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天義
【摘要】數學是一門實踐性、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對于初中生日后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利用好課堂上短短的45分鐘,組織一些具備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的介紹了初中生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迫切性,接著重點提出了一些實踐策略,以期為數學教師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 ?中學生 ?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157-01
新課程指出:中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這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常態,可以將其中的探究、創新能力突顯出來。但是從當下的教學情況,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教師所看重的是結果,并非探索的過程,這樣就會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教師要按照新時期的教學理念,更新觀念,挖掘學生的潛力,真正將創新教育融入到數學課堂中。
一、初中生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迫切性
(一)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學教學實際上也是培養初中生核心素養的一種手段,要想保證中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應該只是將核心素養局限在某個層面上,而是應該將創新性、實踐性的理念融入其中。所以,課堂教學開始的時候,數學教師最好是按照學生的基本情況,組織一些具備趣味性的數學活動,倡導學生積極提出,敢于表述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樣才能推動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
(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是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一種途徑,部分初中生受到天賦、智力或者是家庭等因素的限制,導致他們對于數學開始抱有一種消極的態度,無法體會到這門學科的意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構建一個平等的交流關系,將“民主”理念落實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鼓勵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尊重并且聆聽他們的各種問題。同時,也要制定一個完善的教學大綱,組織學生一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取得一個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生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實踐策略
(一)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具體而言,教學過程中,創造一定的模式,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索欲,尋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也能更好的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對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喜歡提問,不要一味的跟隨教師的思路,而是應該有自己的看法,不要失去自主分析的能力。例如在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時候,2x2-kx-2k+1=0,有兩個根,它們的平方和是29/4,嘗試著求出k的值?按照傳統化的方法去求解,最后得出k的兩個根是3和-11,這時候有的學生就會提出一些疑問,由于-11這個答案同題目的相求不相契合,要舍去。當學生在提出自己看法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一些表揚,鼓勵他們敢于提問的勇氣,記住了這些知識點,使得課堂效果也非常明顯的提升。
同樣,教師還要為學生構建一個提問的環境,將每位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到涵蓋在內,而不是一味的將書本上的理論點輸送給學生,這樣無法起到一個引導和創新的作用。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真正將主動權留給學生,當他們在提出問題以后,能夠一同去探討和分析,對知識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知。例如在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有哪些學生還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呢?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SSA方法,于是教師讓學生畫出△ABC和△DEF,使得∠A=∠D=30°,當AC=DF=3,BC=EF=2,得出∠B=120°,∠E=60°,那么這個三角形不是全等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是盲目的質疑,而是按照已有的經驗去思考,解答的過程中,也能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去觀察和嘗試,對于數學對象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借助數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推動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例如在“數量的變化”中,教師要提前制作好相關的視頻,讓學生體會到打車過程中,哪些量是變化的,哪些量是不會變化的,然后很自然的將常量、變量引入到其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時候,明確里程和費用之間的關系。如反比例函數y=2/x的圖像,點P是任意一點,嘗試著求出涂色的面積?
教師就可以借助幾何畫板,讓點P在圖像上運動,然后讓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時候,探究同矩形相關的量,讓學生很容易去歸納出點P運動時,面積不變的結論,從而求出矩形的面積。
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當學生在理解知識的時候,應該注重主體和教材之間的潛在聯系,盡量在構造的時候,實現外部知識向內部的具體轉換。因此,新課程強調學生要注重知識的潛在規律,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表面的某一個數學問題凸顯出來,讓學生去操作和觀察,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直接去揭示事物的本質聯系。這樣在縮短學生認知過程的時候,也能發散他們的思維,盡早突破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問題,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理論+實踐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理念下,倡導的“教、學、做合一”理念,使得教師認識到自己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要將教和學看作是兩個孤立的部分,而是應該在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過程中,積極組織一些雙向性的互動,讓學生在分析數學案例的時候,將“做”的成效體現出來。
例如方程式的應用,這是數學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房屋裝修設計為例,進行規劃的時候,利用方程就能計算出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在底面正方形的建筑中,形成的正方形邊框為3m,鋪設邊框利用了900塊邊框為0.75m的正方形花崗巖,嘗試著求出地面的邊長?從這道題中可以看出,生活同數學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而在解題的時候,將邊長設為x,那么小路的面積是4×(x×3+3×3)=960×0.752,最后解到的答案x=42cm,當生活中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借助方程就能快速的出答案,而學生在思考的時候,真正將課堂上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結束語:
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事物也充滿了許多不同的看法,按照每個人所展現出來的潛能,對他們進行創造性的培養。尤其是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在組織教學工作的時候,應該按照每位學生的差異性,有效的去開展一些具備趣味性的教學活動,發掘學生的潛能,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萍萍,吳蘭. 初中數學課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教學為例[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5(10):101-102.
[2]胡鴻飛.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策略研究[J]. 新課程導學, 2015(29).
[3]劉鶴楊.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策略的實踐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 2016(2).
[4]金瑤丹.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研究[J].理科考試研究, 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