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蘭祥 羅甜甜 張 好 謝曉東 李佳穎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0)
進入21世紀以來,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三農”工作的實踐始終在不斷地深化和探索。為了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已對“三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引領,提出了要堅持農村農業的優先發展,以鄉村振興戰略統領未來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農村發展,是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1],體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動“三農”工作方面,做到了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齊頭并進。
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與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同步發展。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互聯網已經開始并逐層深入到我國傳統經濟發展中。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2],“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帶動了各行各業新一輪的快速發展。但就目前我國實際情況來看,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3]。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促進互聯網助農幫農,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是目前農村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我們對國內的相關文獻做了一個綜述,研究相關學者對互聯網助農幫農現狀的分析以及提供的解決對策。蔣融(2015)認為,當前我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它在各農業細分領域中發揮的作用還相對有限,但是,它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明顯促進作用還是有目共睹的[4]。趙大鵬(2016)提出,互聯網+農業在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創新農業企業商業運營模式、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智能化程度等方面有著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不可比擬的優勢[5]。黃潔(2018)認為,目前,中國農業互聯網網站在尋找各自的突破過程中,主要呈現出農業咨詢數據類、農產品電商類、農業信息媒體類、導航類等四類發展類型[6]。吳秋紅(2016)提出目前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質量快速提升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能力明顯增強[7]是當前互聯網農業發展兩大現狀。胡曉明(2017)在對互聯網技術與現代化農業的結合研究中指出,互聯網加農業是一個新時代的農業發展目標,也是農業發展的新變革[8]。在互聯網農業現狀的表述中,各學者都有明顯地提到互聯網農業現階段的發展趨勢很好,并且已經在現階段表現出了很大的發展前景,對于農村農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各學者卻沒有指出互聯網對農業發展促進作用的具體表現,皆是籠統地表述,并沒有對于這些具象的方面有深入地探討。
誠然,互聯網農業在現階段的發展正如上述所言,十分良好。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當然也會有一些突出的問題阻礙其蓬勃的發展。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吳絮穎(2016)認為,在于大多數農民欠缺互聯網思維意識,缺少“互聯網+”現代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目前,我國高校對互聯網及農業的交叉學科鮮有涉及,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傳統農業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進程[9]。此外,陳坡(2016)提出,農業“互聯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以及發展現代農業還存在很多制約這兩點[10]。而陳紹林(2015)認為當前互聯網農業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有缺乏完善的信息平臺、農業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質量不高、從事互聯網農業的工作人員素質較低等[11]。李亮亮(2018)提出,當前“互聯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互聯網+農業”發展缺少頂層規劃,發展需要的網絡環境硬件建設不夠全面,專業人才缺乏等[12]。李宏暢(2017)認為,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三點,分別為:農村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比較落后、農村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導致農民積極性不高以及“互聯網+農業”的相關配套服務發展滯后[13]。陳家伍(2017)提出,“互聯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有頂層設計不完善、農業復合型人才缺乏、農業互聯網信息平臺建設不完善不協同等[14]。在這些學者看來,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明顯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專業人才匱乏,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等問題,這些也是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突出的問題。但是,除了這些明顯的問題外,互聯網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其他的問題,這些問題雖不突出,但也能夠成為互聯網農業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
找到了問題,我們下一步要做的自然是解決問題。而對于這些解決問題的對策研究也是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的地方。其中,王芳(2018)認為,要深入推進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暢通物流渠道,依靠政府力量完善“最后一公里”網絡建設,網絡費用、村級服務站實行補貼;要抓緊實施農業大數據工程,要大力提升農業信息服務,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15]。張少允(2018)提出,政府應積極培訓農戶電子商務的使用技巧,吸引農戶發展電子商務,并且政府需要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由龍頭企業引導農戶產銷一體化經營[16]。唐義軍(2018)認為系統培訓互聯網系統應用主體,提高其所采集、錄入數據的準確度,確保互聯網農業平臺系統正常運轉和養護[17]。杜加永(2018)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要重視對農民互聯網思維的培養,使其擺脫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政府部門要對農民進行宣傳和培訓,培育出具有現代化思維的新型農民。另外,要向農民傳授互聯網技術,使農民能夠掌握相關技術,提高互聯網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18]。王策,李婧涵,潘柏睿認為,我國很大一部分農村地區還屬于欠發達的區域,因此要通過鼓勵農村建設網絡的方式,給農村輸入大量的信息,讓他們看到農村以外的區域發展狀況,了解現在城里人的生活現狀,打開思路。另外還需制定合理的互聯網終端的價格,加大寬帶的宣傳力度[19]。不難看出,對于這些突出的解決,大多數的學者將目光放在了政府部門政策的實施以及農民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方面。也有少部分人提到了基礎設施的完善等方面。這些對策固然很有針對性,也可以看出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這些對策中,往往忽略了思想方面的建設。這一方面雖不起眼,但是加強農民自身思想方面的建設對于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忽略的。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當今階段我國對于互聯網農業的關注雖然越來越多,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方面還有很多。在當前黨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互聯網農業雖然發展趨勢良好,但是還存在資金、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制約。同時針對這些問題大多數的學者專家也提出了針對性地對策。在本次的調研中,我們除了調查這些大的問題,還旨在發掘互聯網農業實際發展過程中不被人重視的小問題,并對此給出相應的對策。同時,我們還將從農民的思想方面入手,對互聯網農業的建設給出不一樣的對策,促進其快速發展。
互聯網農業將互聯網技術于農業生產,加工,與銷售等相結合,深度滲入到農業之中,實現現代互聯網科技與傳統農業的完美交融。互聯網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實現資源的連接,將農業所需一切相關資源進行重組和整合,極大地推進農業的發展進程。
近幾年,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如火如荼,“互聯網+”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農村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提高。從近年來的相關數據來看,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盡管還有很多不足,但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也能從問卷和訪談結果中充分認識到該現象。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反映互聯網發展成效的同時也為互聯網買賣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調研中,我們不難發現,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蔓延向我們展現了互聯網在農村的基礎建設得到了迅猛發展。另外,從問卷結果來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前景承載了大部分人的期待,農戶對互聯網農業的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被支持和擁護也是其現階段和將來發展的重要推進因素。
但同時,我們看到,即使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大有改善,但是對于部分地區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另外,問卷結果表示不少人希望政府加大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來緩解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瓶頸,如人才的缺失,經濟的匱乏等。農村地區的自身情況所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老齡化嚴重,受教育水平低等問題給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帶來了重重阻礙。總之,由于政策的不全面,農村經濟情況的復雜性,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也正受到多方面的制約,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根據CNNIC的《2018年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知,截至2018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11億,占整體網民的26.3%,較2017年末增加204萬人,增幅為1.0%,農村的網購人數增多,首先表明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獲得了顯著改善,手機普及率的提高,讓農村居民用得起手機,更方便“觸網”,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具備了網民的規模基礎,傳統農業擁有了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網民基礎,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圖1 2013-2018年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及互聯網普及率(單位:億人,%)
隨著“互聯網+”發展環境的優化,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新業態蓬勃興起。農業農村部在14個省市開展了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探索鮮活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等電商模式,在428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電商精準扶貧試點。2017年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已累計支持了756個縣,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25萬億元,農產品電商正邁向3000億元大關,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互聯網+農業”支撐條件明顯改善。2017年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帶的比例達到了96%,而光網改造則看作是踐行國家“寬帶中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要路徑,將為當地農業電商發展注入更加強大的活力。每百戶農民手機擁有量超過300部。自2015年起連續三年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把智能手機打造成為農民的“新農具”。
圖2 蒙城縣農戶擁有寬帶與智能手機或電腦的情況
在我們的調研中也發現,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即使是在偏僻的農村鄉鎮地區,互聯網也有了一定的普及。圖2反映了蒙城縣農戶擁有寬帶與智能手機或電腦的情況,由此發現,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98%的家庭都擁有智能手機或電腦,這說明互聯網+農業技術的推廣有一定的渠道并且可以實現,由此可見,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中所遇到的阻力相對來說會小一點。
在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前景光明。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工具,與傳統產業融合,給后者轉型升級帶來強大的助推力,這在安徽農業的互聯網轉型和發展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隨著電子商務在鄉村的普及和發展,農民找到了新的致富路,提高了收入水平。因互聯網農業受益的農戶在近幾年增加的比率大大攀升。通過調查問卷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農戶對發展互聯網農業持支持態度,這在蒙城縣發展互聯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少部分選擇不確定是因為不太了解,這一部分也可以成為發展互聯網農業的潛在對象。這說明在蒙城縣,互聯網+農業的擁護和支持者不在少數,互聯網+農業的前景也被大多數人看好。
圖3 農戶對互聯網農業的態度
在互聯網助農幫農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現階段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并且現今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也帶動了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經濟觀念的逐步轉變、技術人才的大力培養。但目前縱觀全局,在城市和農村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對比下,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程度遠不及城市。
表1 農戶對互聯網農業的了解程度
互聯網+農業的宣傳力度不夠從數據來看,被調查者中聽過互聯網+農業并且很了解的人占比23%,這說明政府對于互聯網+農業所出臺的政策對于蒙城縣人們有一定的影響力。聽過互聯網+農業但是不太了解的人占比68%,這說明政府的宣傳力度在某些方面不到位,人們沒有將互聯網農業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在收集的數據中顯示,91%的調研對象都聽說過互聯網+農業,可見其有一定的普及力度,但也有68%的調研對象表示只是聽過,但并不太了解。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蒙城縣城的網絡普及程度很可觀,但是在縣城以外,尤其是偏遠的村莊,人們消息閉塞,幾乎無法接觸網絡。這說明,近年來,網絡的普及程度雖然有了很大的提升,農村寬帶網絡的普及程度也達到了近百分之百,但是在一些偏遠的村莊,環境惡劣的貧困地區,網絡還未得到普及,人們還處于傳統的生活和消費當中,與互聯網的聯系少之又少。在這些地區,互聯網對于農業和農民的幫助幾乎為零。
除了互聯網的普及程度問題,各方支持力度不足也是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一個阻礙之一。在將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的農業相結合的過程中,存在著多方阻力,諸如缺乏發展經費,缺乏高素質人才,科技發展程度不夠,信息交流不夠頻繁。我們在蒙城對目前互聯網農業發展存在的阻力進行了調查,并整理出結果如圖5,由此可見,互聯網發展中存在著多方問題急需解決,這也是在促進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圖4 互聯網農業發展存在的阻力
除此之外,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較高,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高素質人才短缺問題也是需要著重考慮到的問題。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農村16歲及以上勞動年齡人口中,16~20歲年齡組人口比重為9.1%,21~30歲為17.4%,31~40歲為18.4%,41~50歲為20.4%,50歲以上為34.7%。在農村農業勞動力中,16~20歲年齡組人口比重為3.4%,21~30歲為16.7%,31~40歲為19.2%,41~50歲為26.3%,50歲以上為34.4%。同時根據農業普查報告了解,亳州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182萬人,其中未上學8.04萬人,占4.4%;小學文化程度62.79萬人,占34.5%;初中文化程度92.07萬人,占50.6%;高中文化程度17.86萬人,占9.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1.25萬人,占0.7%。
圖5 蒙城縣農村勞動力結構
圖6 亳州市農戶的受教育程度 (單位:萬/人)
近年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滯后帶來了高素質人才的短缺,形成了惡性循環。雖然近年來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與城市比起來還是遠遠不足,由于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且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少文化、缺技術,不善管理,不會經營,小農意識較強,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的創新實踐,能夠掌握互聯網技術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少部分人接受不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因此許多電子商務平臺在農村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較多,且大多數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壯年,許多技術型人才更傾向于選擇前往城市發展而不是農村,因此發展現代農業,人才缺乏和流失都非常嚴重。
從上述分析來看,當代社會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對農民和農業大有裨益,改善了農民的條件,促進了農業發展,使農業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但同時,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也受到多方制約。從調研結果來看,近年來,蒙城縣的互聯網農業發展迅猛,人們接受程度高,發展條件也十分可觀,但是由于大環境的影響,如互聯網在欠發達地區的普及程度低,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原因,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礙。我們認為,對于蒙城縣來說,政府可以出臺相應政策,增強基礎建設,完善物流信息平臺,給農民提供良好的條件。另外,加大互聯網農業的宣傳力度,加快培育新型職業化農民,吸引技術性人才也是十分必要的手段。
根據對互聯網助農幫農發展現狀的分析,我們針對其發展存在的困境,同時結合我們的調研進行對策研究,提出加強互聯網助農幫農發展的措施。
首先,在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民對“互聯網+農業”的認知不夠了解甚至有些持拒絕的態度,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大部分年齡已經中年,青年的技術型人才流向城市,所以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發展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質量,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教育,加強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培養新型農民是當務之急。各級政府應給予政策、制度和資金的支持與保障。根據實際研究制定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方針、政策和實施規劃。增強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取消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限制,提供各種優惠條件,吸引人才投身于農業發展,為農村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文化和科技環境,確保農民的知識、技能得到及時更新。同時也要鼓勵農村網吧或農業網點站的建設,合法經營,政府和三大通信公司共同為農村互聯網的建設提供公益支持,也要和一些電腦企業、廠家進行商討、給農戶進行最大程度的優惠政策。企業和政府要建設互聯網農業網絡平臺,將互聯網農業的相關信息和示范點都進行報告宣傳。互聯網農業的企業要將APP做好完善,為互聯網農業的線上買家和線下賣家做好橋梁紐帶作用。
其次持續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增加財政支出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同時加大民眾對這些資金利用的監督力度,確保“為民所用”。促進村級互助基金、小額信貸、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等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為“互聯網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其次,建設完善的信息平臺,在偏遠,信息閉塞的農村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產經營服務,。打造一個中介平臺,使得農戶能夠方便快捷的將自己的農產品放心的出售出去。另外,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交通環境,使得物流更加便利,信息交流也更加頻繁,為“互聯網農業”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及相應的技術支持。
最后從農民的勞動素質方面來看,政府要定期組織一批專項小組給農戶普及現代農業,并傳授一定的操作知識。在已經展開互聯網農業的地區舉辦示范成果交流,帶動其他地區的互聯網農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強化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政府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吸引有技術、有能力的人才回流。鼓勵有文化和農業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以此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業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降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意愿,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為“互聯網農業”發展培養充足且具有較高素質的新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