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以教材為起點,在小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過程中,從教材入手進行教學資源的發掘與拓展十分必要。為了使小學語文教材價值充分發揮,小學生語文素養得到有效提升,這篇文章將以統編教材為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語文課堂 ?課本探究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166-02
一、從統編教材入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價值分析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由2016年開始發行,現行通用的小學教材共有五本,其推行時間與“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出時間相吻合,在教材編寫理念上緊密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展開。因此,統編教材不僅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教材資料,更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個明確的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向。統編教材內容編排上更加注重對學生口語交際、習作、閱讀等能力的關注,而這些能力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密切相關。因此從統編教材入手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十分有價值,值得廣大教師進行研究和探索。
二、從統編教材入手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探究
教材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橋梁,從教材入手能夠為小學生語文素養提升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那么如何利用教材使小學生的各方面語文素養得到有效提升?我們將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展開探索:
(一)巧用教材,促進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主要是指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特點及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發展在具體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材的運用中,我們可以建立教材與情境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以教材為切入點,以情境為出發點,展開漢語語言的構建與運用,實現語文表達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巧用教材,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形象、邏輯、辯證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如何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思維發展的空間?我們認為從教材出發,進行問題創設,用問題創設引導深入的思考與辯論就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較好途徑。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具的家》時,會發現文中所說的“文具失蹤”現象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這個故事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其建立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啟發其進行深入思考與思辨能力提升,如:你們知道貝貝的文具都去哪兒了嗎?你們是不是也像貝貝一樣,經常丟失文具?你覺得怎樣做才能使文具們找到“家”呢?
(三)巧用教材,促進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春夏秋冬》不僅需要從文字入手引導學生感受春風、夏雨、秋霜、冬雪之美,還可以通過PPT將相應的視頻、精美的圖片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四季之美、體會語言之美,如果教師能夠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貼近自然,也能夠為學生認識美、發現美、感知美、鑒賞美提供有效途徑。
(四)巧用教材,促進學生文化理解和傳承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提升中國特色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在對小學語文教材挖掘的過程中,教師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傳統文化上,當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有一定聯系時,教師就需要巧妙地挖掘和利用,例如針對一年級學生開展《端午粽》課本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教材中的傳統節日文化元素如端午節、糯米、竹葉、屈原等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在感知傳統文化的同時增進對課文的理解。
三、總結
巧用教材資源,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本文圍繞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和創造、文化理解和傳承這四個維度對小學語文教材資源利用展開探索,希望這些思路與方法能夠為小學語文學科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戚愛華.對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實踐的幾點思考[A]. 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 2018
[2]葉雙.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教學目標[A]. 全國智慧型教師培養體系建構模式學術會議二等獎論文集[C]. 2016
作者簡介:
李雅翡(1988.4-),女,漢族,福建永春人,大學本科學歷,小學語文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