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背景
六年級剛開學,我們班有位學生由于過度依賴手機,用手機與同學聊天,看玄幻小說,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更加嚴重的是父母制止他玩手機,他就與父母關系疏遠,不愿意親近父母。面對身邊的同學、家長不合理使用手機,我們如何解決呢?在學生的建議下,我們決定圍繞“如何合理使用手機”這個問題,開展一次項目學習,并將主題確定為“我的手機我做主”。
二、研究目標及路徑
我和學生一起參與了“我的手機我做主”的項目學習,經過團隊成員共同商議,我們確定了本次項目學習的目標與表現性任務:
(一)學習目標
(1)通過搜集資料、調查分析、辯論交流,分析人們使用手機的現狀,提高收集、辨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2)通過設計改進使用手機的方案,提高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編排兒童劇、偶戲等活動,提高學生生動的、有創意的表達能力。
(4)通過調查采訪、設計圖紙、制作作品、改進產品、展示產品等活動,提高創新思維、創意設計、理解表達等能力。
(5)通過整理過程性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6)通過以上各種活動,提高團隊合作意識,愿意與他人分享學習成果。
(二)表現性任務
表現性任務一:調查并分析人們使用手機的情況,用PPT做介紹。
表現性任務二:設計合理使用手機的方案,并在實施中不斷完善。
表現性任務三:編排兒童劇、寫倡議書,進行“合理使用手機”的宣傳教育。
表現性任務四:使用各種工具和材料,設計并制作幫助他人科學管理手機的作品,并能不斷改進完善,生成有意義的作品。
表現性任務五:完成研究報告,介紹項目整體實施情況,在全班做交流匯報。
(三)活動實施方案
學生想通過調查采訪、設計方案、編演兒童劇、制作產品等任務促進目標的達成。為了讓項目學習思路更清晰,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規劃了活動實施方案:
三、課程的評價
(一)評價的方式
有了目標、任務及實施方案,我們該如何對整個項目進行評價呢?我們知道,項目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協作和探索創新,主張表現性評價貫穿始終,評價活動中的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都可以通過評價量規來實現。
(二)評價的設計
量規由誰設計,如何設計量規,怎么利用量規來實施評價呢?在實踐與探索的道路上,我們一路求索,孩子們也給了我們許多啟迪與感動。還記得在經歷調查采訪、設計方案、演兒童劇等活動后,學生想制作手機收納裝置——手機養“機”場,來幫助人們科學地管理手機。
1.師生合作,設計量規
要想完成這個任務,我們首先要制定手機養“機”場制作量規,前幾項任務的量規都是由項目團隊的老師設計的,這次有學生提議:“老師,我們也想參與量規的設計。”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量規的最終使用者也是他們,我們便讓學生參與其中,和我們一起設計量規。看,學生行動起來了,他們去超市、商場、建材市場調查類似的產品,分辨產品間的差異;他們來到電腦室,借助互聯網搜集資料。瞧!他們正在研討好的產品該具備什么樣的標準,當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會走進他們的小組,和他們共同商討,學習就這樣自然地、真實地發生在我們之間,量規也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設計好了。
2.依據量規,完成制作
第二課時開始了,我們把量規發給學生,因為有了具體的標準和要求,孩子們忘記了自己是在學習,仿佛是一個闖關者,他們測量手機的長寬高,用樂高搭建模型(模型圖)、設計圖紙(設計圖紙),去材料市場考察所需材料;閱讀產品說明;他們依據量規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案,力圖做到最優秀!如何測量?如何寫說明書?如何進行色彩搭配?如何與人交流?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與能力無聲無痕地整合其中,學習又一次自然、真實地發生了。
3.依據量規,展示產品
產品制作好了,到了孩子們最激動的時刻——展示產品,這時,他們還是要依據量規進行產品展示,其他小組依據量規提出改進建議。此時,課堂已經不再平靜,每個孩子都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學習中,學生遇到困難也會邀請教師指導。此時,課堂上處處都是生生之間的對話,師生間的探討,新的學習關系就自然地真實地建立了。
4.量規為標,整理反思
最讓我感動的是,孩子們每天都以學習日志的方式記錄著自己的收獲,當看到這個孩子的日志時,我發現量規中的評價要點在他們的日志中也出現了。量規由孩子們設計,由孩子們使用,此時貫穿學習過程的評價量規已經深入孩子們內心,融入孩子們的腦海,悄悄地內化成前進的目標,漸漸地轉化成已具備的能力。
總之,在整個活動中,評價成為學習的推進器。學生依據量規,發現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還要改進或提高;老師依據量規,了解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有哪些優勢,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評價也因此在學習中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
四、課程的收獲
項目有終點,學習無止境,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在這次項目學習中,學生在改變,在成長,他們跳出書本,圍繞驅動問題,依據評價量規,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跨學科學習,真正做到我的學習我做主。
老師也在改變,在成長,我們為了學生,打破學科壁壘,聯手創生課程,用評價驅動學習,引導學生在完成真實任務的過程中進行有意義的、綜合性的深度學習,真正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回顧整個課程的實施,因為真實的問題,班本課程應運而生;因為評價的驅動,讓學習真實地發生。
作者簡介:楊婧婧,女,(1984.07—),河南信陽人,畢業于河南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