前的醫療保障制度下,醫保在中國的覆蓋面并不廣泛,部分城市中百分之七十的弱勢群體和農村人口沒有享受到合理的醫療保障,這部分人群由于收入不多,雖然生了病,也沒有足夠的錢來治病,就算治好了病,也會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就算是在城鎮,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得到應有的醫療保障,其中包括大部分兒童和老人。只有就業人群和滿足條件的退休人員可以享受到。醫療保障難以普及導致社會的負面效應,從而阻礙經濟的發展。
我國進行了多次醫療體制改革,雖然以市場化的經濟運作手段一定程度上能夠合理地分配市場資源,增加經濟效用,但會使醫療資源的分配失衡。之所以把醫院等機構直接推到市場走市場化路線,是因為政府對自身定位不準確。單純地針對大型醫院進行改革而忽略小型醫院的改革是產生醫療服務兩極化的原因。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讓政府對醫療保健行業的監督職能有所下降,忽視了對公共物品的管理。政府對醫療部門視同為一般的企業來進行管理,這是用市場化的手段來革新醫療行業。
在醫療革新的進程中,大部分的支持者認為,醫院應該形成市場的主體,在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律規范的框架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某種程度上把醫院比作了營利性公司,削弱了它們保障大眾健康的基本義務而開展以營利性服務為目的。這種定性上的偏差導致了醫院要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從而使醫療服務費用增加,最終導致民眾的負擔增加。改革初期采用了財政體系的革新,讓地方政府負擔醫療行業的開支,但由于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使不發達地區的政府被迫把醫院當成營利性企業來對待,加快營利性發展的步伐,顯然這種做法存在弊端。
過度治療本質上是一種醫療行為或過程,因為各種緣由,讓其超出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實際需要。比如國內常見的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檢查項目的過度復雜化、“大處方”等等。本質上還是因為作為醫院的供給方存在著誘導性需求,但這的確是一個日趨嚴重的現狀。有學者經過研究后認為,這種需求產生的服務費用很可能占到衛生總費用的兩成以上,其中在有關多余藥品的開銷上,也占到了衛生總資源的一成以上。盡管過度治療采取了額外的治療開支,但它并沒取得應有的成效,實際上還是屬于一種需要被制止的負面現象。
誘導需求和過度醫療始終存在而且難以被完全消滅跟醫療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有關。從醫院的角度來講,醫院是特殊的服務業,加上政府對公立醫院實行自負盈虧的政策,自然而然存在著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舉例來說,如果是患了普通的感冒,注射抗生素和其他點滴實際上不是必須的,甚至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許多醫生往往不會關注這些就給患者注射上,這便增加了患者在醫療項目上的花費。此外,作為醫生出于對專業的進步而使用新藥或采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同樣增加患者的開支。
從患者的角度來說,醫生在獲得信息的能力上顯然處于強勢地位,醫生在權利保障下對患者進行誘導,患者想與之對抗也顯得無能為力。大多醫療消費者缺乏醫療方面的知識,不知曉某些檢查本身存在隱患,不清楚自己患病的原理以及正確的應對方式,認為只要是貴的就一定是好的。再基于本身對病情的堪憂和急于康復的心理,要求醫生用好藥,做各種檢查。也有一些醫療消費者會盲目聽從醫療廣告或傳聞,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主動找尋高端昂貴的治療方案,這也會促進了過度醫療的生長。
由于過度醫療的存在,政府采用醫療價格管制來遏制過度醫療現象。醫療服務價格控制是政府在醫院內主要控制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價格水平和價格結構的行為,以防止醫療服務提供者牟取暴利,危害公共利益。
政府實行價格管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過度醫療的產生。在醫療服務的過程中產生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尤為突出,如果是高新技術的醫療服務還會加劇這種現象。信息不對稱導致了服務誘導需求,而服務誘導需求又導致了過度醫療。在這種情況下,供給方的醫生和需求方的患者達成合情合理的醫療價格幾乎是不可能的,市場調節機制在這種情況下的作用也微乎其微。正因如此,政府部門才會有的放矢的采用特殊方案來遏制醫療服務價格,這就是價格管制。另一方面,因為醫療服務缺乏需求價格彈性和相當的市場勢力,導致了醫療服務機構在醫療市場上具有壟斷性,從而賦予醫生特殊的定價權利,社會服務的無謂損失也會因為這種定價而產生,政府會因此而實施價格管制來實現社會效益較大化。
國家從2009年進行了“新醫改”的頒布,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多次醫療衛生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藥品價格的不斷更新和改革。在此之前,政府對過度醫療的管制是采用最高零售限價的方式,這種方式在2000年的時候被確立下來。總的來說,這種管理方法與同期的健康、醫療保險制度和藥品市場的發展相適應。它對促進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進步,控制藥品價格的不合理上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顧名思義,政府對藥品的價格上限進行了規定,使其低于市場的均衡價格,一定程度上延緩價格的持續不斷上漲。
(圖 1)
由圖1可見,假定藥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分別為Pe和Qe,此時政府采取了最高零售限價策略,將藥品的最高價格限制到P0,很明顯此時的供給量小于需求量,價格也低于均衡價格,產生了藥品的短缺量為Q1和Q2,長期推測來看,市場可能會發生供不應求的狀況。
然而,隨著醫療改革的逐步深入,相對應的機構和機制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雖然這種管理方法可以“控制價格高度,防止通貨膨脹”,但其負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所以,通過不斷吸取和糾正各方的建議,以“放管結合”為中心,政府管控的許多藥品定價都被放開,建立以醫保支付和藥品購買為中心的藥品價格制度。在取消藥品政府定價的同時,印發了加強藥品市場價格行為監管的通知,配套開展藥品價格大檢查,整改藥品價格改革中滋擾市場價格秩序的行為,同時確保藥物供應的數量和質量,藥品的經營者自由制定適合市場供求和自身成本的價格,以確保獲得相應的利潤。同時恢復和增加一些特定的低價藥、常用藥的制造和供給。
(圖 2)
由圖2可知,在我國“十二五”期間,中國醫藥工業的銷售收入逐年增加,增長率逐漸降低和平穩。從2010年到2016年的銷售收入依次為 11999、15126、18194、21513、24394、26703 和 29463 億元,增長率為別為26%、20%、18%、13%、9%,由此可見,醫療改革確實具有一定的效果,它減緩了醫藥業收入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負擔。
雖然國家出臺了相應的價格監管來抵制過度醫療,但也無法完全消除信息不對稱和不充分的現象。由政府專門進行的價格管制還是無法達到最佳狀態,再加上長期形成的“以藥養醫”的制度,始終無法消除過度醫療的現象。舉例來說,如果一名患者得的是一般流感,最優的治療方法就是在自己的支付意愿p元內,不接受任何治療。假設此時政府沒有對醫療價格實施管制,那么醫生就會直接收取它p元的看病費用,并建議他回去充分休息,喝點姜湯即可;假如存在價格管制,醫院不能收取超過x元的檢查費(x<p),僅僅x元的檢查費不足以維持醫院的經營,醫院會因此而出現倒閉的情況,所以醫院還會給患者開y元的藥品(x+y=p),而這些藥品是患者不必要的,但醫院可以利用y元的醫藥費和x元的檢查費來獲得利潤,從而支持醫院的生存和發展。由此可見政府定價并沒有完全消除,甚至還產生了過度用藥的現象。
綜上所述,中國醫療市場的現實狀況表明,過度醫療很難完全消除,政府的價格管制也不能完全起到積極的作用,甚至會產生新的困擾。政府應該從極度依靠政治手段的治理方式轉變為靈活有效地運用市場手段的治理方式,把握好市場機制,改革傳統的醫療支付手段。醫院應從加強醫生思想道德建設做起,貫徹好物價法規,公開醫療服務收費政策,完善醫療服務收費管理制度,以誠信至上,為自身以及所在的醫院樹立好良好的風氣。同時加強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過度醫療導致的過度收費和醫藥資源過度浪費的現象,杜絕負面情況發生,過度醫療治理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