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琴
摘 要:小學數學新課標積極倡導數學課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數學要實行跨學科教學,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對數學學習活動進行多元整合的加工和設計,調動兒童的多感官參與跨界學習。
關鍵詞:跨學科;融合;數學活動;多感官
教育學家簡·豪斯頓在其教育專著《教育可能的人類》中指出:“孩子們跳舞、品嘗、觸摸、聽聞、觀看和感覺信息,他們幾乎能學一切東西。”這正是跨學科學習的魅力所在。小學數學新課標也積極倡導數學課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因此,小學數學要實行跨學科教學,要適當地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對數學學習活動進行多元整合的加工和設計,調動兒童多感官參與學習,引導兒童在跨界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的生活性,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兒童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
本文將介紹一些其他學科與小學數學融合的學習活動的設計。
一、音樂導航,調動兒童的聽覺參與學習
央視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使古詩詞與音樂合璧,唱響了經典名作,給我們展現了音樂與古詩詞的融合之美。我們不由得思考古詩詞與數學結合是否也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我們在中高年級(如皋市車馬湖小學雙軌規模)進行了調查,八個班級中知道“經典詠流傳”節目的人數占總人數的92%,喜歡觀看的占75%,會唱幾句的占45%,而且課后談論“經典詠流傳”話題的人數超過了一半。
因此,在教學六年級的統計復習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首先交流“你們了解經典詠流傳嗎”播放節目中的歌曲導入,接著出示“經典詠流傳”節目單,提出問題:“你能根據節目單提出數學的統計研究問題嗎?”預設活動:1.觀察節目單,按照“唐詩、宋詞、元曲、其他”進行分類統計并制作成統計表,觀察統計表,說說你的發現;2.自主選擇統計圖樣式,把統計表制作成合適的統計圖。觀察統計圖,說說統計圖與統計表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借機滲透傳統經典文化的養成教育。
把兒童喜聞樂見的生活話題融入數學活動中,不僅充分調動了兒童的聽覺器官,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還創設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讓抽象的統計變得具象化、生動化,邏輯性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簡單。
二、美術牽線,調動兒童的視覺參與學習
歷史上眾多的中外數學家都認為,數學不僅與美學密切相關,而且數學的各大知識體系都充滿著美的因素,隨處閃耀著美的光環。在小學階段,兒童對發現身邊美的事物總是樂此不疲。因此,我們要精心組織好真切的審美活動,以情發美,引導兒童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領略數學世界的別樣美景,讓兒童在美術的牽引中汲取數學美的甘露。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樹葉中的比”時可以這樣設計,先請同學們欣賞學校樹葉貼畫社團制作的精美作品,通過欣賞樹葉貼畫作品,感受到用不同的樹葉拼成美麗的圖畫,感受到藝術作品的美,激起學生研究興趣,引導學生觀察單個的樹葉大小、形狀,欣賞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之處,都是樹葉,形態各異,美不勝收。從具體的現象出發,聯系不同樹葉和同種樹葉的特征,順勢探索研究樹葉的方法,接著通過提出“樹葉的外形蘊藏了什么數學密碼?”這個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找出樹葉中蘊藏的“比”這個密碼后,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搜集的關于樹葉的其他知識,這個活動中還可以滲入科學、醫學等知識,加深數學與生活及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探索樹葉美的密碼的跨界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鞏固了學生對“比”的理解與運用,進一步積累了兒童的研究經驗,讓兒童在認識樹葉美的視覺感受中領悟到自然物的數學美。
三、古詩為媒,調動兒童的記憶力參與學習
單純的古詩背誦對兒童來說,僅僅是重復性的記憶活動,大部分兒童對古詩背誦表現出機械化地完成任務的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增強記憶力的催化劑。把必背古詩融入數學學習活動,讓兒童體會到古詩中也有數學問題,既能為數學活動課程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激發兒童背誦古詩的興趣。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繼續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選取20首唐詩,分小組選擇框定出現頻率可能較高的幾個字,先在小組內分工合作收集并整理數據,再填寫統計表;接著匯總班內各個小組的數據,得到全班的數據;然后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出現頻率較高的漢字;最后在全班進行“飛花令”游戲,然后讓學生說出含有任意數(一、二、三……百、千、萬等)的詩句,進一步讓兒童領會古詩中蘊含的數學奧秘,游戲本身就能夠調動學生好玩的心理特點,學生都樂于參與游戲中,在游戲中學習古詩,在古詩中提取數學知識,一舉兩得。
以古詩作為數學學習活動的媒介,使單一乏味的古詩背誦變得生動有趣,有效地調動了兒童的記憶力,拓寬了兒童的數學研究視野,在古詩中學習數學知識,使枯燥無味的課堂瞬間活躍起來,學生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四、科學猜想,調動兒童的思維力參與學習
猜想驗證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法與解題策略,有效地應用科學猜想能提升兒童的數學學習能力,對提高兒童的數學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該給兒童提供猜想驗證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體驗猜想驗證的過程并獲得正確的方法。
例如,學習了“比和比例”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樹葉中的比”這個知識后,筆者讓學生猜想生活中還有哪些領域可以進行類似的數學探索,猜想的范圍有人體中的比、建筑中的比、紙中的比、音樂中的比等。接著讓學生選出最感興趣的一個猜想進行實驗驗證。結果投票人數最多的是“人體中的比”,于是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人體中的比”綜合實踐探索。從判斷“有人提出,如人體每個部位的分割符合黃金比值,就算得上一個標準的美男子或美女。”這句話是否有科學依據進入活動主題。接著分別測量小組各成員身體的以下數據:1.頭頂至肚臍和肚臍至足底的長度;2.頭頂至咽喉和咽喉至肚臍的長度;3.肚臍至膝關節和膝關節至足底的長度;4.肩關節至肘關節和肘關節至中指尖的長度。然后根據測量出的數據,計算每位成員的身體各部分的比值。得出的比值與黃金比作對比,再介紹人體其他有趣的比知識。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將人體科學中的測量實驗融入數學課堂中,這樣使得抽象的語言通過實驗操作有了明確的概念。
科學的猜想不能局限于課堂的學習,兒童要真正掌握猜想驗證的科學方法,需要離開教師的指導,進行獨立的實驗,提高自主參與的能力。因此,筆者布置了獨立探索的課后作業,提供實驗步驟,讓他們自主探究“紙中的比”這個猜想。實驗步驟如下:1.找來常見的各種規格打印紙(A4、A3、A2),分別觀察并猜想它們長與寬的比。2.實驗操作:分別測量A4、A3、A2的長和寬填入表格并分別計算它們長與寬的比,再觀察比值說說自己的想法。3.橫向計算A4與A3、A3與A2的長之比與寬之比,再觀察比值,歸納自己的發現。4.查找資料:國際標準化組織對紙張的尺寸規定,感受規范紙張的便利之處。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通過科學的猜想,結合科學的驗證,能夠激發兒童的數學思維,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嚴謹的研究態度,學生在研究中能夠獲得成就感,對數學知識的研究有了更強烈的欲望,為將來的科學探究夯實基礎。
五、運動健康,調動兒童的全身心參與學習
目前,我國中小學尚未開設獨立的《健康教育》課程,健康教育的實施被分散在科學、體育、德育、班團隊活動、專題教育中。其實,健康教育除了以“科學、體育、德育、班團隊活動、專題教育”為載體,數學活動課程也是一個良好的平臺。現行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不少活動課程內容都與體育健康有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健康教育的滲入,引領兒童在數學活動中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學習健康知識,從而讓兒童跳出在數學課上只學數學的思維,促進兒童的跨界學習。
例如:四年級上冊“運動與脈搏變化”要引導兒童研究運動與脈搏的變化規律,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首先研究原地高抬腿引起的脈搏次數變化,再研究原地蹲下起立引起的脈搏次數變化,要求分別測量運動前與運動后的1分鐘脈搏次數,計算平均數,分析數據比較不同的運動對脈搏的不同影響,歸納出運動對身體變化的普遍規律。在這個過程中,介紹人體脈搏的健康范圍。把數學活動、健康課程及科學巧妙地整合起來,進一步引導兒童從數學的角度探究生命科學,理解掌握生命在于運動的真理以及正確的運動給身體帶來的好處。然后讓他們自主閱讀補充材料,滿足兒童的好奇心,為他們提供健康運動的知識,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生命科學。
把體育運動健康知識融入數學課堂中,通過跨界體驗運動,讓兒童在全身運動中運用了數學方法,在數據分析中獲取了健康常識,二者相得益彰。
總之,數學是一切知識中的最高形式,整個世界都可以成為兒童數學學習的沃土。跨學科學習活動,融合了多學科資源,為兒童提供了跨界學習的可能,學生通過跨學科的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僅學到了本學科要學習的知識,還學習了更多學科的知識;通過跨學科學習,更充分調動了他們的聽覺視覺、記憶力思維力及全身心參與到數學學習中,讓兒童的數學素養得到陽光雨露般的滋養,給兒童添上創新的翅膀,向著更廣闊的天地翱翔。
參考文獻:
[1]聶洋溢.關注過程:基于自然學習模式的跨學科主題教學設計[J].教育參考,2016(6):74-80.
[2]婁華英.跨界學習:學校課程變革的新取向[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0.
[3]嵇憲長.審美視域下的數學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8,666(32):22-24.
[4]倪冬燕.“猜想驗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2017(10).
[5]張志勇.中小學開設《健康教育》課程勢在必行[N].人民政協報,2017-04-12(005).
注:本文系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農村教師立項課題“小學數學活動課程中兒童跨界學習的實踐與探索”(課題編號:XC—c/2016/35)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