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世蓉
摘 要:“閱讀就是從信息符號中獲取意義的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一線的數學教師一定要警惕:不能只盯著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關注學生的閱讀!那在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呢?基于兒童選擇內容,以讀生趣;經歷體驗積累方法,以讀促學;交流探討立足素養,以讀啟思。
關鍵詞:數學閱讀;選擇內容;積累方法;立足素養
縱觀當下的數學課堂,很多老師為了追求教學進度、目標達成、思維培養等,課堂節奏一味的“短、平、快”,課堂功利性色彩很濃,進而忽略在數學課堂中讓學生靜心的閱讀,或用教師的閱讀代替學生的閱讀。那么在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呢?筆者結合課題《小學數學閱讀課程的開發與校本實踐研究》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基于兒童選擇內容,以讀生趣
數學閱讀過程其實就是不同數學語言轉化的過程。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喜歡畫畫,喜歡色彩鮮艷的圖片,那么“圖畫書(繪本)”就是一種非常契合他們年齡與生理特點的一種語言;中年級則可以利用數學童話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高年級要利用數學文化啟迪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例如:三年級數學繪本《寬寬窄窄量量看》,寬寬窄窄通過量綠皮火車的窗戶、幽靈墻的墻壁、盤子的大小、給水獺窩鋪地磚等活動,知道“面積”“面積單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以繪本故事為教學主線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內容豐富,學生一邊聽故事,一邊動手,一邊思考,聽著聽著就有了困惑,擺著擺著就有了思考,思考著思考著就解決了問題。老師退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帶著問題出發,在閱讀的過程中經歷觀察、設疑、操作、驗證和反思等過程,最終讓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水到渠成。
學生通過閱讀豐富多彩的數學故事,主動吸收了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
二、經歷體驗積累方法,以讀促學
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與歸宿都必須著眼于兒童的發展,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讓兒童在真實的實踐活動中,在自己感興趣的體驗中,悟出道理,得出真知,習得方法。數學閱讀活動也不例外,教師在呈現閱讀材料后,應留足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后充分調動已有的學習經驗或生活經驗,采用動眼看、動嘴讀、動腦想、動手畫等多感官參與,經歷體驗、積累方法,學會學習。
例如:四年級閱讀材料《小貓托托買魚記》,教師先呈現了一張閱讀材料,學生從瑣碎、繁雜的文本語言中讀出了關鍵的數學信息“秋刀魚船是2號進港,以后每2天進港一次;金槍魚船是3號進港,以后每3天進港一次。”
接著學生在老師提供的月歷表上分別用“○”圈出秋刀魚進港的日期,再用“△”圈出金槍魚進港的日期,繼而發現有一些日期既是秋刀魚進港的日期又是金槍魚進港的日期。通過這樣的圈一圈、畫一畫的過程,學生直觀地掌握了怎樣找一個數的倍數以及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倍數的方法。
在數學閱讀活動中,師生通過共讀發現問題,并將問題數學化,同時指導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合作交流中尋求解題策略,優化方法,最終呈現實踐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交流探討立足素養,以讀啟思
課程標準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和“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提出了“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為了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就需要其通過閱讀數學材料,主動獲取數學信息,汲取數學知識,豐富數學語言,發展數學思維。
例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劉德武在我校執教一年級《相等與不相等》一課時,出示了這樣一組題:前三題考查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能很快地利用舊知算一算、比一比得出答案,而第④⑤⑥題學生沒有遇到過。
劉老師告訴孩子:相同的蘋果、相同的梨、相同的字母各表示相同的數。學生首先通過閱讀第④題的數學信息,展開思考。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假設蘋果是一個數,比如是1,這樣就可以算出左右的答案,進而得出大小比較的結果;還有的學生則提出第④題一個是加1,一個是減1,肯定是越加越多,越減越少。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瞬間被打開,有的學生舉例,有的學生推理,在交流討論中,很快解決了第⑤⑥題,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數感,一舉兩得!
總之,數學不僅是一門學科,還是一種文化,而數學閱讀不同于語文的感性閱讀,它需要更多理性的、精確的認知,需要不斷地思考與想象,總之,要想學好數學這門語言學科,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和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愛上數學閱讀,必將會在未來數學學習之路上發現新的樂趣,收獲別樣的精彩!
參考文獻:
方嵐.數學繪本: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種新可能[J].江蘇教育,2013(41):36-38.