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榮 陸貴翊 邵 穎
(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世界資源研究所發布了2013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最新的排放數據,全球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穩定,而中國該年仍以4.3%的速度增加,自2007年中國成為世界碳排放量第一大國以來,碳排放量一直處于增長狀態。1998年,中國政府簽訂了《京都協定書》,就意味著我國在應對世界溫室效應肩負著國際重任,自“十二五”提出以來,我國堅持走持續發展的道路,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本文將從碳稅效應方面系統論述我國征收碳稅的理論依據及合理性,進而結合我國國情對我國利用碳稅手段促進減排提出系列可行性建議。
西方許多發達國家(例如荷蘭、丹麥等)已從上個世紀開始征收碳稅,刺激企業節約能源并尋求能源替代,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效。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也在積極尋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道路,但屆時我國還未采取以價格為導向的碳稅征收的措施,而是采取了以數量為導向的碳交易舉措,將市場的決定作用與政府調控相結合,從我國第一個碳交易所(深圳碳交易所)建立以來,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正式批準有上海、北京、深圳、天津、湖北、重慶、廣州七個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16年3月9日,七個試點碳市場的碳配額累計交易量約為4,854萬噸,成交額達13.8億元人民幣,其中,湖北交易最為活躍,市場份額居全國首位,詳見圖1:

圖1 2016年三月全國七個試點碳市場的碳配額成交額
雖然碳交易市場已顯見成效,但是碳交易市場體系的構建以及市場的監管等需要過多的資金投入,使得碳交易的成本提高。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國家部委有關人士披露,我國2020年以后擬開征碳稅,指出2016年到2020年為全國碳市場第一階段,參與企業范圍涵蓋各個行業,到2020年以后即全國碳市場的第二階段,該階段為完善和拓展階段,通過配額和碳稅共同發揮作用,對達到一定碳額限制的企業征收碳稅。
二氧化碳排放作為全球化的公共產品,由于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非付費者沒有排除在外或將其排除在外的成本高,搭便車現象依然存在,即不承擔成本仍然可以受益。導致市場上的公共產品的價格低于均衡價格,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這時政府為保持社會穩定,就會用稅收收入來生產或購買該公共產品。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資金來自政府收入,碳稅的稅收收入不僅降低能源耗費數量,而且同時可以為政府提供環境這一公共產品提供資金。
在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征稅的情況下,企業不負擔污染和破壞環境的社會成本,這樣會導致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破壞。從福利經濟學分析,碳排放具有負的外部效應,對碳排放超標的企業征收碳稅,碳稅實質上是一種“庇古稅”,企業對環境造成了破壞,但未承擔相應的成本,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社會福利損失(XM=SMC-PMC),產生了額外的社會成本,庇古提出對負的外部效應征收稅費,對正的外部效應給予補貼,碳稅設立的依據來源于此。為了彌補社會福利損失,使成本內部化,政府對碳排放超標企業征收碳稅,額外的生產成本由污染者承擔。
中國政府認識到碳稅對經濟起到的積極效用,并且正在積極探索促進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的道路。
經濟發展一般指經濟總量增加以及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中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存在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即對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過大,中國產出及消耗占世界主要資源的比重越來越高。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燃煤、石油下游的汽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占總的能源消費比重居高不下,詳見表1。在我國經濟進入無通脹增長狀態階段,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量已經下降到產出一萬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消耗1.35噸標準煤,這與20年前要消耗10.623噸標準煤相比,進步十分顯著的,單位能耗遞減速度逐漸放緩。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環境污染狀況卻不容樂觀,有調查指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仍有7個位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
碳稅的征收是以化石燃料的含碳量為依據,勢必會提高化石能源的價格,同時意味著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促進企業實施節能減排的措施,合理的碳稅稅率會促進企業對清潔技術和新能源開發的投資,企業對資本的投入增加,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Q=A·L^α·K^β(Q為產量;L和K為勞動和資本的投入量;A、α、β為三個參數),在國家對清潔技術、新能源開發的獎勵機制下,β增大,若假設初始時α+β=1,此時α+β>1,規模報酬遞增,說明碳稅對產業結構優化及經濟效益的增加均有積極作用。

表1 2006~2016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及構成
碳關稅指的是針對高耗能產品而特別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征收對象主要集中在碳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鋼鐵、鋁、水泥和玻璃制品等產品。
觀察組135例中,3例出現發熱,1例出現惡心,2例出現腹瀉,1例出現硬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9%;對照組135例中,6例出現發熱,3例出現惡心,4例出現腹瀉,1例出現硬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3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碳關稅作為新型的綠色貿易壁壘,其實質是:以保護環境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歐盟是我國高碳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再加上我國的對外依存度偏高,征收碳關稅必然會提高我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價格,因此會極大抑制我國高碳產品的出口量,更會加大我國經濟發展的難度。針對這一嚴峻問題,國內先征收碳稅或許是個優良方案。WTO表明雙重征收碳關稅違反了WTO協議。因此,如果我國國內率先征收碳稅,其他國家就不能征收碳關稅。與其讓其他國家受益,不如我國政府先獲益,再利用其所得對企業進行補貼。國內征收碳稅會迫使國內企業減少碳排放,最終實現節能減排以繞開國際貿易壁壘。
在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的我國,環境問題作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社會中日益突出。在結合我國國情與外來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并完善環境稅收制度,運用稅收手段更好地保護環境和資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以硫稅、碳稅、氮稅等環境稅稅種為核心的綠色稅收制度早已成為大多數發達國家治理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而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僅有資源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綜合性稅種,尚缺乏獨立的、專門性的環境保護相關的稅種,成熟的環境稅收制度尚未建立起來,稅收手段所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環境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碳稅是環境稅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征碳稅,不僅可以提升稅收對于二氧化碳減排的調控水平,也對我國環境稅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一個獨立、專門的稅種,碳稅可以配合其他環境稅種的開征,填補環境稅的空缺,在我國建立起環境稅收制度的框架。除此之外,通過開征碳稅,還能夠完善和優化整個稅制結構,對稅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于許多發達國家的碳排放多屬奢侈排放,我國的碳排放多屬生存排放和發展排放,而且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就決定了我國將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碳排放需求維持較高水平,故碳排放呈現出“剛性需求”,征稅對象將覆蓋我國大部分高耗能企業,影響重大。征收碳稅將會提高生產成本,社會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均衡產量下降,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會導致物價上漲,造成通貨膨脹,破壞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
碳稅屬于間接稅,企業在為確保自身利益的基礎上,將稅賦轉嫁給消費者,大部分相關產品都屬于生活必需品,對低收入消費者來說,這部分消費支出占總收入大部分比重,加重了其生活負擔,而對高收入消費者來說,這類消費占比小,從而征收碳稅會進一步加具社會收入分配不均,影響社會穩定。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并且現階段正在進行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改革,這一結構在一定時期內是無法改變的。而碳稅主要是對碳排放量較大的煤、鋼鐵等生產出來的產品征稅。因此,碳稅的征收會造成經濟的波動,勢必會阻礙我國經濟結構的轉變。
碳稅是一種通過設定價格杠桿來間接完成的稅收制度,極其看重控制排放和經濟發展兩方面的平衡,因此需要政府相關機構積極主動地根據市場反應來不斷調整稅率。碳稅制度是先易后難,而設限交易制度則是先難后易。這是碳稅的一大難點,財政部科學研究所碳稅課題組在推行碳稅的同時,也沒有針對如何解決碳稅稅率機制給出明確的回答,只是粗略地表示要協同國內外相關機構設立靈活變動的稅率調整機制。
基于在我國征收碳稅的合理性研究,結合我國開征碳稅面臨的問題,我們從多方考慮,趨利避害,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在開征碳稅的初始階段,實行較低的碳稅稅率,最大程度地降低征收碳稅對企業生產積極性的打擊程度,在該稅率基礎上,根據該階段取得的減排效果,再逐步調整稅率。
國家對企業提供專項資貼,構建監督體系,保證補貼用于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技術研發,避免企業將該補貼用于彌補成本差額,從本質上將削減開征碳稅的效果,企業再次擴大生產,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出現反彈。
政府應及時建立和完善稅收減免與返還制度。對我國能源密集型行業的企業征收碳關稅必將增加這類企業的成本,削減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保護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政府應該在節能減排的目標下采取一定的稅收減免與返還政策,對節能減排效果顯著的企業給予一定的優惠與獎勵。
稅收中性的原則,即在開征碳稅的同時,降低所得稅等其他稅種的收入,從而使稅收總收入相對保持不變。通過稅收收入中性原則,從而減少征稅的福利成本,減少對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這種取得環境效應和收入分配效應的結果也被稱之為雙重紅利。因此,我國在開征碳稅時可以結合稅制結構的調整,按照有增有減的稅制改革方案,以其他稅種改革所形成的稅負空間為限度來開征碳稅。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其中又以二氧化碳為最,減少碳排放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識。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大國之一,是降低碳排放的“主戰場”,在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征收碳稅被看作是最有效的減排措施之一,我們可以看到其優越性,但同時出現的降低企業生產積極性和加劇社會收入分配不均等問題,可以通過調整稅率、提供專項資助等措施解決,且我國現階段實行碳交易,為開征碳稅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