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蓉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高校教育教學和創新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在高校“互聯網+古箏”教學中與互聯我信息及數據進行深度融合,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式教育,有利于高校可持續發展,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古箏教學
中圖分類號:J632.32-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212-01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形成了一種新的生態——“互聯網+”。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學全方位融合"的戰略部署,“互聯網+教育”的觀念由此更加深入,二者的結合不僅能讓學科發展獲得靈感、獲得創新能力、甚至能產生高效的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作為民族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教學模式要做出與時俱進的改革,既是對傳統古箏教學模式的創新,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對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二、高校“互聯網+”古箏教學創新措施
(一)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高校古箏教學內容多年來套用教學大綱的內容,長期沒有得到更新,在如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課本上的知識略顯滯后,理論停滯不前,觀點比較片面。現今的互聯網上的信息更新速度極快,通過專業教師的篩選將互聯網上的知識納入各章節的教學內容中,補充傳統教材內容的不足,把最新的動態知識和教學內容相結合起來,上傳到快手、微信、微博等各種視頻軟件上,讓學生接受的知識始終處于最前沿,讓學生充分感受互聯網的學習思維方式,既可以彌補傳統書面教材信息表現手法單一、資源有限的劣勢,又可以豐富課堂的知識量、活躍學生的思維方式,這樣的課堂將會更加生動有趣,富有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個性化教學
當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社會,信息高速膨脹,學生的學習內容多壓力大,傳統的古箏課堂流水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學生的需求,書本知識不再作為絕對的權威,而是需要能夠滿足學生個人對知識需求的因材施教的教學。“互聯網+古箏”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循環播放自己想學的知識,滿足學生對個性化藝術風格的古箏技藝的追求,滿足學生對古箏演奏獨一無二的理解。從古箏演奏技巧各流派內部的交叉學習來說,由于古箏在流傳過程中受地域、時代、歷史和環境的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各個派別的演奏風格各異、各具特色,在互聯網+提供的資源上,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各大流派的演奏教學視頻,親身感受名師課堂,教師針對學生的情況再進行相應的輔導和點播,并進行比較和鑒別,讓學生了解更多、更優秀的彈奏技巧和風格,更加注重探索知識的來源與應用,使古箏學習的學術氛圍增強,實現了視野的開闊和古箏演奏技巧的提高,達到了課程和資源的最大利用率,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多元化、個性化。
(三)多學科的交叉教學
面對知識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紀,高師音樂教育的本質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科教育,還要關注音樂中豐富的藝術內容、與學科的相關文化,形成一種全面育人的、多學科交叉與滲透的新型教學體制為主要目標的藝術教育。突破傳統意義上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的邊界和界限,可以派生出新專業,通過跨專業,甚至跨院校合作,開放專業框架,加速不同門類藝術之間以及不同國界文化藝術交融,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跨專業、交叉選科,按需選科的全新的開放式課程體系,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讓古箏學習的學術氛圍增強并運用到實踐中去。比如,介紹樂曲的流派演變時可以選擇文學史方面的老師講解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以幫助學生更好把握演奏的時代特征;講解觸弦技巧時可以請力學方面的老師講解相關知識,印證正確的發音技巧,通過橫向的聯系讓學生以更寬的視角了解樂曲演奏技巧,理解音樂,等。
三、結語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民族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在“互聯網+”時代,就需要培養“互聯網+”人才,“互聯網+古箏”在高校教學中的融合是音樂教學的重大發展,通過創新的教學模式,有的放矢的讓高校古箏教學圍繞“互聯網+”能使知識得到有效的傳播,使課堂變得生動、富有內涵,是理論與實踐良好的結合,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是與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的。
參考文獻:
[1]鄭奧童.“互聯網+”背景下音樂教學研究[J].戲劇之家,2018(07).
[2]高鵬,高鯤,陳超,等.“互聯網+”視域下聲樂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北方音樂,2017(08).
[3]毋茜.淺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戲教育現代化,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